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史地研究所

2024年10月31日 08:42

大明康熙年?第一次听到这五个字,笔者的第一反应就是哑然失笑:这哪儿跟哪儿啊。

但是,这个“大明康熙年”的文物,又是的确存在的,而且不是民间藏品,而是在官方博物馆,网络上已经出现的如南京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挑战多数人认知底线的事情的呢?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这就是民国或者清末时造假的文物;有的说清初“三藩”当时用的就是大明国号,但是又归顺了康熙,所以就用大明康熙年;还有的说这就是一种误读,实际上是这个“康熙年”是一个姓康的工匠名字……

那这个“大明康熙年”,到底是否存在呢?

理论上讲,是可能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明”是国号,“康熙”是年号,我们只要搞清楚“康熙”这个年号是怎么来的,就会明白“大明”也是可能存在康熙年号的。

在古代中国,虽然王莽发明了新历,已经有了公元纪年的方法(详见《正本清源:元旦的真正创始人乃新朝王莽》),但是由于王莽篡朝的做法为各朝代所忌讳,所以新历在很长时间里并不是纪年的主流,主流就是干支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而实际上这个帝王年号纪年是建立在干支纪年基础上的,所不同的是克服了干支纪年会重复出现导致辨识度比较差的缺点。

比如清“康熙年”,其元年是1662年,干支纪年是壬寅年。理论上讲,“壬寅年”60年就会出现一次,其他以干支纪年的年份也是如此,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历史上会有很多个壬寅年,一件事儿到底是发生在哪一年的,就很容易搞混。但是如果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就具有一定的辨识度了,同样是壬寅年,是康熙时发生的还是乾隆时发生的,一目了然。

那为什么“壬寅年”被称为康熙元年呢?年号年号,和年有关,我们还得从二十八星宿来说起。

壬,天文上对应的是二十八宿的娄宿。寅,天文上对应的是二十八宿的室宿和壁宿。

康,是“糠”的本体字,本意指舂米后剩下的米壳。

来看古文字“康”,其象形即是双手拿着舂米工具舂米时溅出的稻壳。

然后,人身上的小块肌肉和稻壳外形很像,所以“康”后来多用于和身体相关。

而“熙”,本意指灯芯。《说文解字》载:“熙,燥也。”指灯芯用来做火把。《尔雅》载:“緝,熙,光也。

来看古文字“熙”,下面“火”代表分类,上面的“臣”本意指栓马的绳子,“巳”本意指钩子,这里都是象形灯芯草的外形。

二十八星宿中,壁宿和室宿各有2颗主星,再加上室宿下属离宫6颗星官,10颗星连在一起颇像数个米糠,是谓“康”;又像数根灯芯草,是谓“熙”;合在一起,即为“康熙”。

综合以上,“康熙年”就是寅年,就是虎年。

所以,理论上讲,只要是“虎年”,都可以称作“康熙年”,“大明康熙年”是有存在的可能性的。

但是,“大明康熙年”的可能存在,能说明这些文物是真的吗?

笔者认为,并不会。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物的落款,不符合生活常识,只是古董界为了抬高藏品价值而“自证身份”的一种操作手法而已。

根据生活常识,如果这些器物是出口的,那么会打上“大明制造”的落款,如果不是出口需要,那么这个“大明”两个字显然是多余的。如果要标明年份,也会具体化,而不会模糊的讲是虎年、龙年。因此,“大明康熙年制”,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中国虎年制”,这种不伦不类的落款,必假无疑。

,

选择留言身份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