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绯闻最多的诗人,有人说他为了上位不择手段,也有人说他是钻石级大渣男,一边为亡妻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深情的诗句,一边又和别的女人卿卿我我。他就是白居易的好基友,唐代的宰相诗人——元稹。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元稹的故事,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779年,元稹出生于河南洛阳,字微之。因在家族中排行第九,也被称为元九。元稹他本是官宦家族子弟,奈何八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原本富足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用元稹的话来说就是“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那时元稹一家的生活过的是真的很苦,母亲和兄长为了养他,只好以乞讨为生。然而,吃不饱饭这些并不是元稹最悲伤的,他最伤心的是幼学之年,不蒙师训。邻居家的孩子都能跟着老师读书,而他却不能,因此他总是感到非常的伤心。

庆幸的是,元稹的母亲郑氏是名门之女,知书达理,于是就亲自教导元稹。元稹很聪明,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九岁就能作诗赋文。后来,元稹为了尽快摆脱家里的困境,他在科举考试中选择了更容易考取的明经科,而非最受重视的进士科。

公元793年,15岁的元稹以明二经一举高中。考上之后,一般被任命为乡县等微不足道的地方官员。虽然明经科相对简单,但是15岁的元稹能考上,也算是天赋异禀,因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唐朝宰相狄仁杰三十多岁才通过明经科考。

公元799年,元稹前往河西县挂职历练,为入仕做准备。次年,元稹留居蒲州,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元稹遇见了他的初恋崔莺莺,他用一首《明月三五夜》成功俘获了崔莺莺的芳心。“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但是儿女情长并未磨灭元稹内心的鸿鹄之志。他认为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要尽力去帮助更多人,就算自己没那么有能力,也要尽力去帮忙,所以元稹选择了进京继续考试,要做更大的官,帮助更多人。

临行前,他对崔莺莺许下诺言——高中之后就会回来迎娶崔莺莺。

公元803年,元稹高中书判拔萃课。然而,最终的结果并未如元稹所愿,他本想着报效朝廷,造福百姓,却没想到成了一名天天与错别字打交道的校书郎。

第82期|元稹,唐朝绯闻最多的诗人!

而在这时,元稹结识了自己一生的挚友白居易。

然而像元稹这样没钱没背景的底层官员想要往上爬几乎是不可能的,恰巧老天爷此时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机会。当时朝廷中一个叫做韦夏卿的重臣十分欣赏元稹的才华,决定把女儿韦丛嫁给他,此时的元稹知道自己鱼跃龙门的机会来了,于是就欣然接受了这门亲事,全然忘记了还在等自己高中的崔莺莺。

多年后,元稹想起了初恋崔莺莺,于是就写了一本名叫《莺莺传》的小说,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由此改编的,而且“始乱终弃”这个成语也是出自《莺莺传》。

公元806年,27岁的元稹被升为左拾遗,但因性格直爽,敢于谏言,于是就得罪了很多当朝的权贵,最终被贬为了河南县尉。然而祸不单行,元稹被贬的那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按照惯例,元稹需要在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他的老丈人韦夏卿也去世了,而元稹几乎没有得到过老丈人韦夏卿的任何帮助。与其说元稹拿婚姻当跳板,倒不如说韦家看中了元稹身上的潜力。

公元809年,守孝期满后的元稹被调任为了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号称八品宰相,手握实权。刚一上台,他就大胆弹劾了许多不法官吏,平反了许多冤案。

而且,当时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还查出一桩震惊朝野的贪污案。他的大胆直谏,秉公执法,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盛赞。史载“名动三川,三川之人慕之,其后多以公姓字名其子。”百姓们为了感谢元稹,甚至用他的姓氏为自己的孩子取名。

此时的元稹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抱负。然而元稹的这一番作为不仅没有等来嘉奖,反而又受到了贬谪,他被贬为了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小官,而且祸不单行,此时元稹的发妻韦丛因病去世。元稹当时在剑南东川办公连发妻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韦丛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跟着元稹却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可是她不仅未曾抱怨,还乐观的与元稹共度艰难。她为元稹缝补衣物,用自己的金钗换酒以减轻元稹的忧愁,可惜她始终没有等来丈夫飞黄腾达的那一天。

韦丛死后,元稹伤心欲绝,于是就写下了《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就是那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他说韦丛是他一生之中永远无可替代的存在。后来元稹回来之后,又在亡妻墓前,写了三首悼亡诗。他在韦丛的墓前亲手烧掉了这三首诗。

韦丛走后两年,元稹都没有续弦,每一次喝醉了,他都会在梦里遇见韦丛,正如他那句“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