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炉顶又称茶楼顶,现多称其为猫耳山。可惜,《百花山志》没有收录这座历史名山。还好,《房山地名志》以“猫耳山”一称记录了这座山。猫耳山:“为北京西部山区主要山峰之一,海拔1307米。位于房山区中部,南窖乡与周口店地区交界处,东南距房山区政府驻地约11公里。山势较陡,因顶部岩石凸起呈猫耳状,故名。山岭呈北东向延伸,西南与大洼尖相接,东北隔大石河与穀积山马鞍山等连为一线”。
猫耳山古称茶炉顶,传说金章宗在山顶饮茶与人对弈。猫耳山一称出现后,茶炉顶一称逐渐被人们淡忘。有些喜欢地方历史的人称其为茶楼顶,茶炉顶则被茶楼淹没。从上图可见顶峰呈三足而立,活脱脱一个民间土灶茶炉。称其为猫耳的人是隐去了三足中的一足,真正的断章取义。《房山地名志》没有介绍这座山的历史与传说,也没有谈到山上存在的古代摩崖造像和石刻。
由长沟峪经凌峰寺沿架设电线的山道上行,将至山顶,迎面便见到大青石上雕刻的摩崖造像。
有登临者见到造像头饰,说造像是一文一武。左侧的造像腿间竖一剑,可以认定为武将。但右侧的造像并非为文官,而是土地庙中的土地爷。
造像边有摩崖石刻文字,上刻“大明天啟元年造土地爷,四川僧本心,石匠李见”。李见的作品不仅在茶炉顶,北寨沟也有李见镌刻的作品。
从西顶走至东顶,可见一面红旗飘扬。旗帜边裸露的岩石上,有一尊容易错过的无头佛造像。
佛造像通高约一米左右,头部已失,从造型及雕刻手法可知为明代造像。
峰顶平台还见一石刻棋盘,这就是传说金章宗与人对弈的棋盘。我国围棋传为帝尧所作,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茶炉顶石刻围棋盘为十九道线,十九道线围棋始于两汉三国。十九道线棋盘至今仍在沿用,所以不能仅靠此棋盘确认为金代之物。
茶楼顶一称源于山下的凌峰寺,凌峰寺曾见一块石碑。碑文大致清晰,只是因碑面受损,不能通读全文了。好在《房山县志》古迹篇记有“金章宗歇凉台,旧志云城西(当云西北)二十里,茶楼顶上遗址犹存。刘琴齋景物略,久就荒芜,苔阶藓礎,横卧榛莽中,其址颇宏廠。按,灵峰寺在大房山阳,长沟峪之北,俗名上寺。其碑皆隶书,为金苏敬安撰。今撮其略曰:房山南下三里,泉石最幽奇处,旧有梵宫,肇自隋唐,光啟(唐僖宗年号)二年重建。辽中有章上人者,声闻朝省,奏请名额,取灵山鹫峰之义,敕赐今名,时重熙十五年也。后华严大师喆公,官赐紫袍,义旌妙行。至皇朝开奠,房山为陵寝,寺属治内。
待明昌改元,复建崇圣宫、白雲亭于峰顶。朝海玉山,桑亁在目。荘产别业,凡属四区。寺南之西,乃长沟峪与长庵水邻。东临鹿门峪,栗林园圃尚存。正南顾册里、实庄土之墟落。良乡县北乐里,下寺中庭,迩来华严法师信公能踵,师武以本寺,磴道西折。棧蹑飞梁,跻于万仞之上。立碑所难,加以涧谷幽暗,深不见底,古记以此沦没无存。今方伐石他山,再扬厥美于昭无上,讬静庵纪事者书石明昌五年重阳日。按明昌即章宗年号,想寺与台当同一地也。又日下旧闻考云:台圮,尚存四石柱”。
读过碑文,了解了县志所言,感觉顿悟。歇凉台、崇圣宫、灵峰寺,“寺与台当同一地也”。这是明确说明,歇凉台不在茶炉顶山顶,而与灵峰寺同在一处。
本人水平有限,不喜张扬,故谢绝转载转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