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至1945年,因为当时德国由纳粹党执政,所以这一时期的海军上,史上称为纳粹德国海军。为了对外扩张的目的,纳粹德国海军建造了1934型驱逐舰,执行反潜、近岸巡逻、警戒、侦察等任务。1934型作为德国海军重组大舰队的首个尝试,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催使了1934A型的诞生。二战开始后,因为1934A型还是旧式炮舰设计,因此只能当作布雷舰使用。针对1934型与1934A型驱逐舰发动机的缺陷,着重提高可靠性,自1936型开始,引擎的可靠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德国驱逐舰也正式采用穿浪性能更好的大前倾式舰艏。1938年11月-1940年4月德国海军又建成8艘(Z23-Z30)1936A型,舰体进一步加长加宽,排水量加大。主要武器是5门150毫米50倍径C36炮,到1942年后,除了Z26和Z30外,其余各舰逐次安装双联装炮塔,火力非常强大。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36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36A型驱逐舰

意大利海军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造了第一型相对成功的小型驱逐舰西北风级驱逐舰。之后以西北风级驱逐舰为基础,意大利又建造了4艘诗人级驱逐舰。量变引发质变,这些看似小打小闹的改进升级最终在诗人级上开花结果。对该级感到满意的意大利海军也决定放开手脚,建造12艘士兵级驱逐舰。该级舰是意大利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装备数量最多的一型驱逐舰。是意大利在标枪级驱逐舰以来的集大成者。作为意大利皇家海军最先进的驱逐舰,部分士兵级驱逐舰还加装了雷达来增强战斗力。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标枪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士兵级驱逐舰

在军备条约失效后,日本海军建造了白露改进放大型朝潮级驱逐舰。不再受排水量限制,而且设计之初已经考虑到之前的教训,所以是较为理想的驱逐舰。修正了以前驱逐舰的一些缺点,并增加了一门主炮。但速度较高但稳定性差,无法长时间伴随航母机动部队行动。于是在1937年的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中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舰队驱逐舰计划。这就是’甲型驱逐舰’——阳炎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朝潮级驱逐舰

阳炎级是日本总结数十年驱逐舰建造经验教训的结果,该级舰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各方面比较平衡。舰艏轮廓继续采用日本驱逐舰惯有的为高速使用的飞剪式舰首、高干舷、短艏楼。由于确定焊接技术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该级中反而得到大规模使用,以此节省了不少重量。全舰重心降低,使得稳定性、适航性的提高。强调对舰攻击能力,延续了已有日本海军驱逐舰的设计思想,武备方面,装有新研发的三年式C型双联装127mm/50倍口径炮3座,九二式四联装610mm口径鱼雷发射管2座,备鱼雷16条,有快速再装填设施,火力强大。太平洋战争开始时阳炎级成为日本联合舰队驱逐舰队的骨干力量。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阳炎级驱逐舰

盟军方面,根据法国海军1932年度造舰计划,开始建造机敏级驱逐舰的后继型大胆级驱逐舰。 由于缺钱,1932年计划的首舰大胆号直到1936年5月20日才开工,1938年5月4日下水,二战爆发时该舰还处于海试阶段,1940年6月法国投降前夕该舰才结束了海试,其余7舰也都是在40-41年间陆续完工服役,故所有的大胆级驱逐舰都被维希法国海军控制。苏联海军根据意大利提供的“西北风”级设计方案和图纸完成了新驱设计工作。1935年开始,开始建造愤怒级驱逐舰。1938年8月起,愤怒级陆续开始进入红海军四大舰队服役,但在服役的初期该型舰就暴露出了舰只在高速航行中振动严重的技术缺陷。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让皇家海军充分感受到了空中威胁的与日俱增。虽然已经在1938年量产了16艘加强了防空火力的L级和M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机敏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大胆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愤怒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L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M级驱逐舰

从1937年开始,美国海军开始建造新一代单烟囱系列的西姆斯级驱逐舰。作为美国海军“第三代”驱逐舰的开山之作,设计先进、性能优良的“西姆斯”级驱逐舰成为了此后美国海军驱逐舰设计的范本。为了进步一优化“西姆斯”级驱逐舰,设计人员以原有设计为蓝本,采用了不同的机械布局,特别是将锅炉舱和发动机舱交错配置,以此来提高舰体的抗鱼雷打击能力,新级别的驱逐舰就这样诞生了。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西姆斯级驱逐舰

