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驱逐舰# #美国驱逐舰# #美国海军# #瓜岛海战# #决战中途岛# #海军# #军事# #军事趣科普# #军事科普# #飞扬军事# #头条军事知识# #军事历史# #军事趣科普# #说说军事历史# #军事历史全触达# #头条文章#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头条文章发文任务# #头条文章首发# #头条首发挑战赛# #头条首发大赛#

《伦敦条约》签订后,美国海军对现役驱逐舰进行了盘点,竟有255艘之多,数量庞大但性能已经落后,与同期日本及欧洲国家的新型驱逐舰差距明显。为了追赶时代的步伐,美国立即启动了第三代驱逐舰的设计工作,以替换量多质次的老式驱逐舰。第三代驱逐舰的建造工程于1932年启动,1933年3月,建设与修理部提交了满足所有需求的设计草案。1933年6月获得国会批准建造16艘。这16艘1500吨驱逐舰即为“马汉”级(DD-364~379)。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马汉级驱逐舰

1930年的《伦敦海军条约》 规定日本无法建造超过1500吨(标准排水量)的驱逐舰,因此,海军建造第一次补充计划中的初春型驱逐舰(计划1,400吨),以在限定的排水量内扩张军力。初春型同时使使排水量维持在条约规定之内,又携带特型驱逐舰的武器(计划中的1,680吨),这种不合理的设计存在稳定性问题并需要大规模翻修。 因此,初春型及其改进型白露型都各在建造6艘后停产。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初春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白露型驱逐舰

在1934年的第二次补充计划,原本计划建造14艘白露型驱逐舰,但日本退出伦敦海军条约后,白露型的建造在完成10艘后中止,改建造10艘较大的朝潮型驱逐舰。朝潮级驱逐舰由于是在军备条约失效后建造,不受排水量限制,而且设计之初已经考虑到之前的教训,所以是较为理想的驱逐舰。雷装方面采用2×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由于九三式氧气鱼雷的研制成功,全面开始搭载这种射程超长、攻击力恐怖的“长矛鱼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朝潮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九三式氧气鱼雷

法国海军于1935年开始建造的大型驱逐舰莫加多尔级,配备八门138毫米主炮,分置在四座半封闭的双联装炮塔中,火力不亚于一些其他国家的轻巡洋舰。英国皇家海军的“部族”级驱逐舰虽然火力强大,基本满足了皇家海军对于保护己方主力舰队免受雷击的需求。但是“部族”级造价高昂,鱼雷装备太少,海军内部对此颇有微词。这使得海军部和造舰局在规划1936年造舰计划时,重新考虑一级有效控制造价、强化鱼雷武装的“通用型”舰队驱逐舰。这批是1936年、37年的J级驱逐舰(又称“标枪”级)和K级驱逐舰成为了皇家海军理想的“标准型驱逐舰”上位替换。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莫加多尔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J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K级驱逐舰

1930年代后期,美国海军展开了 “FY36”新型驱逐舰计划。1935年3月,美国海军计划部向建设与修理部提出了新驱逐的设计要求:1500吨,4门5英寸主炮,4座4联装鱼雷发射管,4座鱼雷发射管应全部位于主甲板以保持重心稳定(马汉级的一座鱼雷发射管位于上一层甲板,即取代了3号主炮的那座)。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巴格莱级驱逐舰

1935年5月,新型的鱼雷强化驱逐舰方案获得通过,尚有预算的海军随即下发了两艘订单给伯利恒钢铁公司,并同时开始向国会申请后续建造的预算。海军造船厂建造的8艘采用与马汉级相同的动力系统,即为8艘“巴格莱”级(DD-386~393);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建造的10艘同样使用马汉级的动力系统,但是由于锅炉本身即为该公司产品,因此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对自己的锅炉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为这10艘驱逐舰的锅炉提升了蒸汽压力并减少了一座锅炉,这10艘驱逐舰即为“本汉”级(DD-397~399,402~408)。

本汉级驱逐舰:

