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每一次的生产如同穿越生死之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女性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多数女性在自然生产过程中经历的痛苦无以言表,或许是痛苦等级的顶峰。

那么,何以女性在自然生产时会遭受如此剧烈的疼痛呢?反观自然界的动物们,生产似乎要轻松许多。

简而言之,这是进化的产物。在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在生产时远未像今日这般疼痛和艰难。

众所周知,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那时的猿类居住在丛林中,并未能够站立行走,而是像其他动物一样用四足爬行。同时,那时的猿类颅容量也远小于如今的人类。

使用四肢行走意味着猿类有更为宽敞的盆骨,相应的,产道也更为宽敞。与此同时,那时的猿类颅容量远小于人类,这好比把婴儿的头部变小,母亲的产道扩大,生产自然变得不那么费力。

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变,一些猿类开始脱离丛林,迁往草原,并逐渐演变为直立行走。

行走方式的改变引起了身体结构的重大转变。为了更稳定地保持直立行走,盆骨需要更为窄小。观察现今的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它们在行走时摇摆不定,正是因为其盆骨过大导致重心不稳定。

在猿类向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颅容量迅速增长,胎儿的头部也随之增大。在自然生产过程中,通常都是头部首先娩出,只要头部出来了,一般意味着生产成功在望,因为新生儿的头部比肩部宽度更大,头部一旦娩出,其他部位便能顺利跟随。

头部增大、盆骨(产道)变窄,自然造成了分娩时的困难和疼痛。

但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并非完全被动,而是发展出了一种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特性:胎儿早产。

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婴儿实际上都是早产儿,他们本应在母体内待更长的时间,但若妊娠期过长,分娩将更加艰难,因此人类进化出了“早产”这一机制以适应变化了的身体结构。

尽管人类婴儿能够提前出生,但对于自然生产的孕妇来说,剧烈的疼痛仍旧难以避免。在如此痛苦面前,为什么大多数孕妇能够坚持下来呢?

其实,那些无法承受痛苦的孕妇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留下的都是能承受痛苦的孕妇。无法承受痛苦的孕妇无法继续繁衍后代。

物种进化是不断淘汰和优化的过程,人类亦是如此,这样的自然选择机制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地上演,甚至现今我们仍能见到少数孕妇在生产过程中遭遇不幸。

这种机制虽然残酷,却是无法规避的自然法则。

幸运的是,人类拥有智慧,科技帮助孕妇相对轻松地度过生产。比如剖腹产和无痛分娩技术等,它们大大减轻了分娩的痛苦,被越来越多的孕妇所接受。

然而,对于许多孕妇而言,自然生产仍是首选,只要有可能顺产,大多数孕妇会选择自然生产。这充分展现了母亲的伟大。

作为男性,在我们庆幸自己无需经历分娩的苦痛之际,也应更加懂得关爱女性,因为每位母亲都无比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