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王俊生 通讯员 杨德坤/文图

近日,记者自舞钢市城区出发,沿新修的水袁线景观大道向西南逆袁门河而上,不过十余分钟车程,便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氏轧琴传承人郭九洲居住的杨庄乡袁门村。

见记者一行到来,年近七旬的郭九洲让座倒茶,旋即回到里屋倒腾好一阵子才拿出他的“珍宝”——一把仿制的轧琴。他撇弓搭琴,摆开阵势,浑厚深沉的琴音伴着婉转质朴的唱腔,娓娓道来、如泣如诉……

最早的拉弦乐器

轧琴,又名“亚琴”“滚琴”“轧筝”,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拉弦乐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听轧筝》中有记载:“满座无言听轧筝,秋山碧树一蝉清。只应曾送秦王女,写得云间鸾凤声。”传统的轧琴长60厘米、宽13.5厘米,面板、底板均用桐木制作。面板中间拱起,呈半弧形。底板平直,在中间部位开有圆孔。高粱秆涂抹松香制成的擦弓,能在共鸣箱的10根丝弦上拉出不同的音阶音调。

发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在浩瀚的历史云烟里几经浮沉,轧琴能够流传至今,实属罕见。20世纪50年代,郭氏轧琴被认定为“河南省仅存的一把古琴”;郭九洲的爷爷郭梅欣曾在1958年参加原许昌地区民间音乐调演,获得专家一致好评;1988年全国民族民间器乐普查中,郭氏轧琴被认定为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随后郭氏家庭乐坊参加20世纪80年代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得民间挖掘奖和优胜奖;2007年,该项目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郭氏轧琴的第七代传人,郭九洲自幼接受祖辈熏陶,自然地接过了传承延续传统技艺的重任,坚守着散落在村落民间的文化瑰宝。

据郭九洲介绍,其祖上郭世英(一代传人)从山西省洪洞县举家迁至舞钢市杨庄乡袁门村安居,因先人多为路歧人(即穿州过府浪迹江湖的艺人),便在村里办起了家庭乐坊。郭氏家庭乐坊明末清初时由8名家庭成员组成,在其演变过程中,最多时有20多人。

民国时期,郭九洲的爷爷郭梅欣曾到舞阳县城唱堂会,路遇国民党抓壮丁,被熟人认出并救了出来,“听爷爷讲,当时恩人搭救他的理由是’唱戏拉轧琴的,不是当兵的料’。后来,爷爷便经常带着乐坊的人负琴背鼓、流浪异乡,一来躲避抓壮丁,二来赚钱交苛捐杂税、补贴家用。”

郭九洲说,在缺吃少穿、食不果腹的年代,乐坊会在农闲时到豫东、豫南一带演出,“就是沿路卖艺乞讨,靠现编现挂的段子逗人开心,换些红薯干、窝窝头等食物,以此养活了家里的好几口人。”“破四旧”时,郭梅欣老人不忍辜负轧琴的“救命之恩”,冒着风险将轧琴藏于屋顶棚架上,并把戏书曲谱糨糊在土墙上,使其免受灭顶之灾。

古琴重放新光芒

忙碌的一天后,晚饭罢无事的村民常会聚拢到郭九洲家,老老小小三五成群,不时有人鼓动老郭“来上一段”,憨厚的他从不拒绝,咿咿呀呀清嗓拉唱,农家小院里顿时洋溢着融洽和谐的氛围。

乘着文化振兴的东风,郭氏轧琴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迎来了“高光时刻”。除了传统的《大开首》《高山流水》以及从祖辈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西游记》《白蛇传》《西厢记》《柳荫记》《韩湘子传》等100多首琴曲,郭九洲还结合实际勤恳创作,自编自演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同心协力奔小康》《赌博十大害》《十八大会议照征程》等,弘扬正能量、传播新风尚。

“唱词中分古子头、古子尾、诗篇、汉江、阴阳句、坡儿下、银扭丝儿等词牌,大调中夹杂着小调,有’大小一百三十调,三十六等不一方’之说……”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曲目,郭九洲张口就来,轧琴文化艺术在他的“手中”不断升华。

尤其近几年来,舞钢市文旅部门依托郭氏轧琴,先后建起轧琴传习所、轧琴传承基地,2004年政府拨出专项资金仿制了6把轧琴、购买15套演出服等,重新组建起袁门村古轧琴演奏乐坊,并制订相应的保护计划,各级媒体和文艺专家争相关注,古老的轧琴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催生文旅新业态

“我六七岁起就常在爷爷被窝里、怀抱中听曲学琴。”郭九洲耳濡目染,从爷爷那里得了轧琴艺术的真传,“很小的时候似乎就能理解爷爷对这门手艺的’情有独钟’。”在众多儿孙中,爷爷独宠于他,而郭九洲也继承了爷爷的乐理天赋,一些简单的曲目他听上两三遍就能记下来、唱出来,后来索性跟着爷爷专心学了起来。

如今,为更好地传承郭氏轧琴技艺,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郭九洲在袁门村常态化举办轧琴培训班,并编写《郭氏轧琴教程》供青少年学习。日常中,除了潜心研究编词谱曲外,他还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教授自己的儿子,每周时不时去村里的小学教课,讲授轧琴的历史传承和表演技巧。目前,以郭九洲的儿子郭文浩、徒弟吴优为代表的第八代传承人已经初露头角。

当前,在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火热浪潮中,杨庄乡及舞钢市文旅部门依托传统文化培育新业态,整合发展古轧琴传承和发展,对这一非遗项目加以“抢救性”传承和品质提升,实施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袁门村古轧琴文化展馆,并力争把袁门村变成乡村文化旅游的打卡胜地和目的地。

“说实话,前几年真担心轧琴要从我这里失传了,现在看来,前景还是很光明的。好不容易传下来的东西,咱咋说也不能砸到自己手里。今后,希望轧琴及演奏技艺能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真正成为一张文化名片。”郭九洲说。

(大象新闻平顶山中心新闻热线:0375-3880000  投稿邮箱:dfjbwjs@126.com )

大象编辑:徐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