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美好的春天
A BEAUTIFUL SPRING

美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儿吧!

河北省名师田贺书工作室等你来。

点击链接,了解我们的活动:

1.河北省名师田贺书工作室 关于解读部编本教材单元导读的邀约

2.来质疑吧!

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持《语文辅导》栏目的方向

另外,本公众号长期征集各类语文教学稿件,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bmsthsgzs@126.com

(今天推出的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导读的解读,文章较长,也有点烧脑,边听音乐边读吧!)

解读八下第二单元单元导读

杨慧莹

单元导读:

草木枯荣,大雁去来,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文及写作:

5. 大自然的语言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7. 大雁归来

8. 时间的脚印

写作 说明的顺序 

解读: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部编本教材中共有两个说明文单元。

第一个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蝉》四篇文章是事物说明文,单元导读内容是“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由此可见,该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了解说明时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两种说明文的特点不同,学习内容自然也不同。

另外,在八下第三单元中还有一篇《核舟记》。

二、解读及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第一自然段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那么,到底什么是“事理”呢?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事物的道理”,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全是阐释“事物的道理”的。“事理”真的仅仅是“事物的道理”吗?我想起上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说明文《统筹方法》,它的说明对象当然不是“事物的道理”,是做事情的方法,应该属于“事情的道理”。

第一自然段中“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这个短语恐怕常被用在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中,例如“学习文章中所表现的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单凭某一课的教学是难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不是空喊几句口号就能起作用的。

第二自然段被分号分成两个部分,“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三个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的具体策略,运用这两个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但是后者是不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呢?如果是的话,读《大自然的语言》,读懂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就完事了;读《恐龙无处不有》,读懂了板块运动说就完事了。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读懂教材上的文章不是目的,我们要做的是教学生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去读懂教材上的文章,然后在生活中能运用这些策略和方法去读懂其它的文章。正像田贺书老师所说的:在阅读教学中,是学生在“学”阅读。在阅读教学的三个构成要素中,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文本则是师生各自阅读的对象,又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媒介和话题。教师教学生,学生向教师学。教师通过使学生读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田贺书.是“学生在阅读”还是“学生在学阅读”?——也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2.3/B18所以,当咱们教完这个单元后,学生懂了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这些感兴趣得不得了,我们也高兴得不得了,认为我们有可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虽然“我种下一颗种子”,不知啥时候能结出果实)——这还远远不够,实际上,我们仅仅走出了一小步。

再说说啥叫“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想想自己刚当老师的时候,是这样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

师:同学们,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前两个明白吧?逻辑顺序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引处省略N字)这些都记上笔记,背下来!

生:(匆忙记笔记,表情茫然)

师:告诉你们,看一篇说明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好说!一看,从前到后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就是——

生:(齐喊)时间顺序!

师: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远到近等空间结构顺序来写的,就是——

生:(齐喊)空间顺序!

师:(高兴)好!你一看,既不是时间顺序,又不是空间顺序,那肯定是——

生:(齐喊)逻辑顺序!

师:好!你看《统筹方法》是啥说明顺序?

生:(齐喊)逻辑顺序!

师:好!看来都学会了,下面我们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唉!说多了都是泪呀!想想当初耽误了多少学生的时间——谋财害命呀!

什么叫“理清”呢?“理”的本义是治玉,顺着纹路把玉从璞中剖分出来。这里的“理”就是顺着文章的“纹路”把“说明顺序”给弄清楚,所谓“理清”,不是“判断”,而是能把文章先写了啥、接着写啥、然后写啥……最后写啥,这个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想理清顺序,就得确定哪些段落是一个“小组”(分段),要想确定这一点,就得弄清每个段落都在讲啥,要想弄清这一点,就得会确定句间关系,从而“筛选”段落中的“主要信息”。然后,再把这些“主要信息”之间的关系理顺一下,就知道哪个是“最主要的信息”了。(啊,终于“捯”出点头绪来了。)

——这就是田贺书老师所说的“确认和整合”。“确认能力是指确切地认知各个语言单位(词、句、段、篇)的意义的能力。其中,确切地认知词的意义是前提,确切地认知句子意义的能力是基础。整合能力是指确切地认知同级的语言单位(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以及不同级的语言单位(词与句、句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语言单位之间常常有解释与被解释、说明与被说明、证明与被证明、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田贺书.从“教学”到“教育”——我的语文教育观念[J]中国教师,2018.54445

说起来似乎有点绕,实际阅读中,并不是很难。

比如《大自然的语言》,最适合学习“以抓关键语句的方法来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为教学内容。先阅读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呀!学生会不会?如果您按照教材的内在体系教了,不会“完全不会”的,因为七上第三单元单元导读中就明确写出“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然后交流交流找到了哪些关键句,找的不一样,说理由呀,没结果了,教师来示范。然后给段落分“小组”呀,分的又不一样,“吵架”呀,“吵”不出结果来,教师来引导。各部分明确了,再来看各个部分的关系——这不就“理清说明顺序”了吗?