本森级驱逐舰:

本森级为西姆斯级的改良型,为了避免发生被一颗鱼雷刚好打中动力系统时造成完全丧失动力的风险,本级采用奥马哈级轻巡洋舰类似的配置,两个锅炉室分得很开,因此恢复两根烟囱构型。1938年计划的8艘本森级是1500吨级舰队驱逐舰的最后发展。开始要求和西姆斯一样装备5座单装炮和3座4联装鱼雷,后来决定在中心线上装2座5联装鱼雷。本森级最大改进是动力区的布置,她是第一种采用锅炉舱、机舱交替布置的驱逐舰,这样可以减少军舰一旦受损时动力装置全部失去作用的危险。由于她在两个锅炉舱中间隔了一个机舱,两个烟囱相距很大。为了加强舰体强度,其舰体比西姆斯级增重7%。虽然本森级标准排水量超过1600吨,但稳定性不足的弱点仍未消除,其后期建造舰只有减少后面一座鱼雷发射管,以加装防空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级驱逐舰

与“西姆斯”级一样,“本森”级驱逐舰也采用上下两层甲板设计,舰体外形流线。“本森”级装备38倍径127mm高平两用炮5门,均为Mk30炮塔,其中1、2、5号主炮为mod0型全封闭炮塔炮,3、4号则是完全敞开的mod1型裸炮,与前者座圈等性能完全相同但没有炮罩。除了主炮,“本森”级上还安装了六挺12.7毫米水冷机枪用于防空。“本森”级驱逐舰的鱼雷搭载量减少到10枚,首次采用五联装533mm鱼雷发射管,全部沿中线布置在舯部甲板室顶部,不仅在高海况条件下也能操作,而且相较于此前级别的3座四联装发射管既增强了25%的侧舷齐射火力并节约了6吨重量。“本森”级驱逐舰继承了“西姆斯”级的优秀打击能力,也安装了Mark37火控系统。“本森”级安装了四台锅炉,两座蒸汽轮机,烟囱又变回两根,其输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达到37.5节。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级舰艉主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级舰艏主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Mk30炮塔 mod0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Mk30炮塔 mod1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Mk12型127毫米38倍径舰炮,左为配置单装炮塔状态,右为开放式状态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五联装鱼雷发射管

本森级驱逐舰舰是二战中美国海军主力驱逐舰之一,共建造32艘:DD421,422,425-428,459,460,491,492,598-617。首舰本森号(DD-421)于1938年5月16日开工,该级舰除了第一批的6艘在1938至1940年间下水服役外,其他的24艘均于1941至1943年间下水服役。第二批次24艘本森级在武器配置上做出了调整,根据欧洲战场挪威战役和克里特岛战役的教训,在建造时就加强了防空火力。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第二批次的本森级驱逐舰

在新舰建造过程中,设计方案同时在不断进行修改。根据欧洲战场、包括美国海军自身参与中立护航的经验教训,1938年型的上层构造还是太重,因此位置较高的后部鱼雷发射管和鸡肋的后部舰桥都被取消,原搭载于后部舰桥顶部的36吋探照灯改为装在后部鱼雷发射管底座/后部甲板室上方的小型平台上;为了应对日渐增长的空中威胁,防空武器改为20mm厄利孔机关炮四门和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两座,分别布置于舰桥前和后烟囱两侧、后部甲板室顶部。受成熟船体尺寸的限制,虽然已经没了条约限制,本森级的体量也没增加太多,长为106.12米,宽11米,吃水3.58米,标准排水量1620吨,满载排水量2472吨。最终海航性能参数为最大航速37.5节,最大续航里程6500海里/12节。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维斯级探照灯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20mm厄利孔机关炮

作为西姆斯的改进型,本森级驱逐舰是美国“第三代”驱逐舰的第二个级别,同时她也是美国在参战后大量建造的第一个级别的驱逐舰,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二战中的本森级驰骋于大洋之上,执行着包括护航、反潜、防空在内的多种任务,展现了其继承自前辈的优秀性能。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号驱逐舰

本森号驱逐舰是二战期间美国本森级驱逐舰的首舰。该舰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战时的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海军上将威廉·S·本森。本森号驱逐舰于1938年5月16日在马萨诸塞州的昆西市开工,1939年11月15日下水,1940年7月25日服役。1940年7月服役后,本森号被编入大西洋舰队,于8月22日至11月18日期间在美国东海岸完成了一系列针对航行性能的测试。41年3月,本森护送了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搭乘的波托马克河号(AG-25)。1941年5月,本森被指派前往大西洋,与德克萨斯号(BB-35)战列舰等舰艇在大西洋搜索德国海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德克萨斯号(BB-35)战列舰