本汉级驱逐舰在“格里德利”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该级舰使用了与巴格莱级相同的柯蒂斯蒸汽涡轮机和双重减速齿轮,重油锅炉没有使用传统的亚罗型锅炉,而是采用了巴威公司(Babcock&Wilcox)的新锅炉。新型锅炉的蒸汽压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100 kPa,最高温度同样可以达到371°C,锅炉性能的提高使贝纳姆级减少了1座锅炉。拥有了当时美国海军驱逐舰最先进的推进装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格里德利级驱逐舰

“本汉”级与“格里德利”在外形上几乎没有太大区别,两者都安装了四门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其舰艏的两门主炮安装在全封闭装甲炮塔内、舰艉二门则是敞开的。除了主炮,“本汉”级上还安装了四挺12.7毫米水冷机枪用于防空。与“格里德利”级一样,“本汉”级驱逐舰的鱼雷搭载量也达到了16枚之多。这也是二战当中各海军国家中驱逐舰携带鱼雷发射管最多的驱逐舰,像后来日军的岛风级最多也只有15根鱼雷管。不过美军驱逐舰的发射管是平均分布在两侧,所以一侧的火力只有8根,而日驱是全部放置在中轴线上,像岛风一侧就可齐射15枚鱼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号主炮

本汉级舰长103.86米,宽10.82米,吃水4.04米,标准排水量1491吨,满载排水量2250吨。“本汉”级安装了三台锅炉,两座气轮机,其输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达到38.5节。本汉级的烟囱截面是椭圆形的,这种圆润的造型是吉布斯&考克斯设计局的特色,在日后的格里夫斯~基林级舰队驱逐舰上都能看到。从本汉级开始,条约型美驱的标准排水量就超过了1500吨。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号驱逐舰

1936年9月1日,“本汉”级的首舰“本汉”号(DD-397)驱逐舰在联邦造船厂开工建造,该级其他九艘分别在联邦造船厂(DD-398至111DD-399)、波士顿海军造船厂(DD-402至DD-403)、费城海军造船厂(DD-404)、诺福克海军造船厂(DD-405至DD-406)、查尔斯顿海军造船厂(DD-407至DD-408)建造。所有的“本汉”级驱逐舰都在1937至1939年间下水并服役,其中很多舰只服役时,二战已经爆发了。

“本汉”级驱逐舰主要在大西洋服役,并且参与了中立护航行动。1941年8月,“兰德”号驱逐舰护送搭乘“奥古斯塔”号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前往大西洋北部纽芬兰的阿金夏湾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会晤。1941年8月14日,双方发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由“本汉”号、“艾莉特”号、“邓拉普”号和“范宁”号组成的第12驱逐舰分队护送“企业”号航空母舰于1941年12月7日参加了杜立特上校对日本发起的空中突袭。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杜立特空袭舰队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杜立特空袭舰队

除了“本汉”号和“艾利特”号,其他的“本汉”级驱逐舰都在大西洋作战,后来“斯特雷特”号于1942年末调入太平洋舰队,“斯塔克”号于1943年调入太平洋舰队。太平洋上的“本汉”级驱逐舰都参加了著名的瓜达卡纳尔岛战役。在1942年11月13日发生的第一次瓜岛海战中,卡拉汉少将在萨沃湾的迎击舰队有2艘重巡旧金山号,波特兰号,3艘轻巡海伦娜号,朱诺号和亚特兰大号,马汉级驱逐舰库欣号,本汉级驱逐舰斯特雷特号,2艘本森级驱逐舰拉菲号和巴顿号,2艘格里弗斯级驱逐舰亚伦沃德号和莫森号,2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弗莱彻号和奥班农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斯塔克号驱逐舰

美日双方参战的驱逐舰,基本都是各自最新的新锐。日本方除了睦月级以外,最老的就是1931-33年服役的特型3期。阳炎,白鹭更是战前刚刚服役的最新型号。而美国这边,我之前在美驱航速小考里提到,来的都是舰体大型化,航速提高后的舰型。 在实战中双方的驱逐舰也果然发挥出色。斯特雷特号在海战中向比叡号战列舰开火,并向其发射4枚鱼雷,并用5英寸炮向比叡号发起攻击。斯特雷特发射的鱼雷中有两枚取得命中,但是没有爆炸,而第3枚鱼雷则穿过船底。斯特雷特随后向靠近的日本驱逐舰进行炮击并向其发射了两枚鱼雷,日驱逐舰向斯特雷特发起攻击前即被击沉。混战中被击沉的夕立号和亚伦沃德号;都组成了这场海战中可歌可泣的一幕幕。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斯特雷特号驱逐舰

