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五条徐世昌胞侄徐一达的故事
1、徐延冲之女徐芃家人手绘弢园全貌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提起东四五条,就一定要说到“弢园”,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曾在弢园居住。1907年,徐世昌赴北部边境抗俄,在任两年,在东三省推行了近代化建设,被称为“徐世昌新政时期”。回京后,他住进五条的宅院,并命名弢园。此后十多年,军阀混战开始,徐世昌多次隐退,直到1918年,他被推举为第五任民国大总统。1922年下野后徐世昌离开弢园。
2、徐世昌著法兰西巴黎大学学位服装照(图片来自网络)
弢园即铁营胡同3号及10号院,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所赠,徐世昌迁入后曾将此宅称之为“斋”。因此徐世昌号“弢斋”,“弢园”也有退隐之意。徐世昌在弢园居住了12年,正值国家政局动荡、忧患频频的年代,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初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大变动,此时的他看到清帝退位、袁世凯继任大总统混乱局面的无可奈何。
3、徐世昌后人家谱(资料由徐延莹提供)
徐世昌后人一直居住在此,我有幸采访到了徐世昌大弟徐世光亲孙女徐延莹,了解到了其后人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徐世昌兄弟三人,大弟徐世光,二弟徐世璋。徐世昌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就把徐世光之子徐绪直过继给了徐世昌。徐绪直后人一直居住在天津,徐世光二子徐绪通(徐一达)就一直在弢园居住。徐绪通生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两个女儿早年夭折。
4、徐世昌得中154名,徐世光中第75名(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据记载,1882年徐世光与哥哥徐世昌入京应顺天乡试,双双中举,徐世昌得中154名,徐世光中第75名。徐世光1909年任登莱、青胶道兼山东海关监督,为山东各道中第一优缺。辛亥革命爆发后,出走青岛。1914年迁居天津租界,徐世昌为北京政府国务卿时,使之督办濮阳河工程,工程竣工后又回到了天津。徐世光晚年致力于慈善事业,任世界红十字会会长。
5、徐世光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徐世光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徐世光将“九百丈之决口”彻底堵塞,可是秋季雨水连绵,黄河水猛涨,习城集决口。徐世光身先士卒,指挥民众抗险,以致命悬一线。濮阳百姓为之立生祠,并以诗颂扬之。徐世光虽然治理河务多年,却是非常清廉,以至于弥留之际对前往探视的徐世昌说“自知旦夕永诀,惟清风两袖,将以举家累大哥”。徐世光于1929年在天津去世。
6、文革期间徐一达在小北屋
徐延莹听父亲说,徐世昌在弢园居住期间,虽然徐世光已经将长子徐绪直过继给徐世昌,但是因为徐绪直比较忠厚老诚,少言寡语,而徐一达比较活泼,不拒生人,所以非常喜欢徐一达,一直把徐一达带在身边。徐世昌做总统的时候,只有徐一达同徐世昌住在一起。徐一达与街坊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因徐一达在家排行老四,胡同里的街坊都亲切地称呼他“徐四爷”。
7、左起干娘马淑雯、大哥徐延冲、母亲陸培真抱着徐延莹、徐一达在颐和园合影
在徐世昌日记里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徐世昌的老朋友曹汝霖专程从北平到天津,游说徐世昌说:“南京是亲英亲美派当权,让日本在中国权益受损,日本才和中国打仗的。大总统假若能够出山,和日本签订亲善条约,日本就会撤兵。”徐世昌回答说:“我老了,咋能干这样的事情。”曹汝霖走后,徐世昌对门房交代:“以后曹汝霖若再来,就说我不在家。”
8、八〇年徐一达
天津市长潘毓桂又让徐世光之子徐一达告诉徐世昌,只要徐世昌答应担任华北的领袖,就把北平市长的位置给徐一达。徐一达谢绝传话。徐世昌最后知道了,对徐一达说:“国破了,让我去当华北领袖,不就是当汉奸?那是要留千古骂名的。”徐世昌叮嘱侄子离开天津,千万不要去当所谓的北平汉奸市长。徐一达于是离开天津去了上海,以躲避就任汉奸职务。
9、左起徐一达、九姑徐绪敏、大哥徐延冲、大姐徐延琨、李续纲在颐和园合影
日本侵华期间,弢园被日本人霸占,徐家人被赶至了跨院里。徐一达回到北平后一直没有工作,仅靠收取房租维持生活。五几年,除十几间自住房外,弢园和其他房屋均上交了国家。徐一达妻子在五条口儿服装店找了个活儿干,每月挣三十七块五毛钱养家糊口,偶尔徐一达去荣宝斋卖些字画补贴家用,只是那年月,字画也买不了什么钱。
10、徐一达书法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徐延莹回忆说:父亲徐一达的字写得特别好,逢年过节的,街坊四邻都来家里向父亲求一副对联,父亲也从来不拒绝,无偿给大家写字。就连荣宝斋也来人找父亲,说为了赚外汇,让父亲模仿徐世昌的字写对联,而且当时徐世昌的名章都在父亲手里,每次写完对联就签上徐世昌的名字,盖上徐世昌的章。这样给荣宝斋写了很多对联,也能有些微薄的收入。