战争中,本森级也在不断地改进。例如梅奥号(DD-422)1944年8月大修的照片中,标号(1)指向前桅新增的AN-APR天线杆,该天线的作用类似于当时帝国海军的逆电探(现代的APR主要也就是雷达告警系统),全称是’AN-APR Radar/Communication surveillance receiver’,在美军中有’忠实的APR(the faithful APR)’之称,在驱逐舰上不太明显,24艘早期型中似乎只有梅奥一艘装备过,可能与前桅周围电子设备过多相互干扰有关。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梅奥号大修,注意她和尼布莱克BK天线安装位置都在横桁右臂闪光信号灯的内侧,而且她的更靠里

1942年7月1日,一艘repeat-Benson——DD-606柯格兰号成为第一艘装备双联装40mm博福斯机关炮的美军舰艇。海军的博福斯需要精密的供电和水冷系统,只能在船厂中安装;而1942年下旬除了新出厂的驱逐舰,几乎所有本森-格里维斯级都在一线忙活,所以直到1942年底之后,她们陆续回国大修完这种新武器才大量出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DD-606柯格兰号

1943年后,HF/DF(High-Frequency Direction-Finding即高频信号测向系统,昵称huff-duff) 设备。大量装备在反潜主力——护航航母和护航驱逐舰上,大西洋舰队的本森-格里维斯级亦有不少得到了该类装备。24艘早期型中,7中队14分队的希拉里·P·琼斯号(DD-427)延长主桅杆、装上了英国产的FH4。该舰可能是第一艘装备HF/DF的本森-格里维斯级,主桅杆样式与其他经过类似改造的姊妹舰不同,而且在DAQ已经出现的时间点上仍采用了FH4,也许是用作对比试验。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3年8月11日的希拉里·P·琼斯。注意该舰虽然早已撤换12.7mm机枪

1942年秋季,本森号被指派协助盟军登陆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在前往缅因州卡斯柯湾的途中,10月19日黎明时分,本森号在迷雾中与特里普号(DD-403)驱逐舰发生了碰撞,本森的舰艏击穿了特里普号的右舷,造成了4人死亡,3人受伤。而本森也因为舰体受损严重而被迫回港维修,错过了火炬行动。1943年7月6日,本森号被编入西海军特混舰队下的TG80.2小队,协助盟军的西西里岛登陆。1944年1月,本森被分配到从卡萨布兰卡到纽约的GUS-28护航舰队。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号驱逐舰

1945年1月,本森返回纽约,4月份被编入太平洋舰队。1946年5月18日退役封存,编入大西洋舰队的后备队。1954年2月26日,本森被转交给台湾海军,同年8月8日成军服役。更名为洛阳(DD-14)。1958年8月20日,蒋介石登上本森视察,观看了舰队在马祖岛和金门岛附近海域的演习。金门炮战期间,本森负责执行海峡巡逻与掩护金门运输补给的任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洛阳号驱逐舰

美国参战后,大批的“本森”级驱逐舰下水服役,并且在两洋作战。在大西洋作战的“本森”级驱逐舰起初主要为商船队提供反潜防空护航并取得了不错的战绩,“钱普林”号(DD-601)驱逐舰先后击沉了德国海军的U-130号和U-856号潜艇。后来在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登陆西西里岛的战役、登陆意大利的安齐奥战役和登陆法国南部的“龙骑兵”行动中,“本森”级驱逐舰都执行了反潜防空及对岸炮击等任务。1944年4月20日,“兰斯代尔”号驱逐舰(DD-426)在地中海的阿尔及利亚海岸附近护送运输船队,途中船队遭到了德国空军鱼雷轰炸机的突袭。尽管拼死反击,但是“兰斯代尔”号驱逐舰最终被鱼雷击中,该舰于20日当晚沉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钱普林”号

