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亚洲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北起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脉,东向横断山脉,西至帕米尔高原。
地|中国第二大高原,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在地形上可分为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在古生代时期,青藏高原所在区域为特提斯洋(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当时这一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大量的海相地层,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岩石类型。这些沉积地层记录了当时海洋环境的信息,如海洋生物化石丰富,有三叶虫、腕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遗体或遗迹。
到了中生代早期,特提斯洋仍然存在,并且板块运动逐渐导致其周围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印度板块开始向北移动,但尚未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强烈碰撞。
在中生代晚期,大约从1.4亿年前开始,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并逐渐接近欧亚大陆板块。大约在7000万 – 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开始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这一碰撞过程是缓慢而持续的,初始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应力和变形。
碰撞带附近的地壳开始发生褶皱、断裂和隆升,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脉和高原的雏形。在这个阶段,地层被挤压变形,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构造,如紧闭褶皱和倒转褶皱等,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逆断层。
进入新生代,特别是古近纪(6500万 – 2300万年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挤压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作用加剧。这种强烈的碰撞使得地壳物质不断堆积和加厚,青藏高原开始大规模隆升。在这个过程中,地表的岩石不断被抬升,河流下切作用开始增强,形成了一些早期的高山和深谷地貌。
新近纪(2300万 – 260万年前)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速度加快。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挤压,地壳物质在碰撞带附近堆积得越来越厚,高原内部的岩石圈地幔也开始参与到隆升过程中。
到了第四纪(260万年前至今),青藏高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海拔高度,并且隆升过程仍在继续。这一时期,冰川作用开始在高原上广泛出现,形成了大量的冰川、冰斗、角峰等冰川地貌。冰川的侵蚀和搬运作用进一步塑造了高原的地形,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发育和水系分布。
经过长期的隆升和地质作用,现代青藏高原的基本地貌格局已经形成。高原上雪山连绵,山脉纵横,湖泊众多,河流密布。高原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地貌单元,如羌塘高原、藏南谷地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质和生态特征。
目前,青藏高原仍然处于活跃的地壳运动状态。板块碰撞的动力作用依然存在,虽然隆升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有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地质灾害是地壳运动调整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塑造着青藏高原的地貌。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青藏高原的人文历史悠久而独特,早在旧石器时代,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青藏高原上分布较广。如卡若文化遗址(位于西藏昌都),是西藏地区发现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象雄王国是青藏高原早期的一个重要王国,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7世纪。它的疆域涵盖了今天西藏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周边部分区域。象雄文化非常发达,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象雄文),对后来藏文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象雄人信仰苯教,苯教是青藏高原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在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公元7 – 9世纪,吐蕃王朝崛起并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著名的君主,他统一了西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吐蕃的发展,如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等。
松赞干布与唐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迎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中原文化、技术和物资,如谷物种子、工匠艺人等,促进了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吐蕃王朝在赤松德赞时期达到鼎盛,其疆域不断扩张,甚至与唐朝、阿拉伯帝国等周边强国都有过交流和冲突。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等。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南部,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地区有着众多的湖泊、沼泽和雪山,水源涵养功能强大,对维持三条大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河流在青藏高原上蜿蜒流淌,在藏南谷地形成了独特的辫状水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其水能资源极其丰富。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措、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苯教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宗教,早期苯教崇拜自然万物,包括天、地、山、水、火等,有众多的祭祀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苯教逐渐系统化,有了自己的经典、教义和神职人员。在吐蕃王朝时期,苯教与新兴的佛教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虽然后来苯教的地位逐渐被佛教取代,但它仍然在藏族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一些传统习俗、节日等都与苯教有关。
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与本土文化(特别是苯教)相结合的产物。公元7世纪,佛教开始传入吐蕃。在经历了与苯教的长期斗争和融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吐蕃王朝后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在元朝时期开始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的主要宗教信仰。
藏传佛藏传佛教寺院如著名的布达拉布达拉宫寺大昭寺些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和教育的重要场所。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藏族的丧葬习俗、节日庆典等都与藏传佛教密切相关。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民族,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藏语)、文字(藏文)、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和风俗习惯。藏族的传统服饰是藏袍,其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原寒冷多变的气候。
除藏族外,青藏高原还居住着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等地,他们保持着传统的游牧文化,住蒙古包,擅长骑马、射箭,有独特的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回族在青藏高原的城镇和交通沿线分布较多,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清真饮食。
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青藏高原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交通方面,公路、铁路不断延伸,如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大大加强了青藏高原与内陆的联系,促进了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大批本地区的人才,推动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