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唐山市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展示会在开滦十中举行,三节精彩的示范课、路南区教研员杨巧丽老师的教材解读、田贺书老师的专题讲座,异彩纷呈,与会教师享受了一场盛宴。

   会后,我们收到了许多老师的来稿,大家畅谈这次展示会带给大家的收获与思考。

   本公众号特推出“高效课堂展示会专栏”,发表大家的来稿,同时,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更多的老师参加讨论。

读得出才能教得出

 唐山市第三十三中学   金钰

3月28日,新一轮唐山市高效课堂展示活动在开滦十中如期举行。面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材阅读的不足”“读者意识的缺失”等问题,展示课老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和朴实真切的教学感言无不为大家做着正确的指引,无不彰显着“引导学生重走教师成功的听、说、读、写之路”的教学理念。其中路南区教研室杨巧丽老师示范的对教材文段的细致解读尤令我印象深刻。

 老师们,对于教材66页这样一篇说明性文字,我们应该怎样让它发挥作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呢?请跟我来读一读。”杨老师接下来“手把手”地带大家阅读教材,其良苦用心让人感动。

“我们阅读的时候常常会有所触动,或得到一些启发,把这些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对于教材文本中第一句话,我们平时是不是“不屑一顾”?更未加思考过吧?杨老师却在此处品味出了“我们”“触动”“启发”等关键词,使概念更加明晰化了。“我们”表明是写给自己的;“触动”是触而动之,是接触后有所行动表现;“启发”是让我们通过联想有所感受,不能只是读文字,要扩充、示范,要从作者的意思到读者的意思。这样对读后感概念的解读,单单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读后感”?难道你没有从中读出一些应如何教学生写读后感的思路吗?

接着在对第2段文字的品读中抓住“有的”“有的”“还有的”梳理出了常见“感”的几种来源。杨老师又驻足了这样几个关键词:“某个细节”告诉我们应从细微处入手;“最值得”表明一定是自己从中受到了启迪,是那些利于自己成长的内容;“和别人分享”指引我们应由此及彼,内容感受应福及他人。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杨老师深谙此理,对接下来“写读后感”文字的解读更见其功力。

首先关注文段中的三个序数词“一、二、三”,数字化即是条理化,这是在指引我们注重思路层次。接着抓住了“印证”和“深化”两个关键词梳理出引证、旁证、实证的思路。引证涉及引述部分,旁证要调动阅读积累,实证则要联系生活经验。这些文本内容既是强调注意事项又是在示范写作思路。还有“明晰化”和“条理化”告诉我们用语不能左摇右摆,要清楚,一目了然,要注重逻辑关系,巧用关联词语。

文本中《小石潭记》读后感的提纲以图表的形式出现,杨老师又引领大家抓住关键点,提炼信息:由常见景致出发,注重品味美;要全身心投入,这得益于细致的观察;要精心细品,才能感受到美。

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练就细读文本的功力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它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读得出才能教得出,读的思路就是教的思路。对编者意图的解读如此,对阅读文本的解读亦如此。文本如宝库,如果没有在其中走几个来回,没有在其中徘徊徜徉,没有在其中推敲咀嚼,是不会发现它的价值的。杨老师现身说法,展示了自己对教材中这篇说明性文字的解读过程,不仅提醒我们一线教师要有教材意识,要学会用教材教,更为我们示范了应如何“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编者、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

杨老师最后有言:“因为一个人,爱上了语文!”她代表所有语文人对唐山市语文教学领头人田贺书老师进行了“表白”。是啊,感谢田老师及其带领的教研团队,为我们一线教师字斟句酌解读课本文字,亲历亲为指导教学实践!这样贴心的引领和帮助,怎能不让我们“爱上语文”?

 (摄影:姜一凡)

作者简介

金钰,唐山市第三十三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唐山市先进教学工作者,善于思考,勤于钻研,连续几年在古冶区“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获唐山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全国二等奖;主持、参与省级课题2项。喜欢在文本的细细研磨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致力于打造朴素、大气、深刻有实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