第二次瓜岛海战中在双方相距5公里时,日本海军绫波号驱逐舰率先发动炮击就命中了驱逐舰沃克号和本汉号。应该是吸取了晓的教训,及时将6枚93鱼雷发射了出去(一号发射管故障)。这6枚鱼雷取得了极高的效率,竟然一举击沉了普雷斯顿号和沃尔克号。这应该也是日本驱逐舰在太平洋战争中最高的命中率。之后绫波号和川内号等舰重创了本汉号驱逐舰(于第二天沉没) 和罗温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绫波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1年的本汉号驱逐舰

在大西洋作战的“本汉”级驱逐舰除了执行反潜护航任务外,还参加了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和西西里岛战役。1943年9月10日夜间,“罗温”号驱逐舰在意大利萨莱诺湾进行反潜巡逻时遭到德军鱼雷艇的偷袭并于第二天沉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罗温号驱逐舰

1942年11月14日,斯特雷特号抵达圣埃斯皮里图,在经过紧急维修,并于10天后从圣埃斯皮里图出发,经过珍珠港,抵达旧金山,并在马尔岛海军基地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维修。1943年2月10日,斯特雷特号从旧金山出发,与位于珍珠港的拿骚号护航航空母舰会合,她们于3月8日抵达圣埃斯皮里图。随后斯特雷特号重操旧业,进行护航任务,同时也负责截断日本海上支援力量。1943年8月6日,斯特雷特号作为第2分舰队的一员返回铁底湾,斯特雷特舰队向日舰队发射了鱼雷并开火。4艘日舰中的3艘被鱼雷命中,并受到炮击,仅有的幸存者为时雨号,该舰以极高航速撤退。美军取得巨大战果。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3年2月6日,本汉级DD-407斯特雷特号在梅尔岛完成大修。此前该舰在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受到中度创伤。

1944年,为了增强“本汉”级的防空能力,舰上的12.7毫米机枪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两座双联装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六门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了1945年,博福斯高炮和厄利孔高炮的数量都达到了八门之多。1945年,德国投降后,所有在大西洋作战的“本汉”级驱逐舰全部前往太平洋,它们在那里迎来了二战的结束。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级驱逐舰上的厄利孔高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4年5月5日在梅尔岛维修的斯塔克,右上是浮船坞ARD-11的艏部。以辨认出上面架设着厄利孔平台

美国于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核试行动。此次行动一共进行两次核试,包括代号Able的空中核试及代号Baker的水下核试(原定三次,第三次核试Charlie因前两次爆炸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和严重辐射污染,于1946年8月10日下令取消)。测试目的為调查核武对水面军舰的打击威力。靶舰方面,海军一共拣选了95艘各种军舰,当中包括两艘航空母舰、五艘战舰、四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八艘潜艇、60艘各式登陆载具及运输舰,以及三艘驳船。本汉级驱逐舰梅兰号(DD-402)、特里普号(DD-403)、兰德号(DD-404)、斯塔克号(DD-406)、威尔逊号(DD-408)是其中之五。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比基尼环礁核试行动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级DD404兰德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级DD404兰德号图为1945年1月19日,DD-404在缅因州海岸进行鱼雷演习。照片摄于VJ-15中队的飞机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级DD403特里普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4年5月5日在梅尔岛维修的斯塔克,画面右上是浮船坞ARD-11的艏部。可以辨认出上面架设着厄利孔平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从侧方观察本汉级的烟囱——这张DD-406斯塔克(Stack)的照片摄于1943年3月19日,地点同样在梅尔岛。

舰长:103.9米

舰宽:10.8米

吃水:3.9米

排水量:标准1500吨,满载2250吨

航速:38.5节

续航:

动力:3台重油燃气锅炉,两座气轮机,50000马力

武器:4座127毫米38倍径火炮,4座12.7毫米口径机枪,4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深水炸弹发射架。

