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会而不对”原因的分析
基础知识不牢实,这毫无疑问是致使会而不对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原因。
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就好似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各个部分之间不仅相互关联,还彼此交织。倘若对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不够精准、不够深入,存在一知半解或者似懂非懂的情况,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就极有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打个比方说,对于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和公式,如果只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稀里糊涂的状态,那么在处理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再比如说,在平面向量的运算方面,如果对向量的加减法、数乘运算等规则没有清晰透彻的理解,那么在解决向量相关的题目时,就很容易陷入混乱,导致错误的产生。
粗心大意那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解题的时候,由于没有全神贯注、认真细致地审题,只是草草地浏览了一下题目,就盲目地开始着手解题,这样就特别容易把题目当中那些关键的条件或者限制给忽略掉,从而导致解题的方向出现严重的偏差。比如说,题目明明要求在某个特定的区间内求解函数的最值,可因为没有留意到区间的具体范围,结果朝着完全错误的方向努力。又或者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因为粗心马虎,犯下了抄错数字、遗漏符号、弄错正负号等低级错误。就好比把“3”看成了“8”,把“+”写成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疏忽,却有着巨大的破坏力,使得原本能够十拿九稳答对的题目最终答错,实在是令人感到万分遗憾和惋惜。
解题步骤不规范同样会致使明明会做的题目出现错误。
高中数学对于解题步骤和格式有着相当严格且明确的要求,如果解题过程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就算最后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也很有可能因为步骤存在缺失或者不规范而被无情扣分。举个例子来说,在处理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定理的推导顺序进行严谨、缜密的论证,或者在解方程式的时候,没有清晰明了地写出每一步的变形依据,那么整个解题过程就会显得混乱不堪。再比如在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条理清晰、准确无误地交代初始值的验证步骤以及归纳假设的具体运用,这都会给老师的阅卷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进而影响最终的得分。
不会灵活运用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导致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题目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法,如果仅仅掌握了其中的一种方法,那么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甚至得出错误的结果。比如说,在求解圆锥曲线的相关问题时,如果只会使用常规的联立方程的方法,而不懂得运用参数方程等巧妙的方法,那么在面对一些具有特殊条件的题目时,就可能会陷入困境,难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心理因素也是绝对不能被轻视的。
在考试的时候,一旦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当中,大脑就可能会变得一片混乱,思维也会变得不再清晰、不再准确。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原本非常熟悉、胸有成竹的题目,也可能会因为心态的不稳定而出现失误。比如说,在面对时间紧迫的压力时,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忘记了之前熟练掌握的解题思路,或者因为焦虑而在计算过程中频繁出错。
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产生一种模糊的认识,没有明确“听懂”和“看懂”两者之问的区别,并且没有认识到在短时间内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这种模糊的认识让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常常是在肤浅地理解了正确的解题思路之后就认为自己全面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这些学生是“看”数学题,但却不是“解”数学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应用了文科的感性解题方法,并没有用严谨的、富于逻辑性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并且仅仅是满足于解题思路的“妙不可言”,这是一种错误的练习思路。
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因素。
“填鸭式”的教师思路会让学生难以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准备了充分的讲解内容,搭配了华丽的语言,并且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思路,这是一种“炫耀式”的思路,学生在被迫接受的过程中,对教师宣读的解题技巧和数学知识听的“很懂”。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表演,造成了学生“会而不对”的问题。
二、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的有效策略
学生出现会而不对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心浮气躁、书写潦草、知识不足,认为数学题过于简单所以粗枝大叶,没有认真地解题,还可能是数学题的解题过程比较繁杂、并且自己又没有掌握有效的解法,所以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低效的解题思路下难以解出答案.笔者根据对高中生解题困难的调查,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路:
(一)指导学生审审好题目、规范工整地进行解题
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波利亚曾经总结过科学的解题步骤:明确题意、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总结解题过程。学生在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现象的发生。
首先,学生要能够审准题目,保证自己对题目的理解符合题目的真正意思。如果题目都理解错误那么就必然无法做对题。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学生的读题能力,比如可以告诉学生,在读题时可以用笔把关键的部分画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圈出关键词汇的过程同时具有动作和视觉的输入,两种信息的同时输入,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题目终重要信息的短时间记忆。比如,高中数学题中常常对于答案有正负的要求,学生如果在题目中画出“大于零”“小于零”等关键信息,就不会出现弄错答案正负数的情况.有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自己潦草,并且解题思路缺乏依据,这种解题风格往往是学生长期积累的坏习惯,教师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注意换行、对齐书写答案,学生如果能够工整地书写解题过程,就能够有效避免“会而不全”的问题.通过小技巧,学生可以轻松改善书写潦草和审题困难的问题。
(二)教会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及时纠错
罗增儒教授曾经说过:“检验解题过程也是提升解题能力、积累解题经验、锻炼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多数高中生都不会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这里所说的“回过头来”指的是检查解题过程,学生即使回头检查,也往往没有使用有效的检查思路,而是单纯地用自己的计算思路重新做一遍题。学生在检查中会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正确的解题思路,例如,利用多解对照法,利用另外一种解题思路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也可以应用逆向运算法来验证答案,学生通过应用多种演算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并且查出自己遗漏的部分,进而减少“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验证方法。再比如,教师在课堂问答、日常检测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错误点进行及时的纠正,让学生明确自己思路错误的地方.对于看似困难,实际易错的数学问题,要适当地提示学生,让学生对这类问题加强分析,从而避免学生忽视了对这类问题的深入分析。
(三)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来记录自己的错误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整理自己的错题本,但是事实上,错题本可以有效减少“会而不对”现象的发生,其功效是数学教师的共识,高中生的解题错误存在普逍性,同时也具有独特性,比如许多学生会难以掌握平方公式的使用方法,但是有的学生并不会出现此类问题错题本可以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常犯的错误,对自己进行个性化纠错,这样就能在解题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积累错题的办法,并且让学生把积累错题当作每日的固定作业去完成。首先,对于看起来容易,但是总是出错的问题,学生要优先记录:其次,在记录错题的时候要标明错误的原因,指导错误发生在哪个解题环节,而后记录错误原因.利用正确的记录方式可以发挥出错题本的强大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生想要避免“会而不对的”问题,就需要加强对解题方法的领悟。同时教师也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教会他们提升解题能力的方法。高中生解题能力低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数学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数学教学。想要解决学生在解数学题中“会而不对”的问题,教师需要首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加深对数学解题教学的理解。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高中生在数学教师的充分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定能够乐学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