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总理的46周年忌日。众所周知,周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的近体诗也写得很好,只不过被现当代诗词大家毛主席、朱老总以及陈毅所掩盖罢了。
周恩来出生于文脉兴盛的江南,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是周恩来的先祖(据《周恩来家世》)。周恩来家学渊源,很小就立下宏图大志,13岁的时候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震惊四座。
1917年6月,19岁的周恩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之后,于当年9月登上东渡日本求学的轮船,准备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世界一流学府筑波大学的前身)。临别的时候,周恩来给同学的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种家国情怀,与后来那些“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撑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自不可同日而语。
离开祖国的当晚,周恩来写下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
我们先来解析一下这一首诗。首句“大江歌罢掉头东”,在大江口高歌一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我就要毫不犹豫掉头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意思是“只有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第一句写实,但实中有虚,气势磅礴。第二句表达志向,要学习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知识,来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
第三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面壁”是佛教用语,意为“面对墙壁默望静修”,表示要刻苦努力、心无旁骛地学习,目的是要回国之后干一番事业,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
最后一句“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蹈海”指的是清末革命烈士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投海殉国,时年31岁。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颇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决绝。
清末烈士陈天华
这首诗深刻表现了周恩来力图破壁而为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而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也正是周恩来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日本求学的周恩来在十月革命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列宁的社会主义学说,信仰发生重要转折,“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周恩来日记》)。
二战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总理悔罪
可惜,那个时候的日本,觊觎中华大地已久,为中国留学生处处设限(与今天的欧美限制中国留学生,是否如出一辙?),周恩来虽才华横溢,终究还是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于是,两年之后,周恩来返回祖国,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并成为天津的学界领袖,组织天津学子参加五四运动,还与邓懿超等一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悟社,出版刊物,组织讨论,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之后,1920年,周恩来赴欧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创建人之一,后来还组织了中共旅欧支部。1924年,周恩来回国之后,主持广东省委工作,并成为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时年26岁!
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
大浪淘沙,年轻的周恩来虽然没有在日本找到“破壁”的良策,却经过20多年的革命洗礼,成为党和国家、军队的主要创建者,建国之后成为首任国务院总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耗尽心血,是万民拥戴的“人民的好总理”!
周总理一生忙于国事,写诗填词不多。下面罗列几首,读者不妨读一读,感受人民的好总理的济世情怀: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