1941年10月30日,本森级拉菲号(DD-459)在旧金山下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西姆斯系列船体的主甲板是类似于龟背造型的,中间高两边低,排水效果好看着也漂亮。1942年 8月,拉菲航向南太平洋。它的目的地是所罗门群岛,任务是从日方手中夺回瓜岛。11月12日-14日之间的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拉菲号的炮火击中了日军比睿号战列巡洋舰的舰桥。阿部弘毅为首的指挥干部群多人负伤,铃木参谋长阵亡。拉菲的四门127mm单装炮,也在对射中遭比睿的副炮击毁了两门。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拉菲号驱逐舰下水

拉菲仍以仅剩的两门5英吋单装炮继续开火,击伤比睿的左舷正面、左舷船首与舰尾。起火的比睿号遭到美军集火射击,动力系统和舵机全部失灵,天亮后又遭到美军飞机的突袭。万般无奈之下,日本人选择将比睿号战列舰自行凿沉,以免资敌。就此比睿号成为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战列舰。取得如此战果后,这艘短命的驱逐舰遭到数艘日方驱逐舰攻击 ,先后被比睿号发射的356毫米穿甲弹和两枚鱼雷击中。舰龄仅有一年又13天的拉菲,在燃烧与爆炸中四分五裂,最终沉入铁底海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拉菲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战斗中的拉菲号驱逐舰

拉菲号沉没后,同属于本森级的巴顿号(DD-599)继续与日本军舰展开激战,后来被日本天津风号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除了沉没的拉菲号和巴顿号,其他本森级驱逐舰在太平洋上与日军奋战,直到迎来战争的胜利。DD-421 本森号于1954年卖给台湾,改名“洛阳”号。DD-427 希拉里·P·琼斯号于1954年卖给台湾,改名“汉阳”号。DD-460伍德沃斯号转让给了意大利,改名“炮兵”号。二战结束后,大部分本森级驱逐舰都逐渐退役并被拆解。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汉阳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意大利炮兵号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意大利炮兵号驱逐舰

舰长:103.9米

舰宽:11米

吃水:3.58米

排水量:标准1620吨,满载2515吨

航速:37.5节

续航:6500海里

动力:4台重油燃气锅炉,两座气轮机,50000马力

武器:5座127毫米38倍径火炮,6座12.7毫米口径机枪,2座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深水炸弹发射架。

人员:276人

服役:本森号(DD-421)、梅奥号(DD-422)、麦迪逊号(DD-425)、兰斯代尔号(DD-426)、希拉里·P·琼斯号(DD-427)、查尔斯·F·休斯号(DD-428)、拉菲号(DD-459)、伍德沃斯号(DD-460)、法伦霍号(DD-491)、百利号(DD-492)、班克罗夫号(DD-598)、巴顿号(DD-599)、波尔号(DD-600)、钱普林号(DD-601)

米德号(DD-602)、墨菲号(DD-603)、派克号(DD-604)、考德威尔号(DD-605)、柯格兰号(DD-606)、弗雷泽号(DD-607)、甘瑟夫尔特号(DD-608)、格里斯佩号(DD-609)、荷比号(DD-610)、科克号(DD-611)、肯德里克号(DD-612)、劳勃号(DD-613)、马肯齐号(DD-614)、麦克纳拉汉号(DD-615)、尼尔德斯号(DD-616)、奥当诺斯号(DD-617)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马肯齐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尼尔德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肯德里克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科克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荷比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斯佩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甘瑟夫尔特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百利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查尔斯·F·休斯号

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在伦敦海军条约过期后,美国海军研究了此前1500吨级条约型驱逐舰的种种问题,结合新技术和未来战争需求推出了1937年型标准驱逐舰即西姆斯级。相较于前辈们,西姆斯级采用了全新的船体设计,标准排水量提升至1570吨,并初次搭载了Mk37射击指挥系统。但由于设计审查失误,该级实际建成后相较设计原案严重超重,后来又进行了系列修改,作战性能大打折扣。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第一代的保尔丁级驱逐舰

作为美国海军初代后条约型驱逐舰,西姆斯级显然未能摆脱条约的桎梏。于是1938年,西姆斯级改进型被提上议案,新舰将沿用西姆斯级的船体设计,标准排水量增大50吨;船体本身进行加强及配重以强化稳定性。最重要的变化是新舰的动力组将由法拉格特级以来的集中布置改为间隔布置,而新级别的两个锅炉舱和两个轮机舱将交错设置,烟囱也变为两座(每个锅炉舱对应一座),从而更有可能在被鱼雷击中后幸存下来。新舰、也就是后来的本森级动力系统布局的变动在日后长久地被沿用下去,该级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海军第四代驱逐舰的开端(第一代:早期鱼雷艇驱逐舰,第二代:一战考德威尔级以来的平甲板驱逐舰;第三代:法拉格特级以来的条约型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第二代的考德威尔级驱逐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第三代的法拉格特级驱逐舰

