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被迫流亡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朱泚在占据长安后称帝,建国号“大秦”。
这是除“安史之乱”外,唐朝最接近灭亡的一次危机。奇怪的是,长期跟朝廷打得头破血流的河朔三镇并没有趁机对大唐下刀,而是选择了坐视朱泚被灭。
朱泚跟河朔三镇有仇吗?当然不是,其中幽州节度使朱滔还是朱泚的亲弟弟,已经被朱泚封为“皇太弟”。
事实上,朱滔已经联合回纥,发兵40万,号称要与朱泚会师于洛阳。岂料大军才走到卫州,却因为两个胡人导演的一场意外事件,朱滔被迫撤军了。
可以说,正是这两位胡人,保住了大唐生存的最后一丝生机。这两个胡人是谁?他们策划的意外事件又是什么?让我们从“四王两帝之乱”谈起。
?01四国相王,王武俊主导河北分裂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集中安排在河北诸州任节度使,导致幽州、成德和魏博割据,史称“河朔三镇”。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逝,其子李惟岳擅自继任节度使,并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发动叛乱。唐德宗忍无可忍,于是命令马燧等率军前去平叛。
李惟岳虽然当上了节度使,但成德军一群老将并不服他,于是李惟岳就大开杀戒,企图靠威慑力压住反对派。他这个愚蠢的举动,接连逼反了好几位将军,其中包括一个叫王武俊的兵马使。
王武俊出身于契丹怒皆部,是李宝臣的心腹,其子王士真还娶了李宝臣的女儿。但李惟岳却不信任王武俊,数次欲加害王武俊。
王武俊生性狡诈,又善于后发制人,他一边向李惟岳示弱,一边与王士真等人合谋,策反了李惟岳的近侍,抓捕并杀害了李惟岳。
李惟岳死后,唐德宗下旨将成德镇一分为三,其中王武俊被任命为恒州刺史、恒冀都团练观察使。
王武俊自认为功劳最大,满以为会被朝廷任命为成德节度使,却不料仅得了个恒州(成德镇一共七州),于是一怒之下,他联合幽州节度使朱滔一起反了。
朱滔为何要反叛呢?原本朱滔没有参与李惟岳、李纳和田悦的谋反,相反,他听从朝廷指令,参与了对李惟岳的进攻。
李惟岳被杀后,朱滔趁机想吞并深州,遭到了朝廷的拒绝。他又退而求其次,要求朝廷将成德七州的税赋赏给他做军饷。这种无理要求朝廷当然不能答应,朱滔见自己的目的没达成,于是恼羞成怒,反了。
朱滔和王武俊的反叛,让原本穷途末路的田悦、李纳咸鱼翻身,也让唐德宗的削藩计划输了个精光。
王武俊控制成德后,老谋深算的他向其它三镇提了个方案:咱学习战国连衡之术,来个四国相王,从此四位一体,形成一个互助联盟,气死天子。
自从河朔割据以来,几大藩镇一直不和,朝廷利用这个机会数次发动削藩,虽然都失败了,但藩镇们受到的打击也很沉重。王武俊的“四国相王”,等于从根本利益上将四镇捆绑在了一起,从此朝廷很难做到分而治之。
王武俊的方案得到了一致赞同,于是四镇节度使在魏州会盟,王武俊自立为赵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将藩镇割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02李希烈称帝,间接引爆泾原兵变
建中三年(782年),四国联盟又添新成员,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加入其中,史称“五贼”。
李希烈的反叛简直让人无语,他原本是唐德宗的亲信,并在征讨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叛乱中立下大功。
岂料,这个李希烈也是个野心家,打败梁崇义后,他居然企图将山南东道据为己有。好在朝廷早有警觉,李希烈的图谋落空了,于是这家伙一怒之下便与四镇联合,反了。
