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三国历史文化故事作品集》

躬耕南阳是千古不变的大汉青史

       丁小琪 / 文

     国家正史《三国志 · 诸葛亮传 ·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把躬耕地点和原因说得一清二楚,躬耕在“南阳”为求生避乱。

      那么“南阳”究竟在何处呢?

一、“南阳”之名缘起

     1.  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襄阳都没有出现。此时,在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分布着众多的诸候国:吕国、申国、谷国、唐国、邓国、卢国等地,后期这些诸侯国全被楚国所灭,今南阳、襄阳一带成为了楚国的领地。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出兵攻打楚国,襄阳一带先被秦军占领,秦国把汉江以南的襄阳一带设立了南郡,此时襄阳已经有了明确的归属:南郡。而此时汉江以北地区仍然是楚国余部,南阳还没有出现。

      秦昭襄王嬴稷是战国时期秦国第三位国王,在南郡成立6年之后的公元前272年,秦军向北打过汉江,一举灭掉了楚国北部,秦国把汉江以北的地带设置成“南阳郡”,治所在宛城。“宛”是战国的冶铁中心而享誉世界,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被称为“南阳”。秦昭襄王设置南阳郡,是秦朝统一中国之前最具战略意义的壮举。“南阳”地处中原腹地,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

      秦朝建立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南阳郡、南郡都予以保留。今天南阳市(宛)就属于当时的南阳郡,而今天的襄阳市就属于当时的南郡,南阳和襄阳相距270华里,隔江相望,分江而治,各有归属,互不鸟系。

  2.“王莽改制”后的“南阳”

     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南阳是王莽的封地。在王莽推行的新政中,南阳郡改名叫“前对”,宛城改名叫南阳,这个记录在《汉书》和《水经注》里均有记载。这是宛城正式改名“南阳”的最早的记录,此记载比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早200多年。两汉之际“宛城”和“南阳”互指代称已是尽人皆知习以为常的称谓。

岳麓书社1993年版《汉书》

   3.国家正史对“南阳”和“宛城”互指的记述多不胜数

     (1) 关于“南阳”和“宛城”互指,在国家正史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上册《地理志第八上》p703页中间一段对南阳做了详细的记述(见下图):

南阳郡,秦置,莽曰前队。属荆州,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县南有北筮(shì )山。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铁官。莽曰南阳。”

 

       《汉书》的史料记载,是“宛”和“南阳”这个名称互指互代的最早记载。也就是说,早在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宛”和“南阳”互指互代就很普遍,说到南阳,人们都知道是宛城;说到宛城,人们都知道是南阳。

       因此,诸葛亮《出师表》所说的“躬耕于南阳”就是指的宛城,宛城就是南阳,不存在地名含糊不清的问题。铁证如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就是今天的南阳,就是宛城,就是南阳宛城。

南阳卧龙岗南宋岳飞手书诸葛亮《出师表》碑拓

   (2)《汉书·货殖传第六十一》记载:“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灭魏,迁孔氏南阳……家致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3)东汉,将南阳郡等行政区划名逐步演化为治所宛城的现象更为普遍。《后汉书·志第十》:“后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会下江、新市贼张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阳……四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使用的是南阳,同一事件在同书光武帝纪、刘玄列传中使用的都是宛城

  (4)《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同一事件在孝安帝纪中记载:“三月戊午朔,日有食之。庚申,幸,帝不豫……乙丑,自还。丁卯,幸叶,帝崩于乘舆,年三十二。”类似南阳、宛城互用的记载在《后汉书》中还有很多。

 (5)《魏书六·刘表传》:“是时山东兵起,(刘)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刘)表(荆)州,使坚攻表。”这里的襄阳一个地名就用了两个名称,一是作为县治的襄阳,一是作为荆州治所的(荆)州。与此相对应的,袁术此时所在的宛城,仅用南阳代之。

(6)《吴书一·孙坚传》:“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这里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7)建安二年(197年),“(张)绣领其众,屯,与刘表合。太祖(曹操)南征,军清水,绣等举众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魏书八》)。此传中用的是宛,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用的却是“张绣在南阳。”以此类推,魏晋时期南阳的郡名随着区划的变化,已逐步地与治所地互指。

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地诸葛草庐

  

刘备到南阳卧龙岗访贤三顾诸葛亮于草庐

4“三顾茅庐”时的“南阳”

