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将揭晓评选结果。诺奖公布前,中国作家残雪一度跃居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榜首。事实上,残雪近几年是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的常客,成为“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女作家”。

然而,对很多国内读者来说,残雪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她被国外文学界称为20世纪中叶以来颇具创造性的中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赞她为“中国的卡夫卡”。了解她的成就,便不奇怪为何莫言会希望残雪斩获诺奖。

“墙内开花墙外香”

残雪,本名邓小华,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湖南长沙。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残雪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她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残雪曾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两次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

作家残雪。

在世界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多”: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残雪的近90本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作为中国唯一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作家,残雪的小说被选入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教材。

对文学有所涉猎的读者,应该读过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代表作。这样一位享誉国际文坛的中国女作家,个性犀利,文风独树一帜。也因为如此鲜明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她的作品也被许多读者评价为“晦涩难懂”。

如果了解残雪的成长背景,便会明白她的文字为何偏向“意识流”。贫苦年代成长的湖南女孩残雪,经历过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童年的家庭变故,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很早就进入社会打工谋生,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赤脚医生,和丈夫成婚后又在乡下自学成木匠,后又开过裁缝店。

少年时期的残雪。

童年的经历造就了残雪尖锐又不服输的个性,艰苦环境没有浇灭她读书的热情。她的处女作《黄泥街》便是伏在缝纫机上写出的,此时的残雪已经过了30岁。走上写作的道路后,残雪还自学了英语,亲自翻译自己的作品发行海外,并在海外的读者分享会上全英文接受国外主持人的采访。

残雪曾对外解释“残雪”的意义:“残雪有双重含义,一是高山上洁白的一尘不染的雪,另一层含义是,春天已经到来了,仍然被众人踩,很有张力。”

纵观残雪走上写作之路的前半生,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也正是这样一位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开拓出新生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角是个体,是自我,关注的是自我感受,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读懂残雪,从《新叶》开始

童年会给一个人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残雪曾说:“童年是艺术的起源,理解、感受到了童年,就等于是入了艺术之门。”

如果说残雪冷傲孤僻的个性为她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一扇带锁的大门,那她因为对消逝童年充满爱的回忆而写就的作品《新叶》,则是一块最好的敲门砖。

残雪首部童年回忆录《新叶》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今年,残雪首部童年回忆录《新叶》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童话大王”郑渊洁作序推荐。作品详尽描述了这位生长在中国长沙、享誉世界文坛的传奇女作家影响她一生的童年生活。

这部残雪的精神自传是通往残雪艺术世界的钥匙,以孩子的眼光呈现人和事的串联错接、家和城的沉浮变迁,让大作家的童年趣事和文学碰撞,为青少年提供具有精神营养与文化底蕴的文学范本,拓展少年儿童的文学视野,构筑坚实的人性之基。

青年残雪。

成长于复杂变幻的时代下,残雪平静地接受着童年生活的物质匮乏,但对来自生活中的点滴收获呈现的是欣喜和感激。在这本童年传记中,残雪从最早的儿时记忆开始着笔,描述一个对文学颇有兴趣的小女孩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描述庭院里荡入云端的秋千、学校集体活动母亲亲手缝制的白衬衫、念念不忘的槐花粑粑和甜酒等。

残雪在书中写道:“在某些平凡的瞬间,作为孩子的我却因它受益终生。”在残雪的笔下,这些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情感浓烈的感性喟叹,也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辨。

与外婆在一起的残雪(前排左二)。

在这本童年传记中,读者能感受到残雪小时候开放的想象力和孤僻冷傲的个性,这些直接影响到成年后残雪的创作。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邓湘子如此评价《新叶》:“作家残雪对于自己童年生活的记忆是那么深刻而又清晰,她的童年感觉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异的新鲜和敏锐。”

此外,在这位湖南长沙出生的女作家的回忆里,亦展示了六十多年前的老长沙有着怎样的人文风貌。读者能在《新叶》中看到许多老长沙元素:辣椒下饭、甜酒糟、烈士公园的宝塔柏、岳麓山、东瓜山、五里牌、橘子洲、五一广场与黄兴广场交界处的“花台子”……通过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描绘出上个世纪的老长沙模样。

来源:红网

作者:蔡娟 邓超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