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多神山,但唯有冈仁波齐,是一座跨文化、跨种族、跨宗教、跨国界的神山

山不在高,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但无论西藏人、蒙古人、印度人、尼泊尔人,还是本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耆那教徒,都认定冈仁波齐为世界的中心,祭祀崇拜。口碑超越世界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唯我独尊。

冈仁波齐,到底是谁的神山?

在本教经典中,记载着冈仁波齐最初的传说:在神山上,居住着360位神灵。他们掌管着天上地下、世间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所有生灵都在他们的关照下,有序运转,繁衍生息。处于蒙昧的人们,常常出于无知而触怒神灵。于是,一场场灾难,便频繁降临。惊恐无助的人们,只得焚烧松柏枝,让青烟直达九霄(藏地称之“煨桑”);不仅如此,他们还贡献出自己赖以生存的牛羊,呼喊着神灵的尊号,以求得宽恕和帮助。对于自己的无知,他们痛心疾首,希望神灵能够赐给人间一位“智者”,教化民众,传达神的旨意。于是,本教祖师敦巴辛饶,应运而生。他从天而降,在冈仁波齐山上的洞窟中苦修,获得了无边法力,并获得了沟通“神人”两界的能力。从此,冈仁波齐就成为了本教的神山。

传说公元10世纪时,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和本教大法师那若本琼,都要在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修行。两派各不相让啊,得有个说法。要不,就比试比试?胜利者可占有神山和圣湖。

先在圣湖比试,那若本琼一步就跨过了圣湖,米拉日巴则用身体盖住了整个湖面。又比试转山,两人从相反的方向开始,结果在卓玛拉山口相遇。接下来的魔法比试仍然不分高下,那若本琼提议在十五月圆那天首先到达冈仁波齐峰顶者为优胜。太阳升起以前,那若本琼站在一面鼓上飞向顶峰,他四下张望看不到米拉日巴,心存狐疑,没有全力前行,而是到处寻找米拉日巴的踪迹。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冈仁波齐峰上时,米拉日巴乘着光线一下子到达峰顶,那若本琼惊得从鼓上摔了下来,留下山上那道深深的沟壑,至今可见。

米拉日巴心生慈悲说道:比武斗法不见输赢,你提出的条件对我有利,可见你宽厚仁义。只因我舍不得此山,只好如此无礼了。附近有一座小山气势非凡,作为你的修行之所,不知意下如何?厚道的那若本琼说:大师说的正合我意。冈仁波齐东边有一座黑色的小山,传说,那就是米拉日巴从别处移来给那若本琼修行的地方——本日山。

冈仁波齐流传的这个著名的“斗法”故事暗示了这样一个现实:佛教与本教,曾有过漫长激烈的斗争,最后,以本教落败告终。

其实,冈仁波齐足够大,能够容得下佛教和本教,以及更多的教派

冈仁波齐转山路上的神迹和传说

冈仁波齐转山路上有种种神迹,以及各种版本的传说,更增添了神山的神秘。西藏的朝圣者们每到一处都要进行磕头、供献等仪式,以此来消解犯的罪孽,求得灵魂的解脱。而非西藏的转山者可以在寻找这些神迹的时候,在对远古的想象中,让疲惫的身体暂时放缓。

在冈仁波齐50多公里的转山道沿途,殊胜圣迹难以计数。这些圣迹大多都与开辟转山路的嘎举派高僧郭仓巴的经历有关,以及当年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巴和本教大师那若本琼斗法而留下的痕迹。不过要是没有向导指出来,你不太可能全都找到。我也是在转山疲惫间歇,记录下了其中的几个神迹,分享给大家。

马头明王雕像

第二朝拜点(N31°04.430′,E081°16.942′)能清楚地看到冈仁波齐的西壁,这附近有佛脚印,还有马头明王的雕像(N31°05.126′,E081°17.264′),一个呈现忿怒相的马头神祗,立在一块不知被酥油涂抹了多少个世纪的黑色石头上。

米拉日巴脚印

冈仁波齐天葬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葬台。走到天葬台尽头,小道右侧有米拉日巴的脚印。

磐石

从天葬台去往垭口途中,有三块叠垒的巨石,据说是米拉日巴和那如本穷斗法而留下的圣迹。

罪恶检验石

磐石再往前的乱石路旁,有几块巨石叠垒,石间有曲折的缝隙小洞,被称为是罪恶检验石。

据说德行有亏的人是无法顺利钻过去的,如果能钻过去就是好人。身材健硕的人士要慎试,不然后果会让你说不清。

孝敬父母检验石

孝敬父母检验石在翻越垭口前的乱石路上,上面有一个凹槽,据说可用以检验转山者是否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如果闭上眼睛盲摸,能把手指插到凹槽里,方为孝顺。

