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镇翁巷席家湖路旁有一口古井,名柳毅井,又称柳毅泉,碧水盈盈,涝不溢,旱不涸,风吹雨打也不浑浊,为东山古代十大名泉之一。该井虽掘挖年代无考,但井栏上深凹的绳索痕,足见其井已是鹤年。井旁石亭里竖有一块石碑,上书“柳毅井”三个隶书大字,为明代正德朝大学士王鏊所书。1986年,柳毅井碑及井亭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

启园内柳毅井

《柳毅传书》的故事在神州几乎妇孺皆知,说的是唐代书生柳毅赴京赶考途中,为龙女传信的神话故事。相传唐凤仪年间(676—679年)落第书生柳毅,在泾河原野上遇到一个放牧的女子,因受夫家虐待,被逐于荒原牧羊,此女就是洞庭龙王的女儿。同情心与正义感柳毅克服许多困难,替龙女把信传给了洞庭君,使龙女得救,后几经周折,洞庭龙女终于与柳毅结成夫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流传甚广。柳毅究竟在何处传书?后来他们又是如何结成夫妻的?太湖洞庭山与湖南洞庭湖之间争论了近千年,均言之咄咄,据说都找到了当年柳郎传书的依据。

柳毅井碑(1936年)

东山史话:吴湘之争柳毅井

关于柳毅传书故事发生的地点,历来有两种说法,即苏州的太湖洞庭东山与湖南的洞庭湖。现两地均流传着种种传闻与遗迹,扑朔迷离,难辨真伪。湖南洞庭湖中有一座山峰,名君山,亦名洞庭山。《水经注》载:“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今太湖中的洞庭山,元明时东山亦称包山,即四面围水之意。)……所谓巴陵道是也。”太湖亦称洞庭,唐白居易《宿湖中》诗云“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娄地记》亦载:“太湖东西山名洞庭,潜行二道,北通琅琊东武县,西通长沙巴陵湖(岳阳故名巴陵,即洞庭湖)。两地古老的传说竟如此巧合,都说太湖与洞庭湖竟能潜通。

柳毅井原址(1970年)

翁巷村东的柳毅井,传说为当年柳毅进龙宫传书的入水口。井旁原有一棵大橘树,柳毅叩动此树,龙宫有感,洞庭君派巡湖水将接柳毅入宫。为此,明代诗人吴时德《柳毅井》一诗曰:“橘树无踪证往年,寒泉村落尚依然,青髻罢汲犹相聚,闲坐银床语旧缘。”南宋时,彭城金氏从中原迁居东山柳毅井旁,因村子附近有株古橘树,称橘社金氏。在湖南岳阳市君山公园也有一口柳毅井,原名橘井,井旁原亦有一棵大橘树,据说也是昔日柳毅传书的地方,源源活水,深不见底。井口雕塑着两尾活鲜鲜的大鲤鱼,井壁还塑有两对虾兵蟹将和一尊执剑水神,是引柳毅下龙宫的巡海夜叉。

白马庙(2015年)

柳毅井西北的丰圻村,有一座白马庙(又名龙女庙),建于太湖边的石壁上,气势雄伟,可纵览湖面。庙中有柳毅、龙女神象和白马,庙前高大的围墙古时叩之有声,称回音壁(一说庙后山崖有巨石称回音壁)。关于东山龙女庙,清《吴门补乘》载有一段神奇故事:明嘉靖年间,中书舍人王某,与友人同游东山柳毅井,酒醉后吟了一首诗:“菊花垂荫碧溪干,此地曾经柳毅传。卿若有书吾肯寄,汲深千尺辘轳悬。”此时月光渐明,王书生隐见一美人在山头遥吟:“橘花如雪晓风清,迢递关山春梦鸳,明月日日凉似水,不堪重省旧时情。”王某大惊,追赶美女约一里路,天明得一石碑,名“龙井”,龙女庙因而就建其石上。在湖南君山柳毅井附近,至今也仍有一座小庙,内中供奉着柳毅神像,却是一个黑面书生,据说柳毅戴了这个黑色假面具,带领虾兵蟹将出兵打仗,屡战屡胜,故柳毅神像为永远黑面。

白马庙前回音壁(2015年)

两地古迹传说极为相似,柳毅究竟何处传书呢,千百年来吴地与湘地争论不休。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写:“柳毅井,在洞庭东山侧道。”又载:“按:小说载毅传书,或以为是岳之洞庭湖。以其说有橘社,故议者又以为即此洞庭山。”看来南宋范成大撰《吴郡志》时,有关唐代柳毅传书的地点,湘吴已有争议。他认为洞庭东山有橘社,故事应该发生在这里。而仔细考证柳毅的籍贯、生平、生活及活动范围,人们也认为在太湖地区传书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湖南洞庭湖传书的依据不足。《柳毅传》中龙女和柳毅的对话有“闻君将返吴”之句。后来柳毅娶龙女的地点,又在广陵(今扬州)。清乾隆《吴县志》载,柳毅,字道远,吴邑人。又据《吴门补乘》一书,记载更为具体,柳毅墓在苏州阊门内西街五峰园中,有土山隆起,其东有柳毅桥。从上述资料看,柳毅传书的故事应发生在太湖洞庭东山。

其实,《柳毅传书》是则神话故事,很难找到真实的地点,但东山保存完整的柳毅井、龙女庙、回音壁,一组完整的历史古迹,确可给东山及灿烂的吴文化锦上添花。

文:杨维忠

图:鲍建国、黄寅、张颂钧

吴中东山公众号 24.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