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一部经典的清代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沈复的六段人生经历。然而,这部作品的出版历程却充满了曲折和奇遇。它的版权之旅,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剧情片,让人惊叹不已。

故事要从1847年说起。这一年,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意外发现了《浮生六记》残稿四卷。这位杨先生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当时的知名文人,他一看到这部作品,立刻被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吸引。于是,他决定将这部作品交给自己刚结婚的妹夫王韬,希望他能帮助出版。

1849年,王韬应邀前往上海墨海书馆从事翻译工作。在这期间,他深感《浮生六记》中的夫妻之情与人生无常,为之写了一篇跋。这篇跋不仅为《浮生六记》增色不少,也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力。

然而,《浮生六记》的出版之路并未因此一帆风顺。直到1877年左右,杨引传才将书稿交给了上海尊闻阁主人蔡尔康,最终得以出版,作为《独悟庵丛钞》里的第一种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浮生六记》的最初版本。

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浮生六记》重新受到了关注。此时,俞平伯出现了。他可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新文学社团的活跃分子。他偶然重读《浮生六记》,被其深深吸引,觉得这简直就是绝妙一篇宣传文字。于是,他标点整理了这部作品,并发表了多篇评价文章,将《浮生六记》推向了更广大的读者群。

不仅如此,《浮生六记》还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认可。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包括英、法、德、日、丹麦、瑞典、马来等译本。最早的英译本由林语堂于1936年出版,后来又有多个英译本在海外出版。此外,《浮生六记》还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你知道吗?《浮生六记》这部作品,背后还有着一段曲折的版权之旅。这故事啊,得从1935年说起。

那年8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一部《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其中竟然收录了《浮生六记》的足本。这个足本啊,多亏了一位叫王文濡的人。据说,他也是在苏州的冷摊上偶然发现的。

早在1915年,王文濡就把《浮生六记》收入了他编的《说库》中,由文明书局刊行。那时候是四卷本。这足本一出,读者们可是议论纷纷,因为后两卷的出现,非但没有让大家更满意,反倒引出了真伪问题。

可惜啊,王文濡在“足本”出版前就去世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知情人的现身,事情的真相才逐渐被揭露出来。

郑逸梅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浮生六记>的足本问题》的文章,说当年王文濡曾想请他代笔写两篇,约两万字,但他没答应。后来那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里,竟然有那足本的六记。

那遗佚的两记,到底是不是王文濡自己写的,还是托其他朋友代写的?这一切疑问啊,真是遗憾,不能让王文濡活过来解答了。总之啊,这两记是伪作。

到了1989年,王瑜孙发表了一篇《足本<浮生六记>之谜》的文章,说足本后两卷的作者是黄楚香,酬劳是二百大洋。黄楚香是从大东书局同仁那里听说的。至此,困扰了人们半个多世纪的难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到了2008年,学者彭令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声称发现了《浮生六记》卷五的轶文。经过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蔡根祥教授的研究,认为这篇文章可信度较高,但仍不能证实为沈复所著。

现在,《浮生六记》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认可。它的故事和哲理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界限,感动了无数读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浮生六记》都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版权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一部作品的传播和认可。《浮生六记》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还因为它得到了适当的版权保护和推广。这也提醒我们,作为读者和创作者,我们应该尊重和维护版权,以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丰链将从版权入手,依托区块链技术,将艺术品数字化改造之后进行版权登记,艺术品溯源鉴证解决了艺术品的真伪问题,为艺术品市场营造舒适、便捷、安心的交易环境,也将探索各形态的区块链赋能应用,不断开拓国内与全球艺术文化市场的互联网模式挖掘。

江苏丰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公众号   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