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县历史文化钩沉(历史文化及民间传说)
——丰县有两个斩蛇人(一)
⊙ 婆家那点事(一抹香/吉林)
⊙ 七十年代的岁月 · 母爱(李红艳/江苏)
⊙ 老场(刘尊善/江苏)
⊙ 酸甜苦辣话红薯(蔡敦杰/江苏)
图片来自摄影师王社义
丰县有两个斩蛇人(一)

作者简介:王志强,中国作协会员、徐州市作协理事、丰县作协名誉主席。已出版四部长篇小说《心中的太阳》《骚动的小城》《龙须菜》《老姑娘》其中《心中的太阳》再版。参与编写《丰县志》(1978–2005)《文艺花开亮凤城》《中国蝉文化》《丰县百年文艺》《凤城酒韵》等多部图书。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获得过省市县各级奖励。已完成重大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天师之祖张道陵》《丰生沛养汉刘邦》的创作,并改编网络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正在进行《布衣天子汉刘邦》的小说和影视剧创作。
婆家那点事
一抹香(吉林)
每次打开关于婆家的记忆,那张书桌上的一抹粉色郁金香总是最先映入眼帘。它静静地插在白色的花瓶里,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静好。书桌旁的书页轻轻翻动,偶尔飘来的茶香,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在这个小村庄里,婆家的故事如同那束郁金香,虽不张扬却自有它的韵味。
作者简介:一抹香,本名赵艳凝,吉林长春人。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飞龙湖文学社散文阁主编。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与纸刊。
七十年代的岁月 · 母爱
李红艳(江苏)
作者简介:李红艳,笔名鸿雁、清凉月、妙明,法律本科,政法机关人员。业余时间偶写诗文。曾发表于大学校刊。省市县文学刊物都有刊登作品。
老场
刘尊善(江苏)
我家现在住的地方,原本是队里以前的老场,自从分地之后,老场就失去了用途,索性就将老场一片片地分到个人手里,有直接用去种地的,也有整合一下盖了房屋的,我家就是那会儿在老场上盖了一个院儿,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老场,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里原本是十几亩的开阔地,还是老丁当队长的时候给的规划,前面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后面则仅靠着饲养室,我们嫌这个词儿文绉绉的,有点碍嘴,索性就直接叫它牛屋,这样更显得顺口些。
被用作老场的那块地,原本是种了大麦的,因为成熟得早,所以就早早地收割了,老丁命人查了趟儿,一家一家地分下去,把麦茬铲干净,以便好作麦场使唤,老百姓当然喜不自胜,因为要作烧火用,所以就各自扛了长铲来,一时间干得红红火火,转眼便收拾得干干净净。
老丁叫了许多人来,将这片地里的草儿拔净,再用锄头耪一遍。还有一些人从村子中间的水井里挑了水来,均匀地泼在地上,如此反复,大约半天的光景,算是将场地洇好。临下班的时候,大家围拢一起,七嘴八舌说着何时轧一下最好。年龄大点的则说,刚泼好的地较粘,容易沾到石磙上,还是等一等为好,大家也都赞同。老丁便说明天吧!明天早上轧,大家都早起一会儿,不要等地干透了,到时候场也轧不好。大家答应着,便各自收拾了自家的东西纷纷散去。
