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翻找素材时意外找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作者叫邓迪升,深圳不二人文空间总策划师,以策展人/制作人身份在深圳,苏州,杭州,香港等全国各地策划活动近千场,同时兼任故宫文创策划师、无印良品长期合作演讲人、“百次茶会”发起人、“少年茶人计划”策划师、“南山集”总策划师,师从香港茶者叶荣枝,圈内人称“行走的茶仓”。
可以说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茶人。
他在采访中是这么说的:“当代大多数人,在物质生活有保障的基础上,很多人就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在众多文化中,提到茶的时候,已经不是觉得简简单单喝的茶,而是会联想起茶艺茶道,老茶与山头茶等等,茶已然衍生出很多的文化结构”。
那何为茶艺与茶道呢?在我看来,其实茶艺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茶技”,即是泡茶的技巧,这个阶段主要是为日常泡茶所应用,当下的社会,有意去学习茶技的人,大多数为职业所需求,所以这个是我认为的第一阶段。
那么第二阶段呢,就是茶艺了,我所理解的茶艺,即为茶文化与艺术,这个阶段,是要求有著对茶的文化知识有所了解,如:茶叶制作工艺,茶叶属性、茶的历史典故等,当然只有文化知识也不足以称之为茶艺,因为同时还需要懂得茶艺术与美学,如:茶器皿搭配,茶席佈置,空间协调等等。所以真正的茶艺,我认为并非懂得泡茶技巧就是茶艺了,而是一种综合性发展的技能体现。

说到“茶道”这个词,我想了很久,似乎任何文化一旦牵扯到“道”这个阶段的时候,总有各种说法,甚至还引申到玄学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或高雅,或哲学,或抽象,我对于茶道的理解反而觉得应该回归到生活。茶起源于中国,茶也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中国人生活日常品饮之中。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精神文化上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都时时刻刻出现的,几乎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日常之中。那么就不要搞得那么複杂,日本茶人千利休曾经说过:“把水烧开,投茶进去,泡茶,出汤,即为茶道。”其实茶道就是生活,从一叶茶,到一个杯,然后一张桌,再到一个房间,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茶就是一种融入人类的生活方式。
种种而言,面对茶,一定要放好心态,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切勿故弄玄虚。我的师父叶荣枝曾经告诉过我,心态没放对,喝什么都是水。是啊,现在太多人是用耳朵喝茶,茶还没喝进口裡,就先被所谓的年份、山头、故事影响了感官,而不是关注茶汤本身。
还记得有一次和好友去喝茶,茶主人泡了一款生茶,在我看来就是一款3至5年正常的生茶,但是茶主人在喝茶的过程中,一会说他这个茶就是临沧生茶的标准,一会说茶气会上头,说喝了这个茶,其他人的同级别生茶和他没得比等等话语,然后还要在座的人进行一个分享。当时在场七八位,不知是否被迷了心窍还是什么情况,个个说好,迎合著茶主人,到我朋友分享时,他脸色有点发白,说是也感受到茶气上头,我当时就困惑了,一个平时不怎么喝茶的人,怎么也会说感受到“茶气”呢?
事后我问他,当时为什么这样回答?他说他喝了这个茶,头晕他以为是他们所说的茶气上头,所以才跟著说。听得我哈哈大笑,事实是这个茶比较新,一是性子还较寒,二是他平日喝茶少,一下子喝太多不适应,就低血糖了,导致了头晕眼花以为是他们所说的茶气。我觉得我与朋友经历的这件事,其实应该有很多读者也遇到过,甚至有时候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
不知道什么时候,喝茶变成用耳朵喝,变成一个有著负担不能遵从自己本心的事情了,这个现像在我看来是十分不对的。茶有很多魅力,茶气亦是存在的,山头也有各自的属性特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道与对文化的理解,所以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外面说法林林,只不过是一些人为了商业目的或者其他缘由把它妖魔化了而已,所以我希望未来大家能够遵从自己本心喝茶,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被身边的人所影响。这样,这个文化才会更加真实与良好的发展,也会让更多的人没有负担地接受这种生活方式。
文章读后,深有所思。喝茶是一种生活态度,本应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过度的气宇轩昂反而失去了茶的本味。所以在文章最后,我推荐一款格雷劳斯茶具消毒柜,享受生活健康,感悟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