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再滔滔不绝地讲,他烦恼地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的具体表现。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就像以前火遍全国的脑白金广告,每次打开电视就能听到:“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频繁地向消费者推送同一广告内容,让人感到非常厌烦,进而对产品产生反感。

这就提醒人们在沟通、宣传等场景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刺激。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会犯牧师的这种错误,妈妈反复唠叨同一件事,孩子一开始可能会听,但唠叨次数太多,孩子就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故意和妈妈对着干。

父母说一遍孩子就明白了,如果孩子不听,不是他不懂道理,而是他不想做,你说得越多他就越跟着你对着干!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超限效应”和大脑的工作有关,当父母唠叨、提醒、批评、指责时,孩子的本能脑处于兴奋状态,进入警备状态,他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对抗父母的批评上。

理智脑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学习力都处于抑制状态,就像电脑的死机一样,没有任何效率可言。

大脑的结构非常复杂,为了简化和说明问题,我就把它分成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本能脑:是大脑最原始的部分,也叫爬行脑。

它主要负责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功能,像呼吸、心跳等生理机能,还掌控着人的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逃跑或者战斗。

从进化角度看,本能脑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这让人类能够对环境快速做出反应,保证生存。

情绪脑:主要负责产生情绪和情感,像开心、难过、愤怒这些情绪都是由它来调节的。

情绪脑还和记忆有关,尤其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记忆,能够让人根据过往的情绪经验来做出决策。

比如曾经在某个地方有不好的回忆,之后就会尽量避开这个地方。

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都是受到本能脑和情绪脑的驱动,根本就没用到理智脑,它俩的能量太强大了。

理智脑:主要是指大脑的新皮层部分,是人类独有的,也是发育得最晚的,力量最薄弱。

它负责理性思考、逻辑分析、自我控制等复杂的认知功能。

例如在做数学题、规划未来等需要思考和规划的时候,理智脑就发挥作用了。

每天被妈妈骂的孩子,会变得恐惧不安,对别人充满了敌意,孩子如果一天到晚不安、易怒、不信任别人、有警戒心,那么原始脑和情绪脑就会过分活跃,以致阻碍了理智脑的发展。

一旦我们紧张害怕的时候,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好,大脑缺氧,血液首先供应原始脑和情绪脑,而处于最边缘的理智脑就处于缺氧状态,从而你会感觉脑子里一片空白,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便会减缓,同时,也因而丧失了创造力和干劲。

而那些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对人产生戒心,理智脑(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各方面的活动都能产生很强的功能,做事也热情有劲,因为他不紧张,血液循环顺畅。

父母一定要懂心理学知识:为什么你说了那么多,孩子就是听不进?

他有自主的能力,凡事不需要听从别人的安排,信心满满,做任何事情都能够集中精神,因而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呢?

1.注意批评的频率

不要对孩子的同一种错误反复唠叨,一次把问题说清楚,就事论事,不扩散,不联想。

比如孩子打碎了花瓶,和孩子沟通一次打碎东西要小心的道理就行,不要在之后的几天里,每次看到孩子就说起这件事。

也不要说孩子为什么总是不小心,以前打碎了杯子,还不长记性—–

否则孩子会感到烦躁,不愿听家长的话。

2. 注意批评的强度

用温和而严肃的语气,避免大声吼叫或者用很严厉、挖苦的语气。

比如“你怎么又笨手笨脚的”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言语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可以说“这次不小心犯错了,以后要注意哦”。

比如避免使用“你总是”“你从来都”这样以偏概全的表达,防止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批评要适可而止

批评孩子时要简短有力地指出错误。

如果批评过于冗长,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例如孩子没完成作业就去玩,你可以说“你没完成作业就去玩是不对的,现在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用长篇大论地说教。

4.沟通要注意时长

当和孩子交流重要的事情,比如谈学习的重要性时,看到孩子已经心不在焉或者开始抵触,就暂停交流。

可以等孩子情绪好些或者合适的时机再继续。

给孩子提建议也要适量。

例如孩子在画画,不要一次性给一大堆意见,挑一两个重点说,像“颜色搭配可以更协调些”就足够了。

5.关注孩子情绪

观察孩子的反应,一旦孩子出现抵触情绪,如低头不语、满脸不耐烦,就停止批评,换个时间再沟通。

6.指令清晰明确

家长要求孩子做事情要给出清晰明确的指令,不要含糊。

比如,现在把桌面上的所有物品清理干净,然后拿出语文书,开始背诵课文第5课。

家长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一定要避免反复唠叨,沟通前 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积极倾听,专注于孩子说话,用眼神交流,停下手中的其他事情,让孩子知道你在认真听。

不要急于评价或打断。孩子在讲自己的想法或者经历时,即使你不认同,也先听完,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沟通,避免命令式口吻。不要总是说“你应该”“你必须”,可以换成“我们来商量一下”这种更平等的表达。

孩子不听话,那是你的沟通方式不对。沟通的方式正确了,孩子才会更好地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