人员:251人

服役:本汉号(DD-397)、艾利特号(DD-398)、朗号(DD-399)、梅兰号(DD-402)、特里普号(DD-403)、兰德号(DD-404)、罗温号(DD-405)、斯塔克号(DD-406)、斯特雷特号(DD-407)、威尔逊号(DD-408)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威尔逊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梅兰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本汉号

西姆斯级驱逐舰:

1926年,新型12.7cm主炮和其配套的全封闭式双联装主炮尚未进行测试。不过即便如此,在这一年海军仍然确定,在完成大正12年度计划里的5艘特型驱逐舰建造计划后,再追加4艘的预算。1927年,日本海军制订新年代的军舰建造计划时,又再度添加了15艘“特型驱逐舰”。 1928年 “第一号驱逐舰”改名“神风”,“第十九号驱逐舰”改名“睦月”,“第三十五号驱逐舰”则获名:“吹雪”。“特型驱逐舰”也就此获得了正式的级名:“吹雪型驱逐舰”。 1928年12月10日,吹雪级正式编入作战舰队。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神风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睦月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吹雪型驱逐舰

1932年初,舞鹤海军工厂提出可以通过预热锅炉吸入空气的方式提升锅炉效率,进而减少锅炉数量以达到减重的目的,并成功开发出空气预热器。并即将进行海试的“涟”号驱逐舰(属特II型)上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十分成功。军令部大喜过望,著令舰政本部基于这个空气预热器改进吹雪级的设计。军令部随后决定,在尚未完成舾装的最后4艘吹雪级身上实行此项改进,这4艘驱逐舰后来被称为特III型,或按照首舰命名,“晓”级。这种现代化的大型舰队驱逐舰的大量建造令英美都倍感压力。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晓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朝潮型驱逐舰

1935年2月,美国海军用两条一战时期的驱逐舰进行了一项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驱逐舰脆弱的舰体令两艘驱逐舰如果互相遭遇,则只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美国海军据此判定,以现有的驱逐舰去对抗敌方驱逐舰无异于自杀,而如果能够在驱逐舰直接的接触下存活,美国驱逐强大的雷击能力将能够有效打击对方的大型舰艇。1936年,考虑到伦敦条约即将过期及一线部队的实际使用情况,且根据橙色战争计划进行了推演后,美国海军总结了1500吨级标准驱逐舰的问题,并准备在1937财年投入建造12艘全新的驱逐舰。于是开始设计新型的“西姆斯”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西姆斯”级驱逐舰

西姆斯级采用了类似于“本汉”级的设计,但是“西姆斯”级的舰体被加大,舰体和舰桥的结构更加流线而合理。在武器配置方面,“西姆斯”级也摒弃了之前强调鱼雷的观点,以减少鱼雷搭载腾出空间安装其他的设备。西姆斯级驱逐舰标准排水量1570吨,满载排水量2293吨。该级舰最高航速37节,续航力为12节航速下5640海里。武器为4门127毫米单装舰炮,3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挺12.7毫米机枪,2条深水炸弹导轨。西姆斯级驱逐舰是美国最后一型单烟囱级驱逐舰,代表了单烟囱级驱逐舰的最高水平。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0 年 5 月 9 日,西姆斯在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敦的波士顿海军造船厂附近。此时鱼雷发射管的修改已经完成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西姆斯级鱼雷发射装置

西姆斯级驱逐舰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设计制造的最后一款驱逐舰。该级驱逐舰将旧制的四座鱼雷发射管削减为三座,两座布置在舰体左右两侧一座布置在中心线上,然而服役后却发现了很严重的超重问题。于是将两座舷侧配置的鱼雷发射管的一座拆除,另一座同样布置在中心线上以减轻重量,在使用与本汉级配置相同的动力系统时发挥了更高的速度。西姆斯级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开始重视驱逐舰的反潜能力,也标志着美国海军在设计驱逐舰上开始摆脱《伦敦海军条约》的桎梏。西姆斯级是美国海军在条约框架下设计的最后一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MK-15鱼雷

