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cc 章鱼东渡 2024年11月20日 21:01 河南

点击上方蓝色字章鱼东渡右上角…设为星标

供养人虞候海润像》  中唐    榆林窟第144窟

欧阳琳临摹

中晚唐时期,为了配合藩镇节度使制度,设置了监察军中风纪、督察军吏的武官职位一一虞候。图中这位虞候名海润,正是第144窟的供养人之一。欧阳琳先生的临摹不仅恢复了其原貌,更留下了榜题,以供后人研究探讨。

图源《敦煌日历》2024

CC说:

几代敦煌人的足迹里,藏满故事。其中不乏或如风散佚,或情比金坚的爱情传奇

若干年后,故事的主角们一定听过这样的提问——

大美敦煌【139/200】| 供养人虞候海润像

“如果预先知道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你们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在我三灾八难的一生中,还没有一次可以与初到莫高窟时,心灵受到的震撼与冲击可以比拟……也许就是这一点‘一见钟情’‘一往情深’,造成我这近五十年与莫高窟的欲罢难休……”被称为敦煌“活字典”的史苇湘先生如是说。
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合影-1947年(右一为欧阳琳)
1947年,女友欧阳琳已经到了敦煌,她形容初见敦煌的感受“又惊讶,又感动”。一年后,24岁的史苇湘抗战归来后立刻赶来。
临摹并不容易。每一根线条看起来平淡无奇,真要落笔时,需要收起自己,才能体会一千年前古人的良苦用心。稍有不慎,一笔下去就相去甚远。加之光线原因,不到一平米的壁画临摹起来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
史苇湘和欧阳琳就是这样专注临摹四十余年,不知疲惫,只觉得敦煌有画不完的美。

现已从敦煌研究院退休的敦煌学专家马德说,“从事绘画的人一般都自称或被称为艺术家,而欧阳老师和她的同事们都自诩为‘画匠’,她心甘情愿地一辈子做画匠,一辈子默默地从事着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

他们没有计较过土房子,没有为冰窖一样的宿舍介怀。相反,每天的白水煮面条、白菜和萝卜,没有油水、没有四川人少不了的一口辣,他们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他们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史敦宇、欧阳煌玉,欧阳煌玉回忆,“有次我问我妈,苦吗?她说,水果好吃,也不觉得苦。”
那是个秋高气爽的时节,她穿着旗袍,不断地更换着牛车、马车、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颠簸近两个月才从成都到了敦煌。”在女儿的眼中,穿着旗袍的母亲是个美女,穿着碎花棉袄的母亲也是美女。

一辈子甘为敦煌做“画匠”的大师!

致敬!

部分文字来源:敦煌说|我爱你,正如深爱莫高窟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

一日一图
专家解读
体悟
传统文化之美
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