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学字】水 


【水,甲骨文写法】

看,象水不?会不会想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呢?水,象形。

《甲骨文字典》中说,中间的那一画象水流之形,旁边的点象水滴。水的本义是水流,引申为水的统称。在甲骨文中,“水”字用作偏旁时,会用一定程度的变形,但大体都很相似。

《说文》:

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甲骨文字典》指出,“中有微阳之气”的说法并非造字本意,是后世阴阳家所附会的。饶炯《部首订》解释篆文“水”字可参:“水篆,象众水并流,中象深处波涛平易、浑然流行之形。两旁象浅处波涛汹涌、时断时连之形,故中连旁断。今视川流,适如其象。”

《甲骨文字典》释义:

一、洪水也,或活用为动词,为发大水之意。

二、告水,疑为祈求消弭洪灾之祭。

三、今水、有水、商水、非水,疑皆为水名。

“水”是一个说文部首,在各文明中均提及大洪水。另外有的书上说,人、哺乳动物都是从海洋里进化出来的,盐的热辐射跟人体气的频率是接近的。如果我们看看和“水”相关的字,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例:①《英国所藏甲骨集》2593:“癸丑卜,贞:今岁亡(无)大水?”②《合集》33356:“壬子卜,亡(无)水。”③《书·舜典》:“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孔传:“治洪水有成功。”

《管子·水地》:“水者,万物之准也。”段注:“《释名》曰:’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地。’”《周礼·考工记·轮人》:“水之以(视)其平沈之均也。”水静则平,这让我们想到,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

段注:“火,外阳内阴。水,外阴内阳。中画象其阳,云’微阳’者,阳在内也,微犹隐也。水之文与卦略同。”多看这样的书,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智慧。 


【水,演变:【文耕说字】对上善若水的浅层理解

甲骨文、金文、小篆像水(河流)蜿蜒流动之形。到汉代,水流之曲笔逐渐向直笔过渡,像水滴的点画相连,终成“水”字。

《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小书学字】永  


【永,甲骨文】 

来看《甲骨文字典》,从彳从人,有时旁边会出现水点,表达人潜行水中的意思,是“泳”的原字。《六书故·地理》:“永,潜行水中谓之永。《诗》云:’汉之广矣,不可永思。’别作’泳’。”人在水中行,是否有深意呢?

《说文》:

永,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

《甲骨文字典》认为,长是借义,既然“永”用来表达这个意思,那就加水旁作“泳”来表达“永”的本义。段注:“引申之,凡长皆曰永。”

再看甲骨文,其中还有彳,象水流流出的支流,就如道路的分岔。后世为了与”。《说文》:“,水之衺流别也。从反永。”但是要注意,在甲骨文中正反颠倒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永”和“”初为一字。“永”字区别,就把“永”左右反过来,变为“

在《说文》中,“永”是一个说文部首。来看译文:

永,(水流)长。象水的直流和波纹的漫长。《诗经》说:“长江那么长啊。” 

【永,演变:永字八法的用意。甲骨文字典说字——永

“永”字的金文、小篆可以看出甲骨文字形。

《尚书·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

《尚书·毕命》:“资富能训,惟以永年。”孔传:“以富资而能训义,则惟可以长年命矣。”

《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尧典》:“日永星火。”

《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小书学字】原 


【原,文字演变】  

《说文》:

,水泉本也。从灥出厂下。原,篆文从泉。

水泉的本源。

段注:乃古文、籀文也。后人以厡(原)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别制源字为本厡(原)之厡(原),非成是久矣。 

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

徐灏《段注笺》:“源泉所出,往往数处合流,多者至百源,故从三泉。”

《左传·昭公九年》:“木水之有本原。”这个意义后作“源”。


【原,演变】

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例:他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情有可原。

平原的“原”是假借用法。《尔雅·释地》:“广平曰原。”《楚辞·九歌·国殇》:“平原忽兮路超远。”


【原,平原的原,石鼓文中的写法】

【小书学字】泉


【泉,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字典》中说,“泉”象泉水自穴罅中流出的形状,是《说文》篆文所本。细细观之,如此。(罅:xià,缝隙,如云罅、石罅)释义:水源。象形,泉是地下涌出的水。

《说文》:

泉,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

段注:“释水曰: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

“泉”是一个说文部首。


【泉,演变:源泉源流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水火既济。甲骨文台历说字——泉 

有的学者认为泉水是流通的,货币也是流通的,因此,古代把货币叫泉。《汉书·食货志下》:“私铸作泉布者,与妻子没入为官奴。”

《墨子·备穴》:“下地,得泉三尺而止。”

《周书·晋荡公护传》:“死若有知,冀奉见于泉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