“西姆斯”级驱逐舰的一个优势在于其安装了Mark37火控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安装在船体内的福特 Mark 1火控计算机。配合MK1弹道计算机系统和美国海军向来先进的陀螺稳定仪,不仅可以轻松锁定水面目标,更能跟踪时速640km/h的空中目标,真正地领先了一个时代。西姆斯级事实上是战前美军驱逐舰设计的分水岭,可以说是全新的革命性军舰。 Mark37火控系统几乎安装在二战时期美国所有具有127毫米火炮的驱逐舰和其他更大型的舰船上,该系统在美国海军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70年代。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Mark37火控系统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Mark37火控系统

1937年7月15日,“西姆斯”级的首舰“西姆斯”号(DD-409)驱逐舰在巴斯钢铁厂开工建造,该级其他11艘分别在巴斯钢铁厂(DD-410)、联邦造船厂(DD-411、DD-412)、纽波特纽斯造船厂(DD-413、DD-414)、波士顿海军造船厂(DD-415、DD-416)、诺福克海军造船厂(DD-417、DD-419)、查尔斯顿海军造船厂(DD-418)、费城海军造船厂(DD-420)建造。所有的“西姆斯”级驱逐舰都在1938至1940年间下水并服役,当时美国马上就要卷入战争了。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39年11月6日,西姆斯抵达佛罗里达州进行访问此时虽然已经装上了MK37指挥仪,但拆除的后部鱼雷还没有补上

美国人的想法固然是美好的,但问题是西姆斯级也不过是在本来就没多少升级潜力的1500吨舰体上做改进,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虽然该级设计标准排水量1570吨,实际造出来却直接超重150吨,头重脚轻比之前几级还严重。结果海军只能硬着头皮拆掉一座鱼雷发射管和防破片装甲,沿用马汉级设计的备用鱼雷也被取消,剩下两座发射管改为全部在舯部甲板室顶端沿中轴布置。另一方面,西姆斯级的小口径防空武器还是只有4挺12.7mm机枪,和之前比完全没有提升,在其入列的1939年下半年已经完全不够用了。这么一折腾完,该级实际性能和设计相比大打折扣,对其设计审核失误深感失望的海军部也在次年将海军工程局和造修局直接合并为舰船局。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西姆斯级DD-411安德森1939年5月18日在新泽西州卡尼的留影此时该舰还拥有三座鱼雷发射管且未装备MK37指挥仪

1942年5月4日至8日,日美两国的航母编队在菲律宾以东约320公里处的珊瑚海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海战,史称“珊瑚海海战”。这场海战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由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进行的超视距对决。这次战役,日军出动了70艘各种舰艇。总指挥为第四舰队司令长官井上成美中将,坐镇拉包尔。攻略部队司令为五藤存知少将,“MO”机动部队的司令为高木武雄中将。原忠一海军少将指挥第5航空战队,其中包括大型航母“瑞鹤号”和“翔鹤号”、120余架舰载机。6日下午 “尼奥肖”号油船和“西姆斯”号驱逐舰被日军突击机群发现。“西姆斯”号被击中3颗250公斤的炸弹,其中有2颗在机舱爆炸,不到60秒钟就被击沉。“尼奥肖”号被击中7颗炸弹,燃烧着大火在海上飘了几天后沉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翔鹤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珊瑚海海战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西姆斯号

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海战爆发,6月4日10:22,太平洋战争中最具决定性的五分钟终于来临。三个美军舰载俯冲轰炸机中队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将炸弹投向赤城、加贺、苍龙号航母,引起熊熊烈火。复仇心切的山口多闻命令硕果仅存的飞龙号航母抵近攻击,虽然重创了约克城号航母却也自身难保。尽管约克城号早在6月4日15:00就被下令放弃,但是舰体情况至6月5日早晨奇迹般地发生好转,甚至连严重的倾斜都被基本扶正。6月6日早晨,日本潜艇伊-168耐心地潜行尾随约克城号航母组成的舰队,竟然躲过了全部6艘美国驱逐舰的声纳。13:31,伊-168终于进入了攻击位置,发射4枚鱼雷后立即下潜。这4枚鱼雷取得日军了在中途岛战役中的主要战果:其中1枚鱼雷正中伴随约克城号的哈曼号驱逐舰(DD-412)、引爆了船体中部的深水炸弹使其断成两截沉没,舰上84人阵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中途岛海战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哈曼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珊瑚海海战中,哈曼救走了近500名列克星敦的舰员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2年6月4日的战斗中,哈曼为约克城护航,击落多架敌机,但约克城最终被多枚炸弹和鱼雷击中,被下令弃船。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哈曼号被击中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下沉中的哈曼号

