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某男、45岁

主诉:反复咳喘伴胸闷2年余

现病史:患者反复腹泻20余年,2020年开始出现咳喘,胸闷,诊治过程中疗效似有似无,反复无常,后发展至需要依赖激素方能缓解。刻下:咳喘,伴喉中痰鸣声,胸闷,气短,四肢乏力,食生冷易腹泻,情绪易激动,舌淡苔薄腻,脉水弦躁,右寸滑,左尺弱。

诊治经过:患者初诊是来找我抄方的,前医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患者服用后似乎有点效果,但大便次数增加,自认为柴胡黄芩太寒所致,私自去掉柴胡黄芩后出现上火等不良反应。抄方时并未跟我诉说去掉了柴胡,黄芩,“询问”我可否把柴胡黄芩去掉?他说是上热下寒体质,耐受不了柴胡黄芩之寒,一听这语气就知道是“久病成医”之人。我说处方挺好,柴胡黄芩不建议去,否则容易上火,处方加附子应该能增效。

患者顿时一改前态,激动说:“对对对”,我就是把柴胡黄芩去了出现了上火,后来加进去又好些了,并且吃附子方已有近十年了,云南的很多顶级大咖都已治遍,并分享了各位名医的治疗处方。看到处方后,我内心为之一震,这些都是我偶像级别的老师,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前辈。犹豫了一会,我建议患者去试试其他前辈,患者仍坚持让我开方治疗,盛情难却,为其试开两幅(处方有附子30克,患者家中早已自备),服药两幅后每日腹泻“鼻涕样”大便10余次,泻后咳喘大减,喉中痰鸣声消失,胸中空阔如“日照当空,阴霾已散”,已停用激素。后以此方思路加减治疗,目前病愈八九,嘱其续断服用巩固疗效。
临证思考
  1. 患者诊断阳虚无疑,为何用大剂量附子治疗多年,仍未见明显疗效?
  2. 扶阳如何避免上火?
  3. 人身“三火”与扶阳是何关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以下为患者提供的既往诊治处方,分享纯粹为了学术探讨和相互学习,不针对、不诋毁、不批判任何医生,感谢各位老师提供的宝贵学习资料,也感谢患者的信任。以下处方中大部分有大剂量的附片,患者自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证心得

患者既往食生冷易腹泻,乏力,加之舌淡偏紫,尺脉弱,辩证为脾肾阳虚无疑。脾肾阳虚,痰饮内生,上犯于肺,故见咳喘痰鸣,苔白腻,右寸滑,左尺弱。至此,脾肾阳虚夹痰饮可辨为基本病机,治法“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然为何前辈们用了吴萸四逆汤、二陈汤、潜阳封髓丹、射干麻黄汤等温化法,均未见明显疗效?附片剂量不够?据患者所说,附片已重用到100多克,疗程也长达数年。此非单纯阳虚痰饮病,必夹它邪它机。辨证思路如下:

  1. 患者虽无黄痰、咽痛、口苦之象,但舌苔白腻中透着微黄,水弦脉中夹杂躁象,此为热,隐藏性热,若为单纯阳虚,脉当无躁动之象,此其一。

  2. 此热为何热?热在何处?若为外感,为实火,可直清之散之,然患者无外感之象;故热为内伤,为虚火。阳虚之人见虚火,可因命火不藏,亦可因相火不位。此涉及人身“三火”,若为命火不藏,潜阳封髓丹应该有效,事实疗效不佳;此为相火旺动,相火藏于肾,出少阳运行于三焦经,相火离位即成邪火,患者表现为火与情绪问题,故为相火不位。相火治法与命门火不同,可参考仲景少阳经法。

  3. 患者脉水弦躁,此躁亦非单纯热,为夹风风动之象,故见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咳喘,情绪易激动。夹风不治风,扶阳易致风饮旺动。然仍需进一步辨为何风,有外风和内风之别。

  4. 痰饮在何处?患者喉中痰鸣,然细听咳声沉闷,此为焦膜病。焦膜中痰饮,苓桂剂和二陈汤均难发挥疗效,需用特殊药物。

综上所述,辨证为脾肾虚寒,夹热夹风夹饮,故处方千金方大茱萸丸。方中吴茱萸汤,四逆汤,苓桂术甘汤为脾肾虚寒生饮而设(准确说应为三阴虚寒),小柴胡汤可治相火不位和夹风,旋复花可治焦膜之痰。服药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痰饮得屎乃解。故狂泻后胸中空阔,咳喘大减。

此案难点在于“三火”的鉴别,隐藏性证的识别,焦膜病的辨识,脉法的运用。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价值,如患者寒热错杂,需明辨寒热标本和寒热夹杂。若为本寒标热,直接温化即可,然患者用此法无效,反证此为寒热夹杂,寒热夹杂,伤寒论六经提供了很多治疗思路,诸如麻黄升麻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之类。至于扶阳如何避免上火和人身“三火”的思悟,下次续。

图片
图片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