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镜 山 · 离 宫 · 小 秦 王

文/党四善

本文涉及一个未解的历史谜题,它与故乡山川形胜中的一处独特景观有关。
1、玉镜山周边形势 
故乡频阳,北有山,峻巘连屏百里遒;南有原,厚重雄古逶迤展;山原之间,锦川漫翠风物稠;出山傍原,在锦川的怀抱里,早年更有滔滔频水顺阳流。这“百二山河”的形胜之地,膏腴肥沃的“天府”佳壤,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迭存着华夏历史的滄桑印迹。
让我们的目光逡巡于故乡那东西横亘的北山,这里是桥山山脉的南沿。它峰峪相间,蕴精藏气,名胜奇景罗列,人杰豪雄辈出。“天下名山僧佔多”,这里却是道、佛和众多民间神各显灵光,千百年以降,香火旺盛,氤氲不绝。
玉镜山周边形势图
这百里屏障的正中,是巍然高耸的揣天山。它的两旁有峪状如两门,左为小水峪(当地人俗称“小峪子”),右为赵老峪。此处古称“土门山”。至今山之正南有一村落名为“两门村”。
这里的风水盛景得天独厚,集峭、奇、逸、秀于一身,千百年来,辄有帝王将相、词客骚人来此登临访幽、祭天祀地、吟诗作赋,更有僧道药神在此隐居修行、悬壶济世。
赵老峪因五、六百年前有一据传是赵宋宗室的高僧在此修行、行医而得名。传说此人道行颇深,曾与得道成仙的药王孙思邈在山顶上对弈清谈。其出游或出诊,常有两只斑斓猛虎伴随。至今此峪中有一小石桥名“老虎桥”,可能与此有关。
赵老峪西临就是全县最高峯明月山(1439米),又叫频山。明月山因形如弯月而得名,这里山势峭拔峻伟,草木葱翠,怪石磷峋,是战神王翦练兵演武、研读兵书的地方。至今山顶还有他当年乘骑的蹄印和插剑的桩迹,山腰有他淬剑池的泉口,还有一巨石横卧,上有平台,乃王翦读书台。
揣天山东临小水峪,此峪西崖有洞,风自洞中出,故称“风洞”。
小水峪东边,就是“以粟如金”称之的金粟山。因山后深处有龙泉,故又叫灵泉山。它融华山天险与翠华山苍碧于一体,素称“渭北小华山”。此山在唐代就建有祭祀求子之神“高禖”的庙宇,历来香火旺盛,绵延千年,“祷者辄应”,是海内外祭祀高禖神(女娲)的唯一圣地。后世诸神兼祭,以佛为主,故当地人称为菩萨山。每年阴历六月六日举办庙会,热闹非凡,秦川四大县蒲、富、临、渭和“关中白菜心”泾、三、高一带的香客信众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前些年,曾有一“飞人”举行过表演,自主峰滑翔而下,引来观者如潮。
从金粟山俯瞰流曲川
现在让我们站在揣天山,把左右环顾的目光投向正前方,只见村落星罗棋布的一马平川像徐徐展开的画卷,向远方伸展、伸展……,隐约要与横在天际的渭河相拥。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锦川,又称通川、流曲川。远古时代,这里水丰草茂、花木斗艳、禽兽相逐、鸟语花香,传为周宣王田猎之所。至秦代,这里已开辟为膏腴丰沃之地,素有“米粮川”之称,是秦始皇赐王翦“良田千顷”之地,古镇美原由此得名。
中古时代,这茵茵蔓蔓的绿毯上还镶嵌着一条波光闪闪的玉带,它就是从明月山和揣天山之间的山谷(即后世所称的赵老峪)中奔涌而出、几经曲折、蜿蜒西行的频水。因此水不循北方众河由西向东而流的惯例,反其道而行之,流向与太阳运行方向相同,故称为顺阳河。据史载,古时,水之浩大,可以行舟。
顺阳河流向图
二千年前,秦王赢政“自驰如频阳”(《史记》),急请王翦出征伐楚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锦川之上,频水之旁。有一首咏顺阳河的诗道:“秦王不从频水过,咸阳宫阙化云烟”,说的就是此事。
2、“刀斩石崖”     
在这山灵水秀、风光旋旎之中,出现了一个与此很不协调的景象:揣天山的半坡被人为地削去一半,只留得一面秃壁在漫坡荒草间孑然孤立。
玉镜山远眺
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任何美景胜境都躲不开统治者那强横敏感的触角。根据明朝重臣、邑人孙丕阳所修县志(习称《孙志》)记载,早先有帝王级人物劈山造台,建造了一处离宫,在此体纳山之灵异,领略锦川风光,避暑纳凉,好不惬意!这山下有一村庄,当地人叫“欠花村”,这是叫转音了,真名应是“殿下村”,这可以旁证:山上是有宫殿的。然而,千百年的雨雪风霜、兵燹匪祸早已把昔日的奇作巧构、流光溢彩洗劫得荡然无存,这面禿壁却因斩削平滑,直立向天,在阳光照射下如一镜台,后人遂美其名曰“玉镜山”,当地人则直呼为“刀斩石崖”。   
笔者有感于世事沧桑,有“卖花声”小令咏之:
翠柏掩映灵泉观,清流飞瀑明月山,锦绣漫地流曲川。
献奇呈幻,玉楼金殿,只剩得断崖一面。
现在,让我们随着探险旅游者们的目光领略一下这玉镜山“刀斩石崖”的奇异风光吧!
玉镜山近景之一
玉镜山近景之二
玉镜山近景之三