西姆斯级陆续服役后,前九艘组成了第2驱逐舰中队(旗舰DD-417莫里斯号,该舰也是第一艘安装火控雷达【MK4型】的美国驱逐舰),后三艘则分别担任8、11、13中队(本汉级和本森/格里夫斯级)旗舰,均配属在大西洋舰队,并陆续参加了中立护航行动,在此期间又发现了不少问题并进行了改进,比如撤掉舯部炮塔和后部小艇、给倒数第二座炮塔加装顶部敞开式炮罩、简化后部舰桥及封闭舰体下面一排舷窗。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所有在太平洋服役的“西姆斯”级驱逐舰都不在港内。美国参战后,在大西洋的“西姆斯”级驱逐舰主要为商船队提供反潜防空护航,后来各舰又先后参加了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西西里岛战役及登陆意大利的作战。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DD-417莫里斯号

1923年,亨利·马斯廷上校因病去世,终年48岁。为纪念这位航空先驱,美国海军在1937年将一艘“西姆斯”级驱逐舰命名为“马斯廷”号(DD-413)。该舰于1938年12月下水,1939年9月服役,完整参加了整个太平洋战争。于1946年8月退役。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马斯廷”号(DD-41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2中队护送着航母CV-5约克城号转移到太平洋,成为当时太平洋舰队最先进的驱逐舰,并作为航母护卫舰参加了珊瑚海、中途岛和圣克鲁兹海战,“传奇”的是在这三场战役中她们负责护航的航母(CV-2列克星敦号,约克城和CV-8大黄蜂号)都沉没了。1943年后,10、11号舰DD-418罗号和419温莱特号先后转移至太平洋与姊妹舰会合,由于此时新锐的本森/格里夫斯级、弗莱彻级乃至萨姆纳级均已投入最前线,西姆斯级组成的2中队大多数时候都执行护航等次要任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DD-417莫里斯号

1945年4月6日,在巡查A-11区域的途中,被九七式舰上攻击机(B5N 凯特)攻击。莫里斯号驱逐舰也开始猛烈的反击,最终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在莫里斯号驱逐舰的1号炮和2号炮之间相撞,莫里斯号驱逐舰也被大火吞噬。1945年5月22日,为了进行完整的维修,前往美国本土,6月18日进入旧金山海军工厂开始维修。但随着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美国觉得以没有修理必要后11月9日被退役。最终莫里斯号驱逐舰在1947年8月2日卖给失事船舶公司后,1949年7月17日在洛杉矶被拆解处理。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DD-417莫里斯号

1942年9月15日,美军黄蜂号航母(排水量17400吨,航速30节)正在瓜岛海域战斗巡逻。当天上午除了发现一架日本侦察机以外没有任何敌情,中午14时,航母正在起降飞机作战。舰长谢尔曼上校正在指挥军舰,瞭望哨突然报告:右舷发现鱼雷三颗来袭!舰长立刻命令航母转向规避,但是太迟了。15时,舰长下令弃舰。全舰牺牲193人,大部分飞机被毁。15日21时,航母为防止被日军俘虏,被自家驱逐舰鱼雷击沉。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伊-19潜艇

-19潜艇剩余的3颗鱼雷一颗穿过舰队中数艘驱逐舰以后命中舰队里面的北卡罗来纳战列舰。在战列舰中雷的同时,旁边观战的西姆斯级奥布莱恩号驱逐舰(DD-415)刚躲过一枚左舷的鱼雷,刚松了一口气,结果舰首又被一颗鱼雷击中。幸运的是该舰无人伤亡,但是内伤严重,在紧急修理以后,该舰驶回美国本土修理。结果一个月以后,由于被日潜艇击中的要害实在无法重负,在途中突然断裂沉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表面上看奥布莱恩损伤不重,中雷后也仍能航行,但鱼雷冲击波造成的龙骨扭曲是致命的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0月19日早6:15,在风浪里中折的奥布莱恩,该舰一刻钟后被放弃。关于该舰中雷后的故事,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舰首被炸飞的奥布莱恩号驱逐舰

