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uQHEWcmOtGePbRamvV904Q

(此几段为论文可略过)前文关于《老子》“德”字英译为“virtue”的反对意见未详引,此处直接引用章媛的论文(《老子》之“德”英译得失考——章媛,合肥师范学院,《学术界》月刊2012.06):

老子之“德”,得之于“道”,把化育万物、内涵德厚 、德常、德广等丰富的德之
性仅理解与 virtue等同,这无疑把老子之“德”简单化 、宗教化和伦理化 了。选用
“ virtue”译“德”,无论是用它所含的“美德”、“道德”之类 的伦理概念 ,还是突出
它所含的“魔力”、“神力”之类 的宗教 意蕴 ,都 只是对老子之 “德 ”的一种 比附 ,
其失误也就不言而喻。所以即使西方译者也对此表示质疑 ,譬如罗伯特 ·威 尔
金森(RobertWilkinson,东方学家 ,曾翻译过《孙子兵法》)在为韦利 (ArthurWaley,英国汉学家 、翻译家 、东方学家 ,1889—1966)的译本写的序言 中说 :“在现代英语中没有任何一个单个的词语能够表达 ‘德字涵义 ,virtue所包 含的’美德 ’不
是 ‘德 ’所表达 的内容”。[23]这 正如 前文所述 ,老子 之“德 ”与“道”都是形而上
的,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和谐性 、包容性 、完整性和超越性 。对这样一个 “德”,如
果把它具体化地翻译解读为某一个具有后天的、社会的或宗教要求 的“德”,就
不但使之形而下了,而且割裂了老子之“德”与“道”的那种和谐统一 、完整超越和相互包容的关系。故 而纽约圣约翰大学哲学教授 陈 张婉辛 (EllenMarie
Chen,1933一 )认为 :virtue是指后天经过培养和教化 而具有 的的美德 ,然而在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和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比于赤
子”中的比附“婴儿 ”,显然没有任何这种后天“德 ”的培养 。所 以 ,这里的“德”
丝毫没有 virtue所含 的“道德”或“美德”的意思。[24]

当很多的译者发现传统的译本选用 virtue译 “德 ”不恰当时,就采用“virtue”
引申义 中“效果”、“效力”等 内涵 ,直接将其翻译为“power(力量 )”、“energy(能
力)”或“efficacy(效力 )”。选择这类词的主要译者有勒奎恩 、罗林文、韦利 、安乐哲和郝大维 、巴尔福等人。……

[23]ArthurWaley:rIIeWayandIt’sPower:A studyoftheTaoTeChingandItsplaceinChinese
Thought,GeorgeAllen& UnwinLtd.,London.1934,1997年版 P.xi,xii

[24]EllenMarieChen:TheMeaningofDeintheTaoreChing:AnExaminationoftheConceptofNatureinChineseTaoismIn“PhilosophyEastandwest”,Vo1.23,No.4(Oct.,1973),PP.457—470,Published
by:UniversityofHawaiiPress.原文名为:TheMeaningofGeintheTaoTeChing,笔者认 为有误 ,故改“Ge”
为“De”.

以下进入正题。如图所示,在导图中,已将所有的关键“章”用数字表示出来,其章节主要讨论的内容,各用2个字概括。

这些数字代表的所在“章”,是属于“经解”体裁的“经”部。(实际上,手头有《老子甲本拾字补全》对照纸的很容易就能找到这些“经”部,因为我全都“提”在页面最上方;没有这个纸的也可以在网盘中找到电子版,打印需8K或A3纸;也可直接购买实体版)

如前文所述,这是一个宏大的结构。这一幅思维导图图片,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全部5483字的所有主题。

所以,想要读懂《老子》这部书,必须先弄清楚整部书的结构(且并非81章),否则只是“见树不见林”与“断章取义”而已。

比如,最左边“德”展开的“39.一致”,和右边“道”展开的“2.二分”,具备着一种对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负阴抱阳”——这个词语也许不太对味,只是为了表达这种对应的、孪生的结构勉强用之。

这当中是什么意思呢?即左半部与右半部的相同位置,其实都是从“主观”(德)和“客观”(道)的角度,在描述同一件事情

就是说,类似第38章与第1章的“孪生”结构一样,以此两章展开的下属内容,分别有4部8个主题,而这8个主题与另外一半的篇章遥相呼应,也一样是“孪生”结构。

如“39.一致”(昔之得一者)和“2.二分”(天下皆知美),是对应的关系;

第“50.生死”(出生入死)和“11.有无”(卅楅同一毂),是对应的关系;

第“62.道德”(道者万物之注)和“21.德道”(孔德之容),是对应的关系,这两个章节也是篇章之转折点,在“德篇”讲“道”,在“道篇”讲“德”。

第“70.知行”(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和“29.为执”(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是对应的关系。

同理,下方所延伸出的章节也是一一对应的。

这种对应,我将两边叠在一块,就更容易看清楚:

如图,图中偏上的一行是“德篇”内容,偏下的一行是“道篇”内容。

从图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这种对应。章节顺序是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

比如说,上半部有“39.一致”,那么往下看就是到“43.无为”。

请问:40、41、42哪里去了?

答:第39章是“经”部,而40、41、42章是“解”部,是在“解释”第39章的,因此此处暂不予显示。

以此类推,此图中所显示的“章”号对应的内容,都是《老子》“经解”体裁的“经”部,剩下的章节,都是附属在对应章节后的“解”部。

目前,能够支持这种“经解”理论的论文文章若沧海一粟。如曹峰《老子第39章新研》(见论文或《<老子>永远不老》一书),这篇文章已经意识到第39章和后面的这几章,应是一个整体。


不论如何,在这幅思维导图的章节对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对同一个主题的“主观”、“客观”描述。

如最简单的第39章与第2章:

第39章,是从“主观”的角度在说“一致”,说“毋已A,将恐B”,即AB本来是两个面,所以“主观”上,不要掉向任何一面,要“得一”(以主入世);

第2章,是从“客观”的角度在说“二分”,说“有A就有B”,所以“客观”上也不要掉向任何一面,要“弗居”(以客出世)。

实际上,这当中分别在“主观”和“客观”上,是同一件事,或说“同一个主题”。

同理,第50章的“出生入死”与第11章的“卅楅同一毂,当其无有”,也是在讲同一个主题:在主观上——万物由德而生——所以有“生死”,在客观上,是存在与不存在——无和有的用途相生。

至此,所列举的例子已经足够,而剩下的对应关系,是非常简单就能看出来的,毕竟我也将主题关键词给出,只要“按图索骥”即可以明白其中的关键。若有机会,将续文补充说明。

至于为什么恰恰是这些章数?以及这些章节后续的“解说”如何与“经”部联系起来?此非一篇文章可说尽。

读者只需拿着这幅图,照着所给出的章节和提词,便可意识到《老子》全书的结构,以及这本书在一步一步地剖析、指向某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