玉镜山近景之四

玉镜山近景之五

 玉镜山近景之六
玉镜山下的村庄
3、离宫是什么朝代修造的?
那么,这里的离宫是什么朝代由什么人修建的呢?
《孙志》上说:玉镜山是“世传(前)秦苻坚作离宫处”。
此外,还有人说后秦姚苌在此建过离宫。
为叙述方便,先说明一下在关中建都的三个都称为秦的朝代。
第一个秦在攻伐西戎的征战中,不断由甘肃东进,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公元前221年,它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秦王贏政自称始皇帝,这就是人们熟称的大秦帝国。
时光推移了五百多年,在“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代,关中又出现了两个秦国。
第二个,前秦(又称苻秦)(351-394),历六主,共44年。氐族苻健所建,都长安。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政权。
第三个,后秦(又称姚秦)(384-417),历三主,共34年。“淝水之战”以后,苻秦分崩离析,羌族领袖姚苌脱离秦王苻坚,逃奔渭北牧地,即今阎良一带,独立称王,羌胡降者十余万,建都万年,自号万年秦王,史称后秦,后建都长安。其之所以称万年秦王是因为阎良城北的荆山原南侧有刘邦之父刘执嘉的万年陵,西汉于阎良城东置万年县。
古代荆、鼎不分,荆山就是鼎山,传为黄帝铸鼎之地。
现在,让我们探求一下玉镜山离宫是何时由何人所建造的。
历史遗址、民间传说、史册典籍是我们探求历史真相的三条途径。
历史遗址是一个真实存在,其中出土的文物,则是历史研究的最有力的证据,例如,人类牙齿化石在人类起源和演变的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历史遗址往往被时光侵蚀得残破不堪,因此,它是一个缩小了的真实。当它极端破败时,便几乎连一点有用的信息也提供不了,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刀斩石崖”一样。
此时,民间传说等软证据往往可资借鉴。
传说是过往时代的影子,虽然由于年代久远的口口相传,历经多次夸张、折射、渲染、虚构,会弄得与事实面目全非。但在荒幻的庞大外衣之下,也往往包藏着事实真相的珍贵内核。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我们不得不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
例如,上世纪初,一批“疑古派”历史学家对华夏三皇五帝传说和夏商周三代传说持否定态度,他们甚至说“东周以上无史”。然而,就在这前后,殷墟的发现,甲骨文的研究和逐步解读,确认了殷商王朝的存在,把中国有确证的历史由东周上推了一千多年。同时,大学者王国维先生通过对殷墟甲骨卜辞的研究,证实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所记的殷代世系,使三代传说的后边一大半成为信史。