再来看后半句:“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不管“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为什么呢?当我们把前面的事儿做好了,学生发现科学推理原来不是随便推的,原来这么有意思,我们的生活中原来存在这么多问题,自然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了,这就是“潜移默化”。

课程标准中这样说——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是指生活中还是指本单元的阅读中呢?其中的“问题”是指阅读的问题,还是对于课文中所述的科学知识或者生活中的现象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和我讨论。至于达到“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的程度仅仅靠这一单元的学习实现恐怕是有难度的。(插播广告:带领学生持续参加我们的质疑活动,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来质疑吧!

“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这个短语中“学习”是动词,“分析推理的方法”是宾语,是“学习”的内容。那咱们得先知道什么是“分析”和“推理”。

“分析,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向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当然是向作者了,其媒介就是我们面前的文章。

“推理的基本方法”有点复杂。我阅读了一些材料,发现有不同的说法:

推理方法有很多种类型,如根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可分为演绎推理法、归纳推理法、类比推理法等。360百科,“逻辑推理方法”词条)

推理方法有:三段演绎法、联言分解法、连锁推导法、综合归纳法、归谬反驳法。360百科,“推理”词条)

张继华在博士论文《科学探究推理》(西南大学,2012年)中认为科学探究的推理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唉,以前讲说明文哪儿涉及过“推理的基本方法”呀?如我一样没学过逻辑的老师们,一定是要蒙掉的呀!对于初中生来说,给他们讲讲这些,不把他们弄傻了才怪!所以,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我们也不必搞得那么复杂,学习事理说明文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要学生成为科学家嘛,知道作者是怎样推理的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以上这些。

“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是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被使用的,所以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离不开弄清分析推理的基本过程。

我们结合课文来示范一下弄清“分析推理的基本过程”,进而发现其中“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被压扁的沙子》一课中是怎么推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一结论的呢?我们来分析第7自然段到第17自然段的内容。

首先,确认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7—斯石英的形成(二氧化硅处于超高压状态)

8—斯石英的性质(不十分稳定,会产生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9—金刚石的形成与性质与斯石英相似

10—斯石英的性质(高温可以使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

11—斯石英在自然界中的出现地点(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12—在自然界中发现了斯石英(曾受巨大陨石撞击和原子爆发的地区)

13—斯石英应出现在地壳深处,火山携带来的斯石英转化为二氧化硅

14—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15—一些人研究恐龙灭绝年代的岩石

16—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石中检测到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7—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教学参考书79页第一行“行文至第12段,作者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第12段”应改为“第14段”)

第二,相关内容进行整合。

7—16推理过程:

7—10斯石英的形成与性质

11—12斯石英在自然界中的出现地点

13—14推断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15—16科学家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石中检测到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7—得出结论

下面,我们用框架图来分析作者的推理过程:

不由地说——这是逻辑之美!

这个推理过程中,运用了什么分析推理方法呢?用我那少得可怜的逻辑知道只能找到简单的三段论:

大前提: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小前提:地壳之中压力极高。

结论:斯石英也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之中。

当然,这没必要让学生学。那么学习什么?

比如:介绍斯石英时说明了其产生、性质、出现地点,这就是根据写作目的把这一事物进行了“分析”,把斯石英的性质这一化学领域的知识、地壳和火山喷发等地质学的知识和恐龙灭绝的原因这一生态学的问题联系起来推理(这是联系的方法),用现实中的发现来印证推理得出的结论(推断必须靠实践调查的检验才能成为确定的结论)等。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 学习用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 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重点:

学习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

难点:

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之所以把“学习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在上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并没有作为重点来学习。从本单元所选几篇文章的特点来看,也很适合作为学阅读的例子来学习这种方法。

“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要在前者基础之上,是较高层次的目标,在这一单元之前,根本没有涉及到(说实话,对于刚使用部编本教材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那么,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这些我们常念叨在嘴边的内容还教不教?当然教呀!但是因为在前边学过,这一单元学习时,完全可以作为次重点,或者想办法超越以前的教学内容。怎么超越呢?

比如: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后面有两个课后题:

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第三题能否在分析作用后,问问学生:为什么这里用这种方法说明最合适?为什么不能用别的方法?第四题能否在“体会”之后,讨论一下:为什么在前两段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为什么第五段要用准确的语言?如果要在小学生阅读的《我们爱科学》杂志上介绍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要怎么写?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事理说明文清晰地呈现了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你是不是觉得这和议论文很像?《教学参考书》中也多次提到“论据”“证明”等议论文阅读中常用的名词,你是不是更迷茫了?如果这一篇《被压扁的沙子》最初发表在许多年前某科学研究的论文杂志上,你会不会认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有些事理说明文和议论文怎么像双胞胎呢?欢迎留言说说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