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约 715 年~约 779 年),中国唐代诗人,字懿孙。关于他的籍贯存在争议,有襄州(今湖北襄阳)和南阳两种说法。天宝十二年(753 年),张继考中进士。他曾在军队中担任幕僚,后又担任过盐铁判官等职务。大历末年,他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仅一年多便病逝于任上。

张继现存诗作不多,《全唐诗》仅存一卷,可信者约 30 余首。其内容多以游览、酬赠为主,体裁多为五言、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他的诗歌风格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其中,最为著名的诗作是《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江边的景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境空灵深邃,情致深远,不仅成为了唐诗中的名篇,也让张继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学习。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诗的前两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描绘了一幅秋夜江边的静谧画面。月亮西沉,乌鸦啼叫,寒霜满天,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冷的氛围。江边的枫树和渔火相互映衬,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而诗人面对这样的景色,满怀愁绪,难以入眠,更加凸显了环境的孤寂和诗人内心的孤独。

后两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静谧的夜晚,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声音在夜空中回荡,给人一种空灵、悠远的感觉。这钟声不仅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也让诗人的心境更加复杂,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诗中选取了 “月”“乌”“霜”“江枫”“渔火”“寺”“钟” 等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秋夜的独特画卷。每个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如月亮的落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深沉,乌鸦的啼叫增添了凄凉之感,霜的寒冷则强化了环境的恶劣

诗中通过明暗、动静的对比衬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如 “江枫渔火” 是明亮的、动态的,与 “月落乌啼霜满天” 的黑暗、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的孤独。而夜半的钟声在寂静的夜晚响起,动静之间的反差,也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诗人在夜晚泊船于枫桥之下,远离家乡,孤独寂寞。诗中所描绘的秋夜景色和寒山寺的钟声,都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迷茫。这种羁旅之愁是古代文人在漂泊过程中常常感受到的,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其中的愁绪也蕴含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整首诗犹如一幅细腻的水墨画,将江南秋夜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可以通过诗句感受到月光的清冷、乌鸦的啼叫、枫叶的火红、渔火的闪烁以及钟声的悠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枫桥夜泊》以其独特的意境、精妙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