“本森”级研制后不久,美国海军的吉布斯&考克斯设计局就开始后续舰型的设计。设计局在“本森”级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新级别的驱逐舰就是“格里维斯”级。相比较船舷外形平直的“本森”级驱逐舰,“格里维斯”级驱逐舰的船舷外形要圆润一些。因为两者的差别不大,因此有些人将“本森”级和“格里维斯”级作为一个级别,称为“本森/格里维斯”级。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维斯号

“格里维斯”级驱逐舰采用上下两层甲板设计,舰体外形美观。“格里维斯”级安装了四至五门127mm高平两用炮,不过后期大部分都安装了四门,其常见的舰艏的两门主炮和舰艉的两门主炮都是安装在全封闭装甲炮塔内。除了主炮,“格里维斯”级上还安装了六挺12.7毫米水冷机枪用于防空,其鱼雷搭载量为10枚,分别安装在两座五联装鱼雷发射管中。“格里维斯”级驱逐舰拥有精准的火力打击能力,这完全得益于其安装了Mark37火控系统。“格里维斯”级安装了四台锅炉,两座蒸汽轮机,烟囱两根,其输出功率达到50000马力,航速达到37.5节。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1年1月30日,正式服役前一天的格里夫斯级DD-439爱迪生(Edison),注意该舰尚未安装任何一门主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维斯级驱逐舰舯部鱼雷发射装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维斯级发射鱼雷

本森级的标准排水量是1620吨,而格里维斯级是1630吨。后者多出来的10吨是哪里来的?其一便是舯部甲板室:本森级的前烟囱之前和后烟囱之后的烟道都是裸露的,只有两座烟囱之间有甲板室连接,而格里维斯级的前后烟道都被甲板室完整地包裹起来。与本森级一样格里维斯级的两个锅炉舱和两个轮机舱也是交错设置。事实证明,锅炉舱与轮机舱交错布置的新设计确实有效,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格里维斯级DD-432卡尼(Kearny)的生还。该舰于1941年10月17日护航SC 48船队时被U-568的一枚鱼雷命中前轮机舱,凭借出色的损管措施和完好的后部轮机舱成功脱离危险水域。这次事件更令美国海军坚定了为新舰艇设计交错动力组的方针。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卡尼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卡尼号中雷两天后在在冰岛雷克雅未克港口与蒙森号并排停泊,可见其前烟囱下方的大洞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本森级DD-616尼尔德斯(Nields)厂图的舯部甲板室部分,该级在此区域相当于前后都是坡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夫斯级DD-618戴维森(Davison)厂图,该级烟囱纵向长度不及本森级

战争中,格里维斯级驱逐舰进行了多项中期改进。自1942年底,独立的敌我识别系统Mk III开始列装,该系统选用了157~187兆赫间的新频带以规避甚高频雷达的干扰,也因此无法直接由雷达为IFF的应答器提供触发信号。MK III的整个收发系统都脱离了当时的SC/SC-1雷达,最明显的改变是粗壮的BL天线出现在横桁右臂。事实证明,BL会和搜索、火控雷达产生干扰,于是没几个月又实装了改进的MK III IFF——随着SC-2系列对空搜索雷达的列装,本森-格里维斯级的询问器又与雷达天线合并,即新式SC-2/3/4天线上部的那块面板。应答器仍然是小型的“ski pole”天线,最初只在横桁右臂末端装了一只,1944年后有一对,安装在横桁两侧最顶端。1944年的大修后,早期型中还有卡尼(DD-432)、普朗科特(DD-431)、威尔克斯(DD-441)、尼科尔森(DD-442)等舰装备过Mk22测高雷达。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布坎南号(DD-484 )的SC-3 4雷达天线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3年8月,在纽约船厂接受改造的卡尼,装备之初SG天线安装座支撑是个带孔三角形随后改成了轻量化的支撑杆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3年4月,斯旺森号正脸照,照片中标注出了该舰前桅上的雷达设备。左边那艘船是布里斯托尔(DD-453)

