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章鱼东渡 章鱼东渡 2024年07月24日 21:00 浙江

▲《行船》  北周   莫高窟第296窟

画面中的小船构造简单,船头与船尾较尖,形状很像我们小时候折出来的纸船,船头有人撑篙,船尾有人摇橹。此类小船在当时应该是西北地区较常用的河运工具。

图源《敦煌日历》2024

CC说:
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有舟船图像的五十多个洞窟中,保存了一百三十多幅古代舟船图。
其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船的款式达十多种,按其驱动方式,可分为人工驱动的小筏、小木板船、楼船、庐船、双尾船和靠风力驱动的帆船、楼帆船、双尾庐帆船等;其中有一部分是人工与自然两种驱动方式兼有的。
各时期壁画中的舟船图像,在航行设备方面描绘得较仔细,从桨、橹、棹、廊到帆、桅、缆等,都有所体现,这说明画师们对舟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一览泊在敦煌壁画中的舟船。

北周 莫高窟296窟 窟顶人字坡东坡

此窟约公元570前后建成。在善友太子入海求宝的故事画中,出现敦煌石窟现存最早的小舟图像,尖头尖尾,中间大,两头小,船体较短,载客三人,在船两头船夫二人摇橹与撑篙。这是当时中国西北地区使用的内河舟船,类似古时的“独木舟”。

浮囊

隋  莫高窟302窟  窟顶西坡

画面上有一只在小河中的圆形小舟,状呈锅形,二人一前一后坐于其中。画面所表现的是“福田经变”关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内容。但这种形状的船与现实差距较大,可能就是佛教文献中所记渡众生到彼岸的“浮囊”。

摇橹帆船

▲ 初唐 莫高窟323窟 北壁

▲ 初唐 莫高窟323窟 南壁

第323窟南北两壁佛教史壁画中,绘有大大小小的木板船和帆船十多只,划桨、摇橹、张帆、拉纤等各类驱动方式都有。本窟的帆船和小木板船图像都是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的。小木板船的出现是造船史上的飞跃,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记载。

方伞盖接引船

▲ 晚唐 莫高窟9窟 甬道顶

此窟甬道顶的佛教历史故事画有一幅规模较大的“接引佛船”,也是方头、平底、双尾,船舱正中竖方伞幢,佛陀立于幢下,侍从拥立周围,首尾各有撑篙船夫一人。

五只双尾船

五代 莫高窟98窟 南壁

在“海神问难”故事壁画中的五只双尾帆船,方头平底,双尾较长,尾尖上翘呈燕尾状,风帆与行船方向相背。壁画上的双尾船图像,多呈奇形怪状,同现实有极大的差距,显示了画师们创作的随意性。

别具特色的双尾船

▲ 元 榆林窟3窟 东壁

在壁画所有双尾船的图像中,这艘小双尾船很有特色,是作为“千手千眼观音变相”的装饰图案画出现的,可能也与现实有较大差距,但画面上对船的细部结构,甚至每一枚铆钉都描绘得十分清晰。这幅画显然是出自熟知造船工艺的画师之手。

虎头双尾楼帆船

大美敦煌,一日一画【65/200】| 行船

中唐 莫高窟231窟 西龛内南壁

在善友太子入海求宝的故事画中,绘有一只虎头双尾楼帆船:方头、平坦但略呈弓形底,横长方形船头上绘有虎头图案,帐形四角亭式内舱顶上设塌辇,有两人立于辇上;桅杆竖于亭舱后,杆顶部有示意风向的木雕小鸟,高悬的大帆向前张起。

双尾楼帆船

中唐 莫高窟238窟 西龛内南壁

此窟于公元九世纪建成,有善友太子入海求宝的故事画,绘有双尾楼帆船图像一幅,圆底,半圆形船头上绘虎头图案,舱内帐形四角亭式上层建筑顶部亦为榻辇,榻上坐一人;桅杆竖在楼顶,“五两”示顶风之向,风帆向后张起,二者所示风向一致。

穹庐船 宋 莫高窟55窟 南壁

这是绘于观音救难故事中一艘大型庐帆船,舱内有庐蓬式上层建筑,画面上众船夫正同妖魔鬼怪、狂风恶浪奋力搏斗。同第45窟壁画中的大船一样,船体上也有未使用的操作台;船夫除船头三位划桨外,船尾“从上插下二棹”(《宣和画谱》语),一船夫控制其中之一。

大帆船     

    盛唐 莫高窟45窟  南壁

中外闻名的第45窟的海船壁画,除了生动地描绘一群撑篙、摇橹的船夫与妖魔鬼怪、狂风恶浪奋力搏斗外,还在桅杆的顶部清楚地画出五级挂帆扣,以示该船可根据风力随时调整速度,这在敦煌石窟所有舟船图像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面向观众的船体一侧,绘有船夫们的操作台——廊,但可能是因为乘客较少,船夫都在舷板上操作。在船的尾部,有一船夫把棹掌握航向,此棹有舵的作用,但只能在江河湖泊中使用。这幅画较全面和细致地描绘了唐代舟船及其行进情景,在敦煌壁画中很有代表性。
七百年间敦煌壁画中的舟船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似乎可以作为一部舟船史来读。北周至隋代,所绘基本上全是小舟、筏之类。唐代以后,壁画中渐次出现大木板船、帆船和各类楼船、庐船等,这些大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中国的造船和用船水平。

参考资料:《敦煌石窟全集:交通画卷》、《乘风破浪-敦煌壁画中的舟船》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

一日一图
专家解读
体悟
传统文化之美
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