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中,关于酒杯的记述、称谓特别丰富,这就充分说明了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作用,比如关于酒杯的种类,按材质分就有木杯、竹杯、山杯(以竹节、葫芦等制作的粗陋饮器)、杯棬,青铜的锺,牛角或象牙掏空后做成的觞、象牙杯,用金或银作的叫金杯、金觞(指精美珍贵的酒杯)、玉石作的玉杯、瑶杯,荷叶做的荷叶杯(也叫碧筩杯、碧筒杯、碧桐杯),蟹壳做的蟹杯,对虾头做的虾头杯(用红虾等大虾头的甲壳制成的杯子,宋代人窦苹所著《酒谱·饮器》载:“《南史》有虾头杯,盖海中巨虾,其头甲为杯也。”),用藤实做的藤实杯,用祁连山玉石雕制而成的夜光杯(倒入酒后,色呈月白,反光发亮,因此得名),用椰壳制成的椰杯,用鹦鹉螺做成的鹦鹉杯,等等,不一而足。
商代兽面纹三足杯
【1】杯之源起——“古盏初酌”
杯盏之间,藏尽人间烟火
杯子当中,蕴含着世间所有的生活气息。从古至今,杯子作为喝酒的器具,亲眼目睹了数不清的欢乐与悲伤,背负着华夏文明那深厚的内涵。从商朝兽面纹三足杯的那种神秘且古朴的模样,到唐朝镶金兽首玛瑙杯的那般奢华又瑰丽的形态,杯子的演变就像是一部真实存在的历史,诉说着材料的更新换代、工艺的逐步提升,还有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
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木杯很简朴,竹杯很清雅,山杯带有野趣,还有金银玉石那种尊贵,每一种材质的挑选,都能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敬重以及对生活的喜爱。而杯之形态,更是千变万化,耳杯之轻盈,高足杯之挺拔,蟠桃杯之浑圆,压手杯之贴合,无一不体现出匠人的巧思与匠心。这些杯子,不仅仅是用来喝酒的物件,它还是文化的承载者。它们凭借着那默默无言的样子,把一个个有关礼仪、情感、艺术之类的故事给诉说出来。
【2】杯中风雅——“诗酒趁年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杯和酒从很早以前开始就是文人墨客用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最好伙伴。在诗词歌赋里头,杯子的模样那可是到处都能瞧见。它一方面像是个忠实的小卫士,见证着人们相聚在一起时那欢快热闹的场景;另一方面,又仿佛成了分别时刻那忧伤的曲调,让人心里一揪。
李白拿着“鹦鹉杯”痛快地喝酒,骆宾王在“凤凰楼”上用“鹦鹉杯中休劝酒”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卢照邻通过“翡翠屠苏鹦鹉杯”把长安的繁华景象描绘了出来。这些诗句,不但呈现出了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而且把杯跟酒、跟诗以及跟情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诗酒文化。
唐代白釉鹦鹉杯,此杯是仿鹦鹉形象而作,而不是用鹦鹉螺做成的杯
荷叶杯、蕉叶杯这类具有自然形态的酒杯,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给融合进去了。荷叶杯那清新脱俗的样子,能让人感觉好像站在了夏日荷塘的旁边,去体会那种从大自然中传来的清凉和纯净;蕉叶杯那卷曲的形态,就跟文人所描绘的山水画卷一样,既有着意境方面的美好,又蕴含着哲理方面的深刻。
唐代荷花吸杯
这些酒杯,不但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那种追求,还把文人的创作灵感给激发出来了,在诗词歌赋里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
【3】杯中传承——“流光溢彩照今古”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从古到今发生了那么多事情,都被人们当作谈笑的话题。杯子作为酒文化的见证,经过了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现在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喝酒的器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杯子的种类变得更多,设计也更加新奇,材质也更加丰富,不过不管怎么变,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一直都没有改变。从古时候的青铜杯、玉杯一直到现在的玻璃杯、陶瓷杯每种杯都有着它独有的魅力和故事。就像“尤犀杯”这样极为稀少珍贵的杯子,把传统工艺跟现代审美给完完全全地结合到了一起,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给展现出来。
那小小的酒杯,里面仿佛藏着一个特别宏大的世界,它既是用来盛装东西的器具,与此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的一种依靠。我们接着利用杯子当作媒介,去传递友情,寄托思念,品尝生活的滋味,让这杯子里的天地一直散发着光芒,照亮从古到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