1943年的美国人将深弹装药量减少到200磅(Mk9 mod2甚至在此基础上再减少了10磅),得到了新的Mk9深弹。7、11、13中队现役的舰艉滚架进行修改(如下图,直观的感受是变’细’了),以便搭载新的深弹。 Mk9深弹随后成了舰艉滚架和K炮共用的装备,由于其个头小,大西洋舰队的本森-格里维斯级舰艉滚架可以搭载10枚左右。毫无疑问,1943年以后大西洋上的舰只普遍使用了Mk9,但这并不意味着以Mk6、7为代表的桶状深弹退出了历史舞台,一方面库存仍然会限制驱逐舰的实际装备,另一方面太平洋方面的换装进度要远远落后,比如下面这张照片中格雷森的截短滚架里还是大号的Mk7。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换装Mk9深弹后,早期型本森-格里夫斯级舰艉滚架基础载弹量提升到10枚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2年6月,完成改装的DD435格雷森,注意后部甲板室侧面只有两对K炮,新的舰艉滚架只能容纳5枚600磅深弹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3年6月的格雷森号就可以数出6枚600磅深弹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尼布莱克号1944年4月在纽约船厂大修时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胡乱堆放在甲板上的Mk6、7。

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博士在1940年5月看到报纸上德国坦克开进法国、而法国炮手无法命中高速移动的目标的新闻后,联想到以自己的一款陀螺仪转向指示器为基础研制前置角计算光学瞄准具,并在1941年8月定型了后来被昵称为“德雷珀博士的鞋盒(Doc Draper’s Shoebox)”的Mk14瞄准器。这种小玩意可以直接安装在20mm厄利孔机关炮上(在驱逐舰上的推广大约是1943年),而将其简单粗暴地装在一台“假枪座”并与更大口径火炮联动之后,就成了简单可靠的Mk51射击指挥仪。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Mk14瞄准器(左上)的应用。右上角可见Mk51射击指挥仪:Mk14 mounted on a “dummy gun”

1942年12月16日摄于布鲁克林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威尔克斯号(DD-441)(画面主体)已经装上了Mk51(标号2)和博福斯(标号1),当时Mk51的基座向两侧伸出,算是早期风格。画面左侧即威尔克斯的右舷是7中队旗舰普朗科特(DD-431),可以发现她仍然保留着3号炮位的四联装28mm炮,并且加装了和梅奥号(DD-422)类似的完整防护舷墙(但我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安装的)。普朗科特和梅奥没有第一时间换上博福斯,她俩的“芝加哥管风琴”一直用到1944年初。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威尔克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DD-441威尔克斯(Wilkes)的这张照片很好地展示了11、13中队的格里夫斯级接受“King Board”改造后的状态

进入1945年,随着德国投降,大西洋战线上的本森-格里维斯级开始向太平洋战线转移,也是为了缓解残酷的神风特攻下的压力。正是因此,这一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半数早期型(均为格里维斯级):格里维斯、尼布莱克、利弗摩尔、埃贝勒、普朗科特、卡尼、格雷森、伍尔西、拉德洛、爱迪生、埃里克森和斯旺森从4月起陆续接受了反神风升级。反神风升级的核心是增加40mm炮,为此这些格里维斯级撤掉了全部鱼雷发射管及装填吊机,后甲板室顶的双联装博福斯则升级为四联装,耳台随之扩大。前甲板室顶的20mm机关炮都升级为双联装,防护舷墙变矮;舰舯舷墙向后延伸,末端内侧加装一对单装厄利孔。厄利孔的炮盾也回来了。K炮数量统一为2对(4门)。曾装备过HF/DF系统的舰只撤掉该项装备,主桅杆变回下粗上细的造型。中后甲板室之间的猫道统一在左。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维斯反神风改装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2年6月,在梅尔岛海军工厂完成改装的格里夫斯级DD435格雷森,注意后部甲板室侧面只有两对K炮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5年6月16日,接受反神风改造的斯旺森,从左至右分别是Mk51、双联装和四联装博福斯,右箭头是单管厄利孔

1938年,两艘“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开始建造,其建造日期与“本森”级驱逐舰首舰“本森”号是一天。之后的1939和1940财年,又有16艘该级驱逐舰(DD-429至DD-444)开工建造。“格里维斯”级的大规模生产则开始于1941年,该级驱逐舰的最终产量达到了62艘。当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已经有20艘“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在美国海军中服役。美国参战后,大批“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开始服役,并立即成为战争初期美国海军驱逐舰的主力。在大西洋上,“格里维斯”级驱逐舰与其他级别的美国驱逐舰一起参加护航任务,与德国的U型潜艇进行战斗。在反潜作战中,“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击沉了许多德国潜艇,但是“布里斯托尔”号(DD-453)驱逐舰在1943年10月13日被德国海军U-371号潜艇击沉。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U-371号潜艇