“业之马”石

在即将抵达卓玛拉山口的路边有一块巨石,表面用酥油贴了很多个人照片,而岩石底部则放了不少证件、饰物之类的个人物品,这块巨石即“业之马”石。

有说法称转山者贴相片在此,是为生者祈福,希望日后路途中若遇到麻烦能转危为安、顺顺利利;而将逝者相片贴在这,是愿这匹“马”背着逝者,将其带去更好的来生。

卓玛石

卓玛拉山口经幡猎猎,这里是转山路上的最高点。一块刻着度母像的大石头,就是卓玛石。

传说郭仓巴开辟了转山路线,在狮面女神山谷中迷路,随后被21只狼引回到正确路线上,这21只狼都是度母的化身,度母是这座山口救苦救难的保护神。到达山口后,21只狼合为一只,然后变成了卓玛石。

托吉措

卓玛拉垭口下的托吉措,如一块躺在山间的翡翠,又名“慈悲湖”,传说是空行母的浴池。

根敦拉曲

距尊珠寺不远处,这条发源于冈仁波齐东南侧冰川的河流名为“根敦拉曲”,相传下河洗脚可免除转山之后的肌肉酸痛。

空行母舞场

相传众空行母曾在这个地方跳舞。在玛尼石堆后面,那块露出地面的石头上的印记,据说是她们留下的“五部空行母脚印”的其中一部分。

五部空行母是指“佛陀空行母”、“金刚空行母”、“珍宝空行母”、“莲花空行母”及“羯磨空行母(业空行母)”。空行母舞场这块大草坪也是转山途中坐下来休息的好地方。

猎人贡布多吉和猎狗脚印

猎人贡布多吉和猎狗脚印来源于一个传说。某天,猎人贡布多吉去打猎,他的猎狗发现一头鹿之后就穷追不舍。鹿一路拼命逃跑,刚好遇到闭关修行的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就对鹿吟唱道歌,帮它脱离恐惧之苦。这时猎狗也追到了,对着鹿狂吠不止,做出要撕咬的姿势。米拉日巴又向猎狗唱起道歌,让它脱离嗔怒之苦。

当猎人贡布多吉气喘吁吁赶到时,看见平日凶猛的猎狗竟与鹿一起安详地坐在一位瑜伽士两旁,整个人都惊呆了,心想这家伙肯定对它们下了什么魔咒,就气汹汹拉起弓箭向米拉日巴射去。见鬼了!本来是神箭手的他这次竟然没射中,立马又抽出一根箭。这时米拉日巴也向猎人唱起了道歌。猎人听完顿时醒悟,非常懊悔之前的罪孽,立誓不再杀生,拜米拉日巴为师潜心修习佛法,而鹿与猎狗也得以永离恶道之苦。

东南朝拜处

“第四朝拜处”是转山路上最后、也是唯一看不到冈仁波齐的朝拜处。

前面坡顶地上有很多小玛尼堆,向前(南)看是巴嘎平原,以及远处的纳木那尼峰、拉昂错。

转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所有来到这个高海拔苦寒之地的每一个人来说,转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座冈仁波齐

转冈仁波齐,首先是体验一场高原的苦旅,然后,享受“越过山丘”的欢喜。但毫无疑问的是,转冈仁波齐是艰辛的,翻越垭口时是几乎让人崩溃的高海拔套娃式的上坡,总以为下一个制高点就是最高的山口。而翻过垭口后,是陡峭的下坡,和怎么走也走不完的石头路。不过,无论在哪个地方停顿下来,回头看一看走过的不堪回首的路,我们都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喜悦。经过这段极限徒步的转山,每个人也都会翻过自己心中的那座山。 

第二,转山是在一个容易放空的地方和自己独处。转冈仁波齐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可能绝大多数时间会是自己一个人走,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听听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心跳。或者停下来休息,关照一下自己,悦纳当下的自己。也可能有那么一会儿,我们能体会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心里所有的杂念都消失了。还可能,心里会突然想起很多事情,泛起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而冈仁波齐就在身边,像一位值得信赖的智者,心里话都可以跟他说说。

总之,转冈仁波齐不是体力上的消耗,而是精神上的积蓄

放空、开悟

转山路上就那么几个补给点,里面只有奶茶、泡面等简单的补给,而转山者为轻松前行,多是轻装上阵,背负的行囊都非重装。就生存而言,物质欲望的满足,其实,原本就可以这样“简单”!

反观世间人,老是觉得“心累”。索性简单起来,把“心格式化”!所谓将心“格式化”,实际就是不断做“减法”,减、减、减,目的就是一个字——“空”

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让心始终快乐着,身体还会感觉累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近似于“开悟”

冈仁波齐带给你的,不单是壮丽的风景,还有那颗逐渐宁静的心。无论你是朝圣者,还是自由的灵魂,冈仁波齐总有属于你的一片天空,一段旅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