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主题是“修身正己”(中华美德),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仁人志士的美德,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对单元导读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内容做一个概括。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略读侧重知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两个:略读;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其中,前者是重点,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点明了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内容之后,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精读与略读的运用;略读的侧重点(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是略读,略读的目的);略读的方法。
(一)什么是略读?略读和浏览有什么区别?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略读。
我们来看课程标准中有关略读的部分: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第四学段)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教学建议)
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关信息。(评价建议)
其实从评价建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略读和浏览的区别:略读,目的在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浏览,目的在捕捉有关信息。
“略读”是粗知文本大意,即古人所谓的“观其大略”。“浏览”重在提取所需信息,扩大知识面,多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尤其注意通过书(篇名)、作者、大小标题、段落的起结、图表等提示性信息,捕捉符合自己阅读需要的关键信息。
(二)为什么要略读?而且第四学段要“熟练掌握”?
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今日头条”“朋友圈”“QQ空间”“百度新闻”“畅读”……在这种“海量信息”的阅读环境中,要想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必须要提高略读和浏览能力。
第二,课程基本理念中写到: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阅读能力运用是很普遍的。
第三,这是扩大学生阅读面和增加阅读量的前提。七至九年级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温儒敏认为“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课外阅读一般都是学生自主性更强的阅读,方法的引导更为重要。
(三)怎么略读?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指的是什么呢?比如,《驿路梨花》一课前有这样的“预习”: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这里略读的目的就是粗知小说的情节,根据这个目的,阅读重点就是人物所做的事件。这样也就“知其大略”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预习第一题是“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略读是不出声的,是用默读的方式读。其实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很难把略读、浏览、默读区分开。你看——“略读”时可以确定阅读重点,“浏览”时要捕捉关键信息,“默读”时可勾画关键语句(七上第四单元单元导读)。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也不会去想:我在运用什么阅读方法阅读。但是,对于“学阅读”的学生,有必要把这些方式方法分开,分别进行训练。但是,训练的目的不是让他们知道这是阅读方法“是什么”,而是“学会”运用这些阅读方法。
(思考:阅读方法到底应该怎么分类合适呢?)
第二个层次“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前面的状语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要想“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先要“阅读文章”,这里用的是“阅读”而不是“略读”,也就是说“略读”之后还要有“精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预习第二题是“略读一遍后,再细读课文。放慢阅读速度,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疑难的地方。”由两道预习题的安排就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中在教学生略读之后,还要巩固前面学过的精读的方法,最终要使学生“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自己的”就是说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发现的、感受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心得”不仅有内容方面,而且还有“表达”方面的,后者在教学中易被忽略。
本册的前三个单元学习重点都是精读,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为什么要先学精读呢?“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可见在精读中要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推而广之”的应该是精读此类文章的一些方法,而不是其特点,运用这些方法去略读同类文章,略读速度较快,这样可以扩大阅读量。运用前面几个单元学到的方法又可以使“略读”不停留于读了就完事,可以读得更透彻、更明白。
叶圣陶先生曾在《略读指导举隅》的前言中这样写: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6)
——这就是教材把学习略读安排在学习精读后的原因吧。
从本单元所选文章的内容来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回忆了与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与第一单元的《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有些类似;《驿路梨花》讲述感人故事,与第二单元《老山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有些类似。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前几个单元学习这些文章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驿路梨花》是教读课,用这两篇课文教并训练学生略读,在略读之后,再细读,把关注点放在内容和表达上。“表达”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学习。课后的思考探究会给我们提供方向:《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写话”风格(课后第三题),《驿路梨花》的悬念和误会(课后第二题)。
《最苦与最乐》是自读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但显而易见,本单元并不是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把这一课放在本单元,大概是出于下面的原因:首先,这一课立足“责任”这一角度,切合本单元“中华美德”的主题,且与其它几篇文章不一致,二是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这一课层次清晰,很适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把握关键语句的阅读策略来学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既切合单元人文素养主题,又为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习略读。
2.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精读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生学习略读。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精读方法,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之所以把“对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从当前的阅读教学来看,我们教学生了太多僵化的“答题方法”而不是“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被“公式化解读”牢牢地束缚住,我们也很少让学生谈“自己的”心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2)
我们有时会不相信学生:他们会有“自己的心得”吗?
如果不给学生机会去思考和表达,就永远也不会有。没有积极的思考,阅读行为就不会真正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