盟军开始反攻欧洲后,“格里维斯”级驱逐舰主要负责登陆舰队的防空和反潜支援,该级的“比蒂”号(DD-640)驱逐舰于1943年11月6日在阿尔及利亚海岸附近被德军飞机击沉、“马多克斯”号(DD-622)驱逐舰于1943年7月10日在参加西西里岛战役时遭到德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最终被击沉。当1944年6月6日,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开始时,相当数量的“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参与其中。登陆开始时,部分驱逐舰冒着搁浅和被德军炮火击中的危险在近距离上对德军的海岸工事射击,有力支援了登陆部队的作战。出色完成支援任务的“格里维斯”级驱逐舰也受到了不小的损失,“科尼”号(DD-463)和“格伦农”号分(DD-620)别在6月6日和10日被德军部署在诺曼底沿岸的火炮击沉。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DD-464霍布森号

1942年10月12日,邓肯号(DD-485)在护送运输船队前往瓜达尔卡纳尔岛途中与日本海军相遇,最终被击沉;1942年10月15日,梅雷迪斯号(DD-434)在日本海军舰载机的合力围攻下沉没;1942年11月13日夜,蒙森号(DD436)跟随美国舰队与日军展开夜战,其在战斗中向日舰一口气发射了十枚鱼雷,将日军“晓”号驱逐舰击沉,但它鲁莽地打开探照灯准备寻找其他目标,却暴露了自己,遭到日舰的密集射击,先后被37发炮弹击中,其中三发还是356毫米的重炮炮弹,蒙森号随后燃起大火,于次日伤重沉没;1943年4月7日,阿伦·华特号(DD-483)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被日军飞机击沉。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邓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晓号驱逐舰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格温”号(DD-433)一直在美国海军舰队大西洋分舰队麾下服役,在冰岛附近海域巡逻,后被调往太平洋。来到太平洋战区后,“格温”号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行动之一——护航“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1942年4月18日放飞杜立特尔中校的16架B-25轰炸机,对日本首都东京等地进行了空袭。 1943年7月13日,格温号(DD-433)在科隆班加拉海战中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击沉。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1年的格温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2年4月,“大黄蜂”号搭载杜立特尔空袭编队前去轰炸东京的航渡途中左侧那艘护航的驱逐舰就是“格温”号

1942年8月7日,也就是中途岛海战结束两个月之后,盟军第一次在太平洋上做出反击,发动瞭望塔行动,登陆了瓜岛、图拉吉岛等日占区。布坎南号(DD-484)以及所属的12中队,作为航母CV-7黄蜂的直卫舰开赴前线,成为当时太平洋舰队最新锐的一批驱逐舰。1943年7月12日布坎南号被伍德沃思号(DD-460)撞破了三个舱室,并且搞坏了一个螺旋桨。布坎南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断了头,好在伤得不重。修复后,布坎南从瓜岛登陆一直打到1944年3月底新几内亚群岛战役打响前夕,几乎打满所罗门战役全场,期间从未返回后方基地。二战后,布坎南号与兰斯当号(DD-486)、拉德诺号(DD-487)、麦卡拉号(DD-488)转让给了土耳其海军。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布坎南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1942年8月3日,布坎南在开赴瓜岛途中从航母黄蜂上加油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没头脑布坎南于1943年7月13日在图拉吉留影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拉德洛号

1942年到1944年,埃蒙斯号(DD-457)一直在大西洋上巡弋,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作战,值得一提的,是罗斯福1943年乘坐他前往德黑兰会议,1944年击沉了纳粹德国潜艇U616,并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战。1945年3月,埃蒙斯号转战太平洋战场,参与冲绳战役。1945年4月6日, “埃蒙斯”号正在一边掩护被“神风”特攻机重伤的姊妹舰“罗德曼”号(DD-456)。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受损的罗德曼号

