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一直作为浙北传统商贸巨镇而驰名江浙沪,到清末民国时日渐式微。而新政府成立后,新市的工商业又得到了推进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一特别的历史时期,新市开始走上了浙北工业强镇之路,镇区的工业面貌越来越现代化,烟囱林立,机器轰鸣,专业人员队伍强大,产业技术及知识结构大大领先。工厂鳞次栉比,工人就业率高,厂房及道路建设也焕然一新。六十年代,新市镇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三百万之多,超过了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纵观新市镇从商贸到工业的跨越完成,重点在于新政府成立后才实现这一目标的。从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改造,及手工业合作化道路之后,集聚人力与财力,充分利用新市镇商贸优势,工贸一体,往工业化进发,注重产业化多元发展,经过近十年的资源整合,打下了浓厚的工业生产基础。跨入六十年代后,更是建立了丝绸、酱酒、鞋帽、皮革、粮油、机电、铁木、船舶修造、印染、纸品等较完整的日用生活工业体系,门类较全,是当年江南众多古镇中罕见的产能体系齐备的工业强镇。
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六十年代前,新市镇先后有地方国营、手工业联社及个体互助合作三种模式,让新市逐渐走上工业强镇之路。主要有:德清第二稻谷加工厂,新市油坊、新市酒厂、新市造纸厂、新市酿造厂、新市塑料厂、手工业互助合作性质的皮鞋厂、服装鞋帽社(服装厂前身)、造纸社(油毛毡厂前身)、造船厂(金属制品厂前身)、雨具社(电工厂前身)、园木社(塑料二厂前身)、棕棉厂(绸厂前身)、水作社(豆乳品厂前身)、纺线厂(电机厂前身)、纸品社(包装装潢厂前身)、农具厂(机械铸件厂前身)等。
六十年代起,新市的工业渐渐走出原始手工模式,引入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增产扩产,提升工厂经济效益。利用本地人工资源及企业管理经验,新增项目,扩大工业化生产。新市酒厂实施液态法生产酒精,改为新市酒精厂。公私合营新市酱园更名为“地方国营新市酿造厂”,公私合营新市塑料制品厂,改为“地方国营新市塑料厂”,新市造纸厂改变原有手工土纸生产模式,实行机械造纸,开始生产包装纸。新建企业主要有:新市丝厂、新市皮革厂、新市服装厂等。
根据相关史料统计,六十年代的新市工业居德清第一,在整个浙北地区也是名列前茅,新市重点企业的十六位企业职工人数、产值、税金及利润情况如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新市之所以能够走上工业强镇之路,这里是有历史原因的,从客观条件到政府主观设计,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促使了新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并以最快速度跨上了经济发展的飞跃骏马。
首先,是政府的计划安排符合实际,用最强有力的支持搭建新市工业化平台,给新市打造了工贸一体的古镇形象。五十年代,这里建起全县最大的客运码头,完善学校、医院、政府管理服务等居住环境,通过政府的工商业改造政策,造就了工业基础良好的工业化生产平台,按不同经济成份组建了数量较多的企业,增设了电力输送,组建了一支力量强健的物流装卸专业队伍。到六十年代初期,新市形成了浙北乡镇中罕见的工业化实力强镇。
其次是六十年代开始,新市形成了以沈新源先生为代表的新中国年轻一代的企业管理者。在新市,缘于传统工商业作坊较多,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与互助合作化道路,政府通过行业技术人员外地引进、文化及专业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渠道,逐步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代企业管理人才,这为新市六十年代走上工业化强镇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市的这一批优秀企业管理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新市酒厂沈新源先生。他是一位秉性高尚,功勋卓著的新市优秀企业家,在工人群众中留有非常好的口碑,称得上“古镇工业创业第一人”。1942年,沈新源厂长在这家酱园作坊开始当学徒,后来成为酿酒师傅,熟悉了酿酒的每一道传统工艺。1956年,酱园通过公私合营后,由上级选拔,他荣幸担任了这家企业的厂长。沈厂长工作务实热情,开拓进取、精心管理。首创技术革新与科技引进,在他的领导下,企业很快进行了机械化改造和生产条件的改善,这家酒厂的所有改造及提升项目都是在他的手上亲自完成,以积沙成塔的意志,硬是把一个作坊型的小酱园,建设成现代化生产的大企业。后来,这家企业的成为全县创税利最高、职工福利最好的一家优秀企业,它的年度税利收入曾经达到全县财政收入十分之一的佳绩辉煌。
再次,新市具备工业化生产的传统加工人力资源环境。数百年来,新市古镇逐步形成了加工生产传统产业,例如芯梗加工,是自明末清初以来,浙北地区民间资本主义萌芽的最典型案例。当年芯梗加工涉及新市周邻多个乡镇的家家户户,以数万计的家庭参与了这个产业链的生产加工。工业性加工给这个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家庭额外收入,并首先尝到工业加工收入给每一户农民家庭带来超越农业收入的甜头。所以,新市的工业化计划一实施,社会民众呼应热烈,参与人不召即来,而工业化加工的人力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条件需求,在新市,这项需求比起浙北其他乡镇,可谓是独一无二。
除外,新市的交通运输物流条件优于其他乡镇。新市位于江南运河中段,苕溪支流东段,河流密布,苕运交织,水面辽阔,大单运输方便,物流幅射极广,特别适合农产品的集散加工。对于大宗工业原料的采购运输也非常便利。
时间指针迅速向前转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迄今越过六十载春秋,对于这段历史怎能忘记,人们会以致敬之情铭记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