现在来说史册典籍。
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是华夏文明。其重要原因是这个文明甫一产生就孕育发展、后经强力推行了统一的文字。
这文字有强大的生命力。
神州大地,疆域辽阔,造成了语言的千差万别、千奇百怪。而这横平竖直的方块字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兵阵,滚滚洪流般攻陷了一个又一个方言壁垒,使亿万炎黄子孙声异而文同,创造出既异彩纷呈又同质共源的灿烂文明。
有方言而无方文,实乃华夏文明之大幸!
更重要的是,它以数千年不断的生命流淌,在竹简布帛纸张上记载了华夏历史的源流脉动,甚至详细到一个个历史瞬间,一个个事件的细节。这就造成了华夏翔实而丰富的文献宝库。
回到我们的课题,我们面对的遗址是这样的空旷,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不了什么帮助。我们就只能攀援着民间传说的藤索,在幽幽的历史峡谷中探求真相。而要最终揭示真相,就只能去扒罗剔抉浩瀚的华夏典籍了。
十分庆幸的是,玉镜山下的村民们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传说—“小秦王磨民” ,它给我们指示了探求在“刀斩石崖”修建离宫的历史人物的方向。   
4、小秦王之谜
在离村三里的完小上学时,经常听到来自小水峪口的小沟垚的同学讲“小秦王磨民”的故事。说是小秦王在“刀斩石崖”修建离宫时,把消极怠工者和逃役者活活埋在地里,头露在外面,用耙耙,用耱耱,还把人按倒在石臼里,生生把头捣烂,那种野蛮残忍,直听得人毛骨悚然。
在故乡频阳,在佛、道及众神信徒修炼心性、倡导向善的金粟山的缭绕香烟之侧,竟存在过这样血腥的场景,真令人不胜唏嘘!
小秦王是谁?为什么在此施虐?同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谁也说不清楚。但他们却言之凿凿,不容怀疑。他们说亲眼见过石崖下捣人头的石臼窝,还有两个刻在石头上的大脚印,说是小秦王力大无比,这是他担山留下的。

 “刀斩石崖”下传为捣人头的臼窝
 “刀斩石崖”下传为“小秦王”的大脚印
 “小秦王”,这是一个民间称谓。通过广泛翻阅、查证史料,我们有了惊奇发现:原来普遍地认为修建离宫的“小秦王”是前秦苻坚、后秦姚苌、姚兴三者之一的说法,都放过了一个真能做出“磨民”暴行的人。
5、寻找“小秦王”
让我们打开史籍,以“小”和“暴”为着眼点,审视一下前秦六主和后秦三主吧。
首先,用三个年令指标来看谁符合“小”的标准。

不言而喻,苻洪应首先排除。其次看苻丕,他是苻坚长子,公元385年七月,苻坚败亡,八月,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次年即为晋将冯该所杀。在位仅一年,从未进关中。苻登是苻坚族孙,公元386年,苻丕死后,被族人拥立,在甘肃东部即位,苻登也从未入主关中。因此,以下讨论中也排除这二位。