11、徐世昌书法对联(图片来自网络)
解放后弢园变成了中学,徐世昌留下的大部分文件字画都放在了祠堂里。徐延莹说:“父亲没有金银财宝,只有文件和字画。”她回忆道:清楚地记得,有一件关于詹天佑的文件,就是徐世昌送詹天佑去出国留学的文件。有时候故宫派人来找徐一达,拿着书本图样逐一询问徐一达家里有没有,如果有就象征性地给点钱国家收藏了。
12、六十年代母亲与徐延瑩和大姐二女华元在小屋前合影,后左徐延瑩右华元
据徐延莹回忆:“我家住在东房三间,左手一间是我妈与我和干娘三个人住,右面这间主要是放字画,堆满了有半间屋,一个半米见方的白色小皮箱内装满了各种玉石印章百余枚,单是文件就有三大包,此外还有民国报纸好几包。”徐延莹回忆说,图章在六六年让妈妈单位的红卫兵抄走了再无下落,后来在拍卖行发现了爸爸的图章。
13、八〇年夏天外公徐一达和外孙吴昊在五条小北屋合影
徐延莹说:因为紧挨着的是128中学校,所以妈妈单位的人抄家之后,爸爸就赶紧把家里贵重的字画拿出来。想让街坊帮忙收藏保管,但是在那个年月,谁有这个胆子呀,纷纷谢绝了徐一达的请求,最后,红卫兵来家把所有的字画全部放进大水缸里,一把火烧掉了。老街坊们都还清楚地记得,徐家院子那天夜里天空通红,火苗子窜得老高,字画烧了一夜。
14、徐延琨大姐大女儿华立和2岁徐延瑩在光陸照相馆合影
五条胡同里的人都知道,“胡同里有那么一个特神的老头儿,戴一副瓶子底的眼镜,拄着一根拐杖,特别有学问。”徐一达就像是个活字典,隔壁128中的孩子们上学下学都能见到他,大家都认识他,孩子们有不认识的字都去问他。而且,红卫兵的头儿是徐一达小女的小学同学,所以经常去家里找徐一达聊天。而且徐一达在街坊中人缘也特别好,所以六六年没有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15、徐延瑩2岁
徐延莹说:“虽然没有挨过打,但是文革爸爸被误定为黑五类,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初五,躲过了挨打,却躲不过改造。”街道给徐一达安排了扫胡同的活,因为徐一达是一千多度的近视眼,几乎是什么都看不见,老人爱面子,都是半夜三点钟起来出去扫胡同,因为天黑看不清楚,就一遍一遍的扫,也不管是不是归他负责的那片区域,基本上每次都是把半条胡同给扫了。
16、徐延瑩7岁
到了六十年代末,北京开始挖起了防空洞,像徐一达这样“成份”的人,肯定少不了。徐延莹回忆说:“我爸根本就蹲不下,也从来都没有运动过,走道儿都是迈特小的脚步,最后只能让爸爸负责筛沙子去了。”就这样,徐一达每天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拿着马扎,每天去防空洞口负责筛沙子,因为站不住就坐那干活,这样一干就是一天,有时候连午饭也吃不上。
17、徐一达八〇年夏在五条小北屋
防空洞挖完后,又派徐一达去流水沟街道办事处看电话。可是那会儿的公用电话来了电话,是要“传呼”的,是要去往人家里传电话的,因为腿脚不好实在不能走远,所以徐一达送电话很慢,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又派了另外一个人送电话。徐延莹说:尽管活儿很累,但是爸爸很开心,因为这份工作意味着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人民内部矛盾”了。
18、八〇年夏天父亲徐一达和女儿徐延瑩在五条小北屋合影
那会儿徐一达的子女们都不在身边了,徐延莹去了内蒙插队,给家里打个电话是件奢侈的事情。为了与爸爸通个电话,往往要步行十几公里到公社去打电话,因为知道是爸爸看电话,接电话的肯定是爸爸,那种依恋喜悦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但接通电话后互相只说了两句话,女儿说:爸爸都好吧,保重!爸爸回答道:你要好好的。
19、徐一达文革期间衣服右下角贴着补丁在五条小北屋前
徐延莹说:爸爸看电话的那段日子,每天早早地就出门了,很晚才回到家。拄着根拐棍,背着个小挎包,挎包里是中午吃的饭。那会儿,街坊们对老人特别好,有时候回来晚了,没有饭吃,街坊就给拿过来张烙饼什么的。八〇年夏末,徐一达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北新桥六院,因为身体太弱,没有熬过一个月就离开了人世,享年八十周岁。
20、张志鱼为徐绪通刻高山石太狮少狮钮对章
我在网上搜索有关徐一达的资料,几乎没有查到,只在“福建东南拍卖”上拍卖“张志鱼为徐绪通刻高山石太狮少狮钮对章”的网页上注明:“徐绪通,字一达,直隶天津人。徐世昌胞侄,民国名流。1920 年加入金城领导的中国画学研究会,1923年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少将军衔。抗战时,拒任北平市市长。”
21、徐一达为近代联圣方地山所写长诗《哭方地山师》(资料由车晴老师提供)
徐一达性情豪迈,待人谦和有礼。凡求联者只需准备一张纸、一支笔,他就会一挥而就,即使是不相识的路人也是来者不拒。晚年的徐一达须发尽白,但精神矍铄,毫无龙钟之态。每遇友人,纵谈古今,若决江河。因此,友辈聚会,如果没有他在座,大家都觉得不过瘾、不尽欢。徐老先生善诗词,尤善于联,雅言俗谚,情文相生,信口而成,闻者惊服,人称联圣。(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徐延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