她先后击落了6架日本“神风”特攻机。此时来自美军航空母舰的舰载战斗机群赶到,它们不顾被友军防空火力误伤的风险直接扑向日机展开缠斗。看到这一幕,“埃蒙斯”号的舰员们都认为危险似乎已经过去了。出乎意料的一架日机突然从意想不到的方向出现并且直接撞进了“埃蒙斯”的舰艏爆炸。趁着防空火力中断的机会,4架 “神风”特攻机在短短2分钟内连续精准的撞进了“埃蒙斯”号的各个关键位置包括后部主炮塔下方的弹药库。舰上的弹药库发生了剧烈的殉爆,就这样,“埃蒙斯”舰成为了格里维斯级驱逐舰的最后损失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下水时的埃蒙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埃蒙斯号

二战结束后,部分“格里维斯”级驱逐舰被转让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1954年10月19日,美国向日本正式移交2艘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即艾里森号(DD-454)、马克姆号(DD-458),命名为DD-181朝风号和DD-182旗风号。尼尔科森号(DD-442)转让给了意大利海军改名D554飞行员号。普朗科特号(DD-431)与罗德曼号(DD-456)转让给了中国台湾改名咸阳号和南阳号。还有部分格里维斯级驱逐舰退役,不过仍有一批舰只在美国海军中继续服役并参加了之后的朝鲜战争。到1955年,在美国海军中的“格里维斯”级驱逐舰全部退役并被封存,这些舰只最终在1970年之后被出售拆解。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DD-181朝风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DD-182旗风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意大利飞行员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南阳舰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咸阳舰

作为二战前期装备的最新型的驱逐舰,大量“格里维斯”级驱逐舰作为美国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奔波于两洋之上,发挥着自己“海上多面手”的作用。尽管在战争中遭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是顽强的“格里维斯”级驱逐舰为海军撑起了外围防空反潜警戒线。

舰长:106.15米

舰宽:11米

吃水:4.01米

排水量:标准1630吨,满载2515吨

航速:37.5节

续航:6500海里,12节(12000公里,22公里/小时)

动力:4台重油燃气锅炉,两座气轮机,50000马力

武器:5门127毫米主炮;6挺12.7毫米机枪;10个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条深水炸弹装运轨道。

人员:260人

服役:格里维斯号(DD-423)、尼布莱克号(DD-424)、利弗摩尔号(DD-429)、艾伯尔号(DD-430)、普朗科特号(DD-431)、卡尼号(DD-432)、格温号(DD-433)、梅雷迪斯号(DD-434)、格雷森号(DD-435)、蒙森号(DD-436)、伍尔西号(DD-437)、拉德洛号(DD-438)、爱迪生号(DD-439)、埃里克森号(DD-440)、威尔克斯号(DD-441)、尼克尔森号(DD-442)、史旺森号(DD-443)、英格拉罕号(DD-444)

布里斯托尔号(DD-453)、艾里森号(DD-454)、汉布尔顿号(DD-455)、罗德曼号(DD-456)、埃蒙斯号(DD-457)、马克姆号(DD-458)、弗雷斯号(DD-461)、费奇号(DD-462)、科尼号(DD-463)、霍布森号(DD-464)、阿伦华特号(DD-483)、布坎南号(DD-484)、邓肯号(DD-485)、兰斯当号(DD-486)、拉德诺号(DD-487)、麦卡拉号(DD-488)、梅尔文号(DD-489)、奎克号(DD-490)、卡密克号(DD-493)、道尔号(DD-494)

恩迪科特号(DD-495)、麦克库克号(DD-496)、法兰克福号(DD-497)、戴维森号(DD-618)、爱德华兹号(DD-619)、格伦农号(DD-620)、杰夫斯号(DD-621)、马多克斯号(DD-622)、纳尔逊号(DD-623)、鲍德温号(DD-624)、哈定号(DD-625)、沙特利号(DD-626)、汤普森号(DD-627)、威尔士号(DD-628)、科威号(DD-632)、奈特号(DD-633)、杜兰号(DD-634)、厄尔利号(DD-635)

巴特勒号(DD-636)、吉拉迪号(DD-637)、亨顿号(DD-638)、舒伯里克号(DD-639)、比蒂号(DD-640)、提尔曼号(DD-641)、史蒂文森号(DD-645)、斯托克顿号(DD-646)、托恩号(DD-647)、特纳号(DD-648)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特纳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格里维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厄尔利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杜兰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弗雷斯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马克姆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史旺森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埃里克森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利弗摩尔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鲍德温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巴特勒号

帝国急先锋:美国驱逐舰发展史(8):本森-格里维斯级驱逐舰

舒伯里克号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