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新寨初中  葛宏英

3月29日,我很荣幸作为授课教师,向省内各地的语文老师展示了一节逻辑思维示范课——《晏子使楚》。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传播一种创新思维理念,打破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固化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做人”和“做事”的本领。

在这次活动中,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我发现,我这块“砖”各方面的能力及素养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

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参加大型活动的经验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心情有些紧张。较多时候在关注教学流程,总是担心环节不流畅或者自己不能很好地过渡,而没有把关注点落在学生身上,以致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及时给予有效评价。还有,学生答非所问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很快地做出应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偏离主题,并回到中心问题上来,而我的表现稍显迟疑,没有立刻做出决断。

2

教师备课不充分,

文化底蕴有待积累。

讲完课才发现,我备课的时候重心还是没有找准,大多时候还是在“备课”“备自己”,而“备学生”的成分很少,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预设,没有很好地去分析。还有就是觉得自己缺少文化底蕴,读书太少,以致对学生当堂表现的评价或解答问题的评价都有些“词穷”的感觉。

3

教学各环节的过渡语缺乏艺术感,

不够流畅自然。

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的授课活动,我备课时对自己的语言尤其是过渡语做了很多次的预设,但面对很多教学一线的前辈和陌生的学生,不免产生紧张心理,很多预设在头脑中变成空白,只得根据记忆的环节临时编造填补,所以有些语言缺乏艺术感和流畅感。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的锻炼太少,缺乏临场应对的经验。

4

教师对学生的“牵引”较多,

学生的自主思考略少。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思考,所以应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牵引”作用,学生内心困顿,才能有解开问题的欲望。作为教师,不应总是进行牵引启发,而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思考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达到“顿悟”的效果,体会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5

小组建设不完善,

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小组之间没有评价与补充。

我校的班级小组自治制度刚刚建立起来,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主要就是学生还未意识到小组之间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还未学会真正的小组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学校是农村初中,学生的眼界比较狭窄,思维不够开阔,表达能力差。所以,面对一个问题大多学生头脑中的答案只有“是”或“不是”,或者只有一句简单的答案,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去讨论,也不懂得怎样去讨论,更不懂得用什么语言来对其他人的答案进行评价,或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补充。

6

学生思维不活跃,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这次的课堂是原生态课堂,而且属于非常规课堂。从未对学生渗透过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平时学生(尤其是九年级学生)已习惯接受“灌输式”教育,自主思考能力差。极个别学生思维有深度,但大多同学思维固化,不够灵活,远不如之前磨课时所用的七八年级学生学生思维活跃。这只是一个方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找到学生打开思维的那个点,这还有待于我们用心去挖掘去发现。

7

提前下发的作文“露底”,最有价值问题变成“无悬念”。

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前“露底”,这可以说是这次讲授最大的败笔。本来这节课问题设置的目标就是探究晏子最机智的应对策略,学生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逻辑思维建构空间。但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提前呈现,让学生的思维马上又固定在了这里,不再想方设法去探究其他可能的答案,完全没有悬念,没有思维过程,没有期待,感觉很遗憾。

其实,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每一次授课都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于这些不完美和自身的不足,才正是我前进的动力。正如在授课中抛给学生的问题一样,有了困顿,才会去寻找解决困顿方法,才有顿悟,最终才能成长。最后,希望我这块“敲门砖”能够敲开学生逻辑思维的大门,使他们能够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之中尽情遨游!

(摄影:石家庄市第二十一中学 杜晓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