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路和香山路交汇处的孙中山故居,一直是一个想去而未去的地方。这次上海的行程十分短暂,看过了中山公园,剩下的时间不长不短有些尴尬,但最终还是决定到这里走一走。

上次来思南路是在秋季,金黄的法国梧桐营造出浓浓的秋色,初夏的思南路则少了一些意境。当那栋灰色的小洋楼出现在眼前时,心情还是会有些激动,淅淅沥沥的小雨则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气氛。

兴冲冲地来到院子里,拍下院中那座孙中山的雕塑,他正冒雨坐在藤椅上,显得悠然自得。让人意外的是,故居竟然还要收取门票,被我忽略的保安过来提醒,让我去门口买票,略微有些尴尬。

过了安检后先进入到展厅,是故居旁边的另一栋小楼。里面的展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介绍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历程,这段历史早就耳熟能详。另一部分则介绍孙中山和宋庆龄相携相伴的风雨路,在他们结为革命伴侣的十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这里。

看过展览,来到后面那栋二层小楼,红砖砌成,鹅卵石铺就的灰色墙身,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门前还有一片小草坪,是宋庆龄的最爱。这种西式小楼,在思南路一带十分常见,只是因为两位不平凡的人物曾在此生活,也让它变得不再平凡。

只可惜房间内不让拍照,竟已记不清里面的布局。还好外部是可以拍的,多少能保留一些影像,看着它们还能回忆起这次旅行的点滴。

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1918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从广东来到上海,加拿大华侨集资为他购置了这座住所,也让他们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生活。

宋庆龄是中山先生的“伴侣兼助手”,也是他“忠实的学生”和战友。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着力筹划北伐,宋庆龄陪伴他来往于上海和广州之间,在梧州、桂林、韶关等地往来奔波,襄助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二人撤离脱险回到上海,孙中山开始进行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溘然长逝,失去伴侣的宋庆龄悲痛欲绝,她料理完后事,回到上海的居所,并在此一直居住到1937年。

离开故居,沿复兴中路向东,去新天地坐地铁。之所以选择走这条路,是因为惦记着复兴公园门口那碗葱油面。幸运的是,那家春园老店还在,依然是顾客盈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