第二天一早,人们便早早地来到,老丁看着,开始分配一下。有几人用钉耙整地,将坑儿洼儿趟平,有人则去牛屋那边牵过两头牛来,各自为牛上了嚼子、笼嘴,又拿过梭头来套上,另一边连在石磙上。看那边地耧平之后,使唤牲口的人便“啪”地甩起长鞭,“驾,驾,驾,喔,喔,喔”几声高亢的吆喝指挥着牛儿向前走去,那石磙便也跟着发出“吱扭吱扭”的强音,慢吞吞地摇晃着前行。
两副牛拉石磙转着圈儿简单地将场地轧了一遍,随后又在石磙的后面绑了一大抱柳树枝儿,上面堆了些许稀泥,以便增加沉重度。当石磙再次轧过来之后,那场儿便有些模样了。轧几遍过后,遂将牛儿赶到场外休息。老丁则命人将掐过头的大麦杆儿均匀地铺在场地上,用石磙再轧一遍,这样不仅增加硬度,还可以添些光洁度,使场地不起土。本来使用轧过的麦穰最好,可是哪里还有啊!去年的麦穰,一些作为引火草烧了,一些则被当做饲料喂牛,还有一些则被用作屋顶翻新的撒草。
待大麦杆子被轧成了麦穰,便撤掉石磙,牛儿也送走了。一些人拿了杈子来,开始收拾麦场里的麦穰。挑起来叠加在一起,放在一个角落里,虽不是很多,但也堆积成了一个小垛。有人掂了扫帚来,将那些碎麦穰、麦糠一并扫在一起,用车子拉了,丢在了基肥坑里。待收拾干净,这场儿便算轧好了,不管是平整度,还是坚硬度,都是极好的,光洁的样子简直就像城里的柏油路。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是夕阳西下,满天红霞铺满了整个天空,西南风悄悄地刮过场边,掀着那些褶皱的衣角,任凭他们甩起来又放下去,很难趋于平静。更有少许光着的脊梁,晚霞中发着淡黑色的光,吸引着一些蚊虫嘤嘤飞过,馋得就想咬一口下去。满是老茧的大手总是那么不经意地挥舞几下,像是在驱赶,也或许像是感觉刺痒,或许挠上几下,感觉舒服许多。
轧完场的男人们相继坐在麦场中央,感受辛苦的同时,也想好好地放松一下。他们唠着磕儿,打着趣儿,有时还会把烟袋掏出来,满满地装一锅,深情地来上几口,那味道,全是满足。老丁却没有闲着,把草帽摘下来,一边拿手里摇晃着,一边和其他人计划着,等小麦收割了,拉来之后该怎么放。
场外的小麦熟了,摇头晃脑地给他们打着招呼,似乎在问,什么时间收割。他们心里自然知道,快了,快了,也许明天,后天,最迟大后天吧!
“麦子熟了,快来收割”,布谷鸟的叫声不停地响彻在那片夕阳下,或者是那些熟了的麦田里。小伙伴们放了学,争相涌到场间来,他们像飞翔的鸟儿,在这个广阔天地里翱翔着。一边疯着玩,一边猜测着布谷鸟的语言:“光光垛垛,你在哪河,我在王屯家后,麦子熟了,赶明儿收割。”老丁看着这些毛孩子,嘿嘿笑着:“你们还知道赶明儿收割。”
二蛋拿了拉子来,要在这里喝上一把,刚想划城儿,就被老丁喝住:“滚一边儿去,这刚轧得场,哪能这样毁坏。”二蛋吓得一个哆嗦,连忙丢了拉子,手捂着脸儿,哇地大哭起来。我们都是手足无措,只有那些大人们不但不来劝说,反而大笑着来凑热闹。
“不禁熊,二蛋不禁熊”。那笑声掺和到晚霞里,渗透到云间,慢慢地在麦场上化成风,一股一股地吹到麦田里去。
作者简介:刘尊善,农民,江苏丰县籍作家,丰县作家协会会员,佳作常见于各大报端。
酸甜苦辣话红薯
蔡敦杰(江苏)
作者简介:蔡敦杰,笔名杏坛闲人,1950年生,退休公务员。热爱文学,退休后曾到工地体验生活,有《打工琐忆》问世。常有小说、散文发表于各网络平台。
本期编委
收稿:知了
制作:阳光弯弯
飞龙湖文学社散文小说架构
社长:王兰芳
副社长:黄萍 李飞飞
总编:李以亮
主编:赵艳凝
美编:安秀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