这样粗粗一扒拉,就剩下苻健、苻生、苻坚和姚苌、姚兴、姚泓这六位了。考虑到当时人的寿命普遍短促,不难看出,符合“小秦王”这一称谓的就只有苻生和苻坚了。
再看暴的方面。
五胡十六国是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的纷乱时期,其间政权更迭之迅忽,附叛易位之倏然,骨肉残杀之惨烈,屠毒百姓  之暴虐,在中国历史上可算奇葩之极。例如,后秦创立者姚苌,就亲手勒死了兵败被抓的苻坚,后来还对其进行鞭尸,也是够残暴的了,但比起前秦厉王苻生,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苻生是前秦的第三代国主,他的残忍,用“丧心病狂”,“令人发指”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他因有残疾(独目)造成心理变态,就野兽般演绎出一幕幕血腥场景,挑战着人们承受力的极限。
据史料记载,他上朝时,“必弯弓露刃”,“锤钳锯凿,备置左右”,看谁不顺眼,顺手就抄傢伙,杀人跟玩儿似的。他把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截肢、拉胁、锯项、刳股者比比有之”。即位不久,就杀了公卿大臣和宫女奴仆达五百多人。
以下景象,只是它暴行之点滴。
他宴请群臣,嫌有人沒喝醉,就弯弓射死了酒监、尚书令辛宰。
他梦到大鱼吃蒲草,就把太师鱼遵全家杀光(因他家本姓“蒲”)。
左光祿大夫强平仗着胆子劝他“缓刑崇德”,苻生“凿其项而杀之”。强平被凿得脑破浆流,惨痛而死。强平是他的亲舅舅,强太后因兄弟之死,悲愤成疾,绝食而亡,苻生毫不哀恸。
有一医生给苻生配药,苻生嫌加入的人参太细小,医生说“小小一点就够用了”,苻生认为他讥刺自己瞎了一只眼,当即令左右剜出其双眼,然后枭首。
仅憑以上种种就足以说明,他做出传说中那些“磨民”的暴行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说说苻坚。
苻坚比苻生还小一、二岁,但据史籍记载,苻坚自幼“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长大后饱读诗书,颇有儒家风范。他在以铁血征伐定天下的五胡乱世,坚持了“为政之体,德化为先”的治国怀念,而且成绩显著。他完成了五胡时期北方唯一一次统一,并开创了五胡时期少有的繁荣景象:百姓安居、商业繁荣。他还善于纳谏,伶人王洛拦马劝谏阻猎,他都听得进去:“自是遂不复猎”(《晋书》)。
除了生活作风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苻坚确实沒有暴虐的记录,反而是史籍上褒扬的“仁义皇帝”。当然,在苻生即将对其杀戮的生死关头,他带兵闯宫,对苻生先囚后杀,自立为王,则另当别论了。
看来,“磨民”的“小秦王”这顶帽子只能戴在前秦厉王苻生头上了。
6、结论
根据以上讨论,在玉镜山“刀斩石崖”前修建离宫的就是前秦厉王苻生,至于前秦苻坚和后秦姚苌肯定都使用过这个离宫,但他们不是修建者。
在此特别说明,笔者在本文原稿中,还曾推测秦始皇在玉镜山修造过“频阳宫”,这是错误的。
如果认定在玉镜山修造离宫的“小秦王”是苻生,则当地人传说“小秦王”力大无比,玉镜山至今留有他担山时的两个脚印,也可以得到史籍印证。《晋书》上说:“苻生长大后,力能举千钧,雄健勇猛好杀,能徒手与猛兽格斗,跑得比马快,不论击剑骑射都超绝一时”。东晋桓温攻打前秦时,苻生单骑冲入敌阵,前后斩将夺旗十余次,令晋军伤亡甚大。
幼时上山砍柴、挖药,到过后山深处一个名叫“碑子庙”的地方,但该处连一块石碑也没见过。原来,那地方应叫“逼死庙”,因当地人把碑念作“bi”,叫转音所致。
为什么叫“逼死庙”呢?传说因“小秦王”穷凶极恶,老天难容,遂降天火雷电击之。他仓皇向北逃窜,至一山梁,孰料雷火跟踪烧之(此处至今犹呈一片红黄,人称“火烧梁”),“小秦王”无奈,继续北窜,终被雷火击烧死于“逼死庙”。
上述发泄老百姓冲天愤懑的神话传说,使“小秦王”得到可恥而惨烈的下场,倒是印证了他被逼宫而后被杀的结局。

作者简介:党四善,1945年生,陕西富平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