尼夫赫族,清代时分布在黑龙江下游、黑龙江河口湾沿岸和库页岛北部地区,与赫哲、鄂伦春族为邻,后来随库页岛被划入俄境,成为俄罗斯的一支民族。他们自称“尼夫赫”,意为“人”。在金、元、明时期,被称为“吉里迷”或“用对桨划大船的人”。其交通工具独特有趣,冬季使用雪橇、爬犁,夏季则以大船为主。这些大船船头长而翘,可乘坐20名船手,方便集体渔猎,形成独特风格。
清朝时,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实行了专门管理,尼夫赫人被收服,部分编入满洲八旗,留在原土的也受到管理。清政府对尼夫赫人采用独特的管理方式,保持“贡赏关系”和“联姻关系”,鼓励尼夫赫首领娶宗室女为妻。此举表现为清廷对该族群的重视。一些地名至今保留着尼夫赫语的痕迹,如普雷伊河、凯弗等。
17世纪,沙俄试图扩张至中国黑龙江流域,发生了一系列武装冲突。尼夫赫族与其他族群联合抵抗,清朝正规军在1643年和1652年对沙俄军进行武装反抗,成功击退沙俄的武装入侵。然而,随着俄国的不断侵略,清政府在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了大量土地给俄罗斯,导致尼夫赫族失去了家园。
尼夫赫族生活在黑龙江下游,与赫哲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如都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依赖捕捉大马哈鱼、海狗和海豹为生,对鱼的依赖极高,生活中的一切都与鱼相关。渔业是其主要产业,尤其擅长使用“鱼阀”这一独特捕鱼技法。同时,尼夫赫人也依靠狩猎,捕捉貂、熊、灰兔等野兽,获得兽皮。在封建时代,他们为朝廷上贡兽皮。
尼夫赫族还有一种原始的崇拜,即对熊的崇拜,他们定期办熊节以供奉熊神。这种信仰是黑龙江地区许多民族的共同原始信仰。尼夫赫人的畜牧业以养狗为主,养狗数量成为财富象征,并常常以狗为聘礼。这使得他们被称为“使犬部”。
总的来说,尼夫赫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土著民族,曾在历史上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历史变迁,尼夫赫族最终失去了家园,成为了“吉利亚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