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想及反思

乐亭县中堡初中王静

   在县局“课堂改革攻坚年”的大潮冲击下,我校也紧跟时代潮流开展了高效课堂改革攻坚行动。410日,不是“骨干教师”的我,有幸作为学校“骨干”参加唐山市高效课堂展示会,前往迁安扣庄中学学习“高效课堂”。来回五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会场四五百人的拥挤燥热,本应令人烦躁,回程中我却异常兴奋。三节展示课以及田贺书老师的讲座,全盘打翻了以往我对“高效课堂”的认知。此前接触的“高效课堂”是一种几个小组轮番展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课堂模式。那天观摩的三节“高效课堂”为“高效的课堂”。此“高效”非彼“高效”也。

回校后我就跟同学科教师交流了“舶来”的全新教学理念,并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结合田老师的解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跟同事们进行了阐释。田老师幽默的比喻我都一字不落抄下来分享给同事,他阐释的义务教育阶段要教学生“披文入情”的阅读方法,颠覆了以往习惯于用“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做法。这些全新理念都让大家如获至宝。

上周末学校通知我们所有参加市高效课堂培训的老师准备一节展示课。身兼数职又担任九年级语文课,所以最开始我想直接将那天赵凤莲老师执教的《卖油翁》照搬过来,既省时又省力。九年级学生已经在总复习阶段,用我的学生不合适,就联系了七年级语文老师,谁知他们已经带学生学了《卖油翁》。但他们安慰我,就当给学生期中复习了。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我还是决定重新准备一节课,也想试验一下,“舶来”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否真的适合我们这乡下小学校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验证,我选择了一篇同样篇幅较短的文言文——《陋室铭》。

    熬了几夜基本备好,讲课前天晚上,领导通知,教研室杨慧莹老师要来,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赶紧连夜在课件里把想给学生讲的小故事和诵读那几个步骤加上,生怕因为紧张忘了哪个环节,事实证明,杨老师完全看出了我不可言说的目的。同事怕我在教研员老师面前出糗露怯,建议正式讲课之前先在另一个班或者干脆讲课这个班“试试课”,也就是预先演习一遍。本来对此我就是非常矛盾的,“试课”固然会打消我紧张的情绪,让教学过程更“顺溜”,但同时也会让讲课的我失去激情,让听课的学生丧失新鲜感。所幸,杨老师早早就来了,根本没给我们失去激情和新鲜感的机会。下面我就这堂课的设想和效果谈一下反思总结。

     解题时我拆解了“铭”字“铭”字从金从铭,表示“在钟鼎盘盂上刻铸款识”,原始含义定是刻在金属上,现在引申为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刘禹锡的《陋室铭》是请人刻在了石头上。这些文字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不易消失,于是引申出“铭记”之意。这样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了这个字、这种文体,也对文章作者想要铭记的志趣有了想要探索的欲望。杨老师评价说这是她比较欣赏的一点,能让学生积累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等,在此过程中自然体会到汉字独有的美感与韵味。其实,这个“小妙招”就是从她那偷学来的。几年前有幸听过杨老师的两节课,一节《与朱元思书》,一节《记承天寺夜游》。在享受并感叹其美感课堂的同时,也有感于杨老师解析的“鸢”字和“闲”字。惊叹于她对文字研究的深度,对文章探索的广度,亦惊叹于汉字原来如此有意思。汉字从象形文字发展至今,一直具有其独特魅力,探究它的起源竟能有如此多的发现,给学生一展示,除了让他们也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对其有更深层、更深刻的理解之外,也定能对教师顿生“膜拜”之意,这于语文教学“功不可没”,而在这之前我一直粗鄙地以为那只是大学中文系古汉语老师和考古学家该研究的东西。           

“熟读精思”是赵凤莲老师教学目标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也在她的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熟读课文”环节我几乎将赵老师多种朗读形式全盘照抄过来,事实证明,多种形式的读确实能达到“成诵”的目的,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于我们这些基础比较薄弱、朗读能力较差的农村孩子来说,平时更应加强诵读指导,多给他们机会练习,定能取得成效。

赵老师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后,学生展示复述故事内容,其他学生纠错改正。《卖油翁》本身就是个小故事,适合复述,且学生能在复述过程自然获得启迪和感悟。而我选的《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骈文,并不适合复述这种形式,逐句翻译又太过枯燥out,我想让学生们能以一种比较轻松有意思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让学生们合作疏通文意后设计了“我来当演员”这个环节。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刘禹锡和知县,“知县”嘲笑刘禹锡陋室破败,“刘禹锡”以原文释义加上自己理解对他进行反击。这个环节本是我自认最成功的,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一个是学生素质确实有限,既没有“表演”经验,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而且其他作为“观众”的同学也确实如杨老师所说纯当了“吃瓜群众”。杨老师建议我直接扮演其中的“知县”角色,以教师高超的“演技”引领带动学生。另外在评课时她不断追问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我认为目的是以这种方式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题内容,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杨老师肯定了我的设计目的,建议落实“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也有相应任务要完成。所以也不能让观戏“听众”无事可干,可以要求他们听表演者说的对不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杨老师还指出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注重落实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在扣庄中学听课时,毛庄初中刘爱华老师就和我探讨过以复述代替课文翻译是否能切实落实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写法的掌握。我的这节“实验”课也确实没想好怎么将字词教学“天衣无缝”地融入,还设想公开课后单独出张小卷子落实一下。杨老师提出的对“听众”提出“听”的要求,其实即是让其他学生在“听”出问题时自然解决那些重点易错的字词,比“小卷子”的形式好。

最后的仿写环节,是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与示例写一则《教师铭》、《父母铭》或《朋友铭》。这是我在一个课堂实录里得到的灵感。最初的想法是落实“听、说、读、写”的写作环节,另外就是照应导入环节中跟学生分享的网络段子《考试铭》,出示的示例《教室铭》和《学生铭》,还对学生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因为时间关系,仿写作为了家庭作业。设计之初还为自己找到、用到这么一个能让整节课完整呼应的环节而沾沾自喜。杨老师却点醒了我:文言仿写我们的学生真的有能力完成吗?这确实是我一开始就忽视的问题。细想我们学生的水平,今天的作业估计是交不出高水平的了,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写不出来。杨老师建议向文本要素材,从文中选一个小点让孩子们展开来写,这与前段时间在高平中学学习时代素华老师说的落实“写”应借鉴文本本身的写作技巧、典型事例其实不谋而合。

杨老师对我的导学案和课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毛病。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以往我的认知就是将我这堂课所有的设计环节印上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上课时孩子们就能很快将问题回答正确。杨老师说这会让很多孩子提前“借鉴”诸如全解一类的参考书,上课前也对整堂课了然于心,那么这节课也就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这不正如开始我对“试课”的介怀吗?所以这个引导还是全部放到课堂,课上带着孩子预习效果肯定会更好,而不是为了“导学案”而印发导学案。而课件是为了辅助学生学习的,那我前边说的将“自由读”,“指明读”“教师读”等环节全盘打在幻灯片上,其实对辅助学生学习是毫无益处的。杨老师还细心发现了我好多张幻灯片左下角的小书图标。本来我想的是增加幻灯片的“书香气质”,不停翻阅的动态模式也能抓人眼球。杨老师一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抓人眼球确实有,但对教学却丝毫无益,甚至可能会成为扰乱正常课堂教学的因素。

在评课过程中,杨老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设计这个环节?”“为什么要下发导学案?”“为什么要使用课件?”……这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目的的追问,在不断追问中,我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这一堂课,暴露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更让我收获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只能更脚踏实地,更认真谨慎地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才可能在我热爱的教育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