1942年11月间,为了继续支援陆军夺回瓜岛,日本海军再度派出舰队夜袭铁底湾,炮击亨德森机场。11月14日夜间,月朗星稀,云量中等,微风细浪,能见度约10km,日军舰队在接近瓜岛后。炮击编队在朝云、照月护卫下取西南航向从萨沃岛以西9公里处通过,择机转向突入铁底湾。21时16分,绫波号在舰首右舷侧8000米距离上发现美舰,21时30分,绫波号将6枚鱼雷全部射出,呈扇面直扑美军驱逐舰群,随后,绫波在这场海战中的精彩表演再度上演,而表演的谢幕也同样是伴随着一连串鱼雷的轰然炸响。之前射出的6枚鱼雷在航行了约3分钟后与目标成功相撞。西姆斯级沃尔克号驱逐舰(DD-416)首中雷,前部二号弹药库被诱爆,当即被炸成两半,随即于21时43分沉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绫波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2 年 8 月 24 日在梅尔岛完成改装的沃尔克号,MK4主炮火控雷达已安装到位,原3号主炮的位置被四门20mm炮替代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沃尔克号

1943年10月8日,巴克号(DD-420)在意大利萨勒诺附近支援陆军作战时被德国海军U-616号潜艇击沉。随着欧洲战场的顺利进行,从1943年开始,大西洋上的西姆斯级驱逐舰开始被调往太平洋。12艘西姆斯级在二战中一共战沉了5艘,是美国海军中损失比例最高的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1943年9月11日的巴克号,可能在地中海。

尽管在战争中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是“西姆斯”级驱逐舰展现了自身的价值。装备了远程预警雷达和火控计算机的“西姆斯”级驱逐舰常被作为大型战舰和商船队的护航舰只使用。战争中,“西姆斯”级驱逐舰上又安装了多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其在高强度的防空作战中表现出色,很好地完成了护航任务。二战结束后,幸存下来的西姆斯级拉塞尔号(DD-414)、莫里斯号(DD-417)和罗号(DD-418)驱逐舰于1947年退役拆解。休斯号(DD-410)、安德森号(DD-411)、马斯廷号(DD-413)和温莱特号(DD-419)四艘驱逐舰在1946年比基尼环礁核试验中沉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温莱特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安德森号

虽然基于20世纪30年代的1500吨级驱逐舰建造,但是“西姆斯”级驱逐舰可以算得上是全新的,其被许多美国海军研究专家称为“第三代”驱逐舰。从设计上看,“西姆斯”级驱逐舰的舰体结构、动力系统及武器配置更加合理高效,舰体内安装的火控计算机和火控系统使“西姆斯”级驱逐舰有了质的飞跃。尽管是美国参战前建造的最后一级驱逐舰,但是经济、高效的“西姆斯”级驱逐舰深深影响了之后美国驱逐舰的设计,其开启了美国的“第三代”驱逐舰的时代。

舰长:105.77米

舰宽:10.67米

吃水:3.05米

排水量:标准1570吨,满载2465吨

航速:37.7节

续航:

动力:3台重油燃气锅炉,两座气轮机,50000马力

武器:4座127毫米38倍径火炮,4座12.7毫米口径机枪,4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深水炸弹发射架。

人员:251人

服役:西姆斯号(DD-409)、休斯号(DD-410)、安德森号(DD-411)、哈曼号(DD-412)、马斯廷号(DD-413)、拉塞尔号(DD-414)、奥布莱恩号(DD-415)、沃尔克号(DD-416)、莫里斯号(DD-417)、罗号(DD-418)、温莱特号(DD-419)、巴克号(DD-420)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巴克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莫里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罗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7):战前的本汉级、西姆斯级

马斯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