我觉得应该加一个歇后语:唐德宗平叛——越平越乱。呵呵,别急,更乱的还在后面呢。
李希烈反叛之后,在朱滔的推波助澜下,干脆在汴州称帝,建立了所谓的“楚”政权,还杀害了前来劝慰的颜真卿。
此时朝廷的主力都在河北,对付李希烈的兵力有点吃紧。于是唐德宗放了个“大招”,征调大唐“第一游击部队”泾原军上阵。
泾原军原属于北庭、安西都护府的边军,安史之乱后由大唐第一猛将李嗣业率领入关作战。这支队伍长期没有治所,脚步踏遍整个大唐北部战场,像一只游击队,战斗力很猛。
但泾原军也因为没有生存的根,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常常爆发兵变,跟火药桶似的。
当泾原军奉命来到长安后,由于京兆尹劳军不当,没有给赏赐,连出征前的最后一顿饭也是粗粝不堪,引发了士兵的哗变。
愤怒的士兵们居然攻入长安,占领了皇宫,唐德宗仓惶出逃到奉天避难,史称“泾原兵变”。
这个唐德宗够悲催的,喝凉水都塞牙,亲信成了叛将,救兵成了乱兵。
?03朱泚称帝,大唐帝国命悬一线
更糟糕的事又来了,没来得及逃跑的前幽州节度使朱泚,被泾原军推举出来“主持大局”。
早先朱泚的名誉好到爆棚,当年他接任幽州节度使后,宣布接受朝廷领导,主动承担防秋等任务,并且率先入朝拜谒皇帝。
您可能觉得很奇怪,大臣拜谒皇帝不是很正常?有什么大惊小怪?那是听话的臣子,割据藩镇的节度使是不会入朝的,担心被扣留。
朱泚的举动等于变相放弃了幽州割据,因此他被世人当作“忠义的代表”。
岂料,朱泚刚刚入朝,他的弟弟朱滔就在幽州使坏,夺了兵权,朱泚再也回不去了。
唐德宗为了安抚朱泚,先后任命他为泾原、凤翔等诸镇节度使,又是加官又是进爵,书写了一段“君臣佳话”。
然而,朱滔的反叛让朱泚骑虎难下。原来,朱滔曾经给朱泚写了一封信,被马燧截获了,这事让朱泚有口难辩。
唐德宗安慰朱泚:此事与你无关。但为防万一,他还是将朱泚明升暗降挂了起来。
为这件事,朱泚觉得自己的忠诚被玷污了,很不开心。因此当泾原军将他推出来时,他丝毫没有退让,甚至又向前迈了一步。
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在长安僭越称帝,建立了所谓的“大秦”。
唐德宗的削藩大业就像一部滑稽剧,原本是三镇之乱,后来成了“四国联盟”,又发展为“五贼”,再引发“泾原兵变”,最后连长安都丢了。
天下“四王二帝”与流亡在奉天的唐德宗分庭抗礼,这个局面很刺激,估计连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地下都要忍不住点赞。
事实上,还有更刺激的我没说,后来负责平叛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又反了,把唐德宗吓得又逃亡梁州。
皇帝被围困在小小的奉天城,如果不及时救援,皇帝被俘,大唐帝国就完啦!可问题是,当时唐军的主力马燧、李怀光、李抱真、李晟、浑瑊等人都被困在河北,怎么办?
?04反间计破连横,李抱真策反王武俊
形势很清晰,必须要撤军回援奉天,但前提是要牵制住四镇,否则援军到不了奉天就被人包饺子了。
容不得细细商议,马燧、李怀光、李晟、浑瑊等人就先后撤回关中,牵制四镇的任务落在了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一个人的肩上。
李抱真也不是汉人,他本姓安,粟特人,是唐朝开国功臣安兴贵的后人。由于跟安禄山同种同姓,李抱真坚决要求改姓,与其兄李抱玉一起被唐德宗赐姓李。
李抱真所在的昭义镇包括洺州、磁州、邢州、泽州、潞州,横跨河北、山西,是阻挡叛军进入关中的第一道防线。
不过,以昭义镇的兵力,想挡住四镇兵马纯属异想天开。李抱真承担的就是这样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深知,如果不能拖住叛军,大唐就完了!
