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樵山东南麓的西樵大同、七星、显岗、朝山和九江敦根,明清时期合称为大桐堡,清乾隆五十年(1785)前属江浦司,之后属九江主簿管理。
大桐堡名的来源,相传是程氏先祖于南宋咸淳年间从南雄珠玑巷南迁时,见到灶岗上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遂卜居于此,因而得名。至晚清时,大约受到康有为提倡的“大同”思想影响,易名为大同堡。
大桐得天独厚,位于桑园围保护区域腹心,西、北两江环抱,土壤肥沃,物产丰饶,人文蔚起,可谓是珠江三角洲的一片乐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片土地的威水史吧。
清道光时期大桐堡位置图
清同治《南海县志》大桐堡图
清宣统《南海县志》大桐堡介绍
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富贤遗址是西樵山众多遗址之一,于1978年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新石器时代,西樵山是南方规模最大的采石场和石器制造基地,石器传播至珠江三角洲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南粤先民创造了辉煌的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文化”,给珠江流域投入了一缕文明的曙光。
出土的石器
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27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博物馆联合发布重磅消息。位于显岗社区富贤村的平面岗遗址发掘获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4万多年前人类活动的痕迹,将南海的历史提早了3万多年,这是目前广佛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存。
平面岗地层堆积情况
大同堡文化底蕴厚重。宗祠、石碑、古墓、古井、古码头……历史文物随处可见。据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统计,这里现存传统民居约1500座、祠堂67间、庙宇25间、牌坊18座、古井6口。灶岗贝丘遗址、南亭麦公祠、林得润夫妇墓、东方百龄人瑞牌楼、柏山傅氏大宗祠、敦根乡门楼、敦根正路水步、中西合璧建筑朝山红楼被列入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
七星村南亭麦公祠
显岗社区百龄人瑞牌楼
大同社区傅氏大宗祠
古驿道是古代官方修建的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用于公文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官员往来等,是历史上一个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要道。南海古驿道南路从大同堡内穿过,自西樵山通往九江。大同社区柏山村的岗头市如今还保留着一段长约100米、宽2米的石板路,这是佛山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两旁还存有药铺、商店、茶楼、书舍等旧房屋。
柏山村古驿道
大同堡河网密布,在桑园围的环抱下,桑基鱼塘生产模式历史悠久,西樵山下的万亩鱼塘与良田,素以富饶肥沃著称。这里曾是南海县荆桑制种育苗基地,大同桑苗一度畅销全国各地。
1958年,女社员在犁田
连片水产养殖基地
传统民俗活动有师父诞、散灯会、划龙舟等。传统美食大同松糕外观色泽金黄,泡眼均匀,以口感松、软、爽、滑,味美香甜而著称,曾与九江煎堆和西樵大饼齐名。
“师父诞”舞狮
大同松糕
据《程氏族谱》记载,大同开村先祖是北宋理学大家程颢的嫡孙,可谓家学渊源。清道光年间,大同堡开设有桐乡书院、显乡书院和敦根书院,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大同书院匾额
“敦根书院”残匾
在大同这片乐土上,从古到今,名人辈出。进士就有戴缙、郭棐、郭瑛、程可则、陈显忠、郭汝材、郭乃心、梁融、戴鸿慈等人,其中明嘉靖年间进士郭棐是修志专家,主持编纂了万历《广东通志》和多种地方志书;清顺治年间进士程可则是会试会元、“岭南七子”之一,以诗文名闻于世;清光绪年间进士戴鸿慈曾任清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是清朝广东籍职位最高的官员,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
程可则书法作品
戴鸿慈在美国考察宪政时的照片
近代以来,这里更是走出了设计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的雕塑大家傅天仇、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傅日东、“西关老虎”程华、远赴越南日本从事商品交易的“东京客”傅振祥、香港百年老字号保心安油的创始人郭柱南等在各行各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名人。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左下为作者傅天仇
傅日东画作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如今,在这里,“百千万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振兴面貌日新月异。位于七星村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更把桑基鱼塘传统文化和旅游民俗活动有机结合,打造成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交相呼应的文旅新名片。敦根社区结合“水上南海”发展战略,以水为脉,以水定地,打造南海首个“水上村史馆”,开展龙舟上的研学培训,以村史特色绘就水上乡村美丽画卷。
渔耕粤韵旅游文化园
敦根“水上村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