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个权谋剧,剧中人物众多,朝堂之中各个老狐狸绝顶聪明,说出来的话,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背后包含的意思很复杂。
有时一句话听起来是实话,其实是充满了真实的谎言;有时一句谎话,其实是虚伪的真话。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这部剧充满了谜团。
这或许是作者刘和平先生历史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历史、真理、逻辑是不可阻挡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那我们就看看当中的一些例子。
御前财政会议
嘉靖朝就一件大事,缺钱。
御前财政会议要解决这个问题,严嵩提出改稻为桑的新建议。让浙江改种桑田,桑田收成高过稻田,这些句句都是真话。
再加上嘉靖说改稻为桑,赋税不增,看起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可这个国策在浙江,一把手胡宗宪拖着不执行;老百姓也不肯将田卖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没有粮食,就慌了。
政策执行中,浙江需要从外省调粮,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大官们没有人关心,刻意回避这个问题。
严党私心还要借着改稻为桑,要低价兼并土地。
一个表面上的好政策,变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双重枷锁。
国策必推而不谈执行方案利弊,只说苦苦百姓而不提百姓命悬一线,这样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理论不见现实,只见结果不见过程的伪忠伪善之言。
改稻为桑仅仅是一个开头,之后在浙江又闹出了天大的事情。
严党讲述的改稻为桑就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严嵩老了
在胡宗宪和嘉靖皇帝眼中,严嵩被严党的人围住了,失去了对严党的掌控能力。其实严嵩是将真实的行为,伪装在苍老的面容之下,博得同情,可以避险。
严嵩在早期提拔了胡宗宪,这位学生也没有辜负他,成为东南一柱,甚至成为保住严党的关键人物。
那么严嵩自然要牢牢抓住他,当然师徒两人是有真感情的。
沈一石账册送入宫中,嘉靖让胡宗宪带着账册去见严嵩,是对这对师徒的考验。
胡宗宪没有办法推脱,去了之后,老辣的严阁老自然看出来皇帝的用心,不会去看。同时还说了很多为学生考虑的话,让胡宗宪内心觉得愧对老师。
直到受命消极抗倭,胡宗宪方知严嵩才是真正的大伪似忠,这份忠的外表,正是构建在严嵩的九真一伪之上。
像这样真伪掺杂、逻辑混乱的话术,随处可见,观众当时没有看懂,之后才领悟。
严嵩用虚伪的真话,衰老的外形,博得弟子的同情,让自己的弟子为严党续命,胡宗宪明白后,索性按照本心去做。
嘉靖的人设
道长常说自己“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
话是没有错,一年八套衣服, 就能代表简朴了吗?
那么日常嘉靖宫中,一次性的松木盆,燃的檀香炭,敲的和田玉杵呢?
用数量取代金额,不过是诡辩而已。
更不要说饮食清淡,修建宫殿,只是为了修道长生而已,与民何干。
号称用道家思想治理天下,修炼的却是道教的长生之术,将道家道教混为一谈,自欺欺人而已。
嘉靖挂在嘴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都是假的,心中却是“天下无不是之君父”。
皇帝怎么有错呢?
冠冕堂皇的话,不过是嘉靖为自己行为,诡辩话术而已。
嘉靖只想享君权,不愿承担君父的责任,单相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终究要被反噬。
在朝堂百官面前,嘉靖的这种又要面子又要里子的行为,就是自欺欺人。
嘉靖与海瑞朝堂论辩,他说出了黄河长江理论,自称无为之治而隐身幕后,以谜语治国,操纵宦官群臣为木偶、以太极推手,将责任统通推出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这种制衡并非真正的平衡,制衡的局中只有宦官与群臣。
宦官与群臣,则是互有攻守损益,他们努力练就的,是将责任关口推出去的太极功夫,还有一口真伪难分的诡辩话术。
局中芸芸众生的百姓,谁也不关心,在这个制衡之局,皇帝掌控一切,而百姓生死无人关心。
海瑞冒死上疏,就是要戳破这一层谎言的窗户纸,把嘉靖的责任摆到他面前不能逃避,更要改变这个不对等的制衡之局。
这也是嘉靖看到海瑞上疏后,慌乱的原因。
《大明王朝1566》整部剧的对话密集,需要睁大眼睛才能分辨出语言的真伪,分辨其背后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