李抱真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策反王武俊,破坏四国连衡,让王武俊当自己的帮手。
四镇中,田悦、李纳、朱滔都是“镇二代”,小字辈,唯独王武俊是父辈,影响力最大。王武俊这个人相对理性,又不缺胡人的率真,比其他三位更期望得到朝廷的承认,只要操作得当,存在争取的可能性。
于是谋士贾林奉李抱真之命,诈降进入了王武俊的大营。他见到王武俊就开门见山:“我是奉诏前来规劝的,不是投降。”
王武俊吃了一惊,脸色都变了。
贾林赶紧又说:“当初你在会盟时曾经说,’我老王向来忠义,只是天子不察’,后经大臣们验证,你所说不虚,我来之前,天子表示,他为此悔恨不已。朋友相交有错尚可以原谅,天子贵有四海,怎么能耿耿于怀呢?”
皇帝什么时候这么低姿态?王武俊既惊又喜,心里暖洋洋的:“我也很想归顺朝廷,只是我们已经结盟。我是胡人,性子直,从来不做理亏的事,希望陛下赦免我们的罪,这样我就有理由带头奉诏了,谁要是不服,我就讨伐他。如此一来,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朋友,我保证五十天之内平定河朔。”
开门红!从此李抱真就与王武俊一直保持私下联络。
不久,唐德宗的大赦令果然下达了,还真管用,魏博节度使田悦第一个就耍起了心眼:在长安称帝的又不是我哥哥,凭什么让我参与?皇帝都赦免我了,爷不干了。
于是田悦戏耍了朱滔,要么脚疼,要么遇上不方便的日子,反正就不出兵,气得朱滔一怒之下包围了贝州、魏州。
于是贾林再次奉命去见王武俊:“希望咱们合兵救援魏博,否则朱滔一旦攻陷魏州和贝州,李抱真将被迫撤出河北,到时候朱滔一家独大,您能保全得了吗?相反,咱们联合,打败朱滔易如反掌,如此一来关中震动,天子重返京师,您就是首功之臣。”
王武俊嘴上虽然答应了,但很勉强。这家伙本性狡猾,大话虽然说了,但让他跟朱滔撕破脸,他也不敢,万一李抱真耍诈,让他跟朱滔单挑怎么办?
李抱真是聪明人,到了裉节儿,该动真格的了。他叫来司马卢玄卿:“我要亲自去见王武俊,我的举动事关国家安危,如果我回不来,昭义的兵马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替我洗刷耻辱。”
众人纷纷阻拦:太危险了,您不能亲自去。
李抱真不顾反对,毅然潜入王武俊的大营:“朱泚、李希烈僭越称帝,朱滔围攻贝州,这是骑在咱俩头上拉屎啊,你真要背叛圣明天子去投靠贼子吗?可怜我那跟夏禹、商汤一样圣明的皇帝啊……”
说罢,他抱住王武俊大哭不止,那悲恸的声音搞得王武俊也涕泪横流,止都止不住,连周围的人全都跟着抹眼泪。
眼泪就是沟通心灵的电波,王武俊当即表示要与李抱真结为兄弟,并效忠朝廷:“十兄(李抱真在家里行十),感谢你让我弃恶扬善,你没有因为我是胡人而羞耻,我无以为报,十兄请放心,朱滔仰仗的不过是回纥骑兵,接下来您只需要坐在马上看,剩下的事交给我了。”
当天散宴,李抱真夜宿于王武俊的大营,睡得鼾声四起,没有任何防备。王武俊指着胸口发誓:“我这条命就交给十兄了。”
老王一旦认真起来很可怕,他一战就干掉幽州和回纥联军三万人,吓得朱滔烧了军粮,在烟雾中仓惶逃回幽州,再也不想当“皇太弟”的事了。
这段隐藏在主战场以外的“谍战戏”直接扭转了关中战局,假如不是李抱真策反王武俊、拆散四镇连衡,唐德宗大概率守不住奉天。
要是唐德宗落入朱泚的手中,您觉得大唐还有后来的故事吗?或许有,不过那可能就是“南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