       东汉末年,诸葛亮在南阳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生活。这段特殊的生活,对诸葛亮兄弟俩的历练是刻骨铭心的。他失去父母不久,又失去相依为命的叔叔诸葛玄,在叶县埋葬完叔叔,实在是无路可走,叔叔死后,据说,婶婶王氏并不待见诸葛亮和诸葛均哥俩。《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这样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事实上,在家里,诸葛玄对诸葛亮也总是另眼相待的,觉得他聪慧俊朗,事事处处都宠着诸葛亮,婶婶王氏早都看不下去了。叔叔死后,诸葛亮兄弟俩的处境很艰难。他们的两个姐姐已在荆襄嫁人,哥哥诸葛瑾去了东吴谋生。好在有南阳远亲晁家的热情邀请才得以到南阳谋生。当时的诸葛亮小哥俩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饿着肚子,有和资格谈“隐居”?所以,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是符合史实的,两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在远亲帮衬下,聊得暂时容身之所,亲自耕播劳作。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才结束了躬耕生活。

    诸葛亮躬耕时期的南阳叫南阳郡,郡治在宛城;此时的才襄阳县归属南郡。南阳郡和南郡,是两平起平坐的郡治,井水不犯河水,互不隶属,同归刘表的荆州刺史部管辖。

      所以,尊重国家正史《三国志》《汉书》《后汉书》的史料记载,更要尊重诸葛亮本人说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任何稗史、春秋、演义都不足以撼动大汉青史。

5  诸葛亮入蜀途中撰《黄牛庙记》最早提到“躬耕于南阳”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州,船队进到西陵峡(宜昌夷陵),登岸看到了禹王庙和“黄牛祠”的庙宇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诸葛亮感其”旧庙废去,使人太息”,于是出资修复整建。诸葛亮亲自撰写下了《黄牛庙记》,祭祀黄牛神和纪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命石匠镌刻于碑石上,并亲手种下铁树留作纪念。

    诸葛亮的《黄牛庙碑》经历1800年,至今尚存,成了黄陵庙中最珍贵的文物。常言道:千年铁树开了花。据景区工作人员讲, 近二十年来,这棵诸葛亮当年种下的铁树多次开花。

     诸葛亮撰文的《 黄牛庙记》如下: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睹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遵其道。呜呼,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鹿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影]现焉,鬓发须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前竖一旗旌,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貌,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第一句就说出了“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这是所有的史料中,最早一个出现“躬耕南阳”记述。是弥足珍贵的诸葛亮躬耕地史料。

      诸葛亮在湖北大地上庄重地说出“仆躬耕南阳之亩”。南阳那时隶属于荆州,他咋连荆州都没提呢?可见,诸葛亮对大的地标说得非常清楚准确。南阳就是南阳。

  《黄牛庙碑》拓片如下:

6 呈送《出师表》时的“南阳”

      上《出师表》是“三顾茅庐”之后20多年的事了(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在成都向后主刘禅呈送了《出师表》,这是上疏的官文,自述“躬耕于南阳”,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三顾茅庐”事件的记录。在诸葛亮呈送《出师表》的这个时间,“南阳”已经不是当年“三顾茅庐”时的“南阳”,此时的南阳郡范围只管辖了宛城一带,而原南阳郡南部的新野一带成立了义阳郡,南阳郡与南郡之间隔开了一个义阳郡。南阳郡和襄阳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了。

      在诸葛亮呈送《出师表》的第二年,公元228年,45岁的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送了《后出师表》,提到了“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此“南阳”就是宛城,讲的就是曹操和张绣的宛南城之战事件。

7  诸葛亮之后的“南阳”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中同样出现了不少关于“南阳郡”方位的记录。晋代民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记》载:“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这个记录与《史记》《南都赋》、《晋书》等史料吻合,再次确认“南阳郡”与“南郡”的分界线是今襄阳市内的汉江,汉江北边是南阳,汉江南边是襄阳。隋朝之后,“南阳”这个名字就变成了宛的专利,就是今天河南省南阳市,再无争议。

      研究“南阳”问题可以发现:对于南阳来说,无论“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哪里,宛城都是南阳,这一点毫无争议。对于襄阳来说,无论“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指哪里,襄阳都不是南阳,这一点也毫无争议。

二、襄阳、隆中不属于南阳郡

     研究“躬耕于南阳”,一定要确认“南阳”的位置。如果襄阳隆中要成为“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准确的处于“南阳”的范围之内。

1. 南阳,在汉水以北

       自从公元272年南阳郡成立以来,史书中关于南阳在汉水以北的记载数不胜数:

(1)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2)东汉张衡在《南都赋》记载:“陪京之南,在汉之阳”。“阳”即是北边。《晋书》地理志记载“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

(3)东晋习凿齿《襄阳记》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

(4)1989年《襄阳县志》记载:“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

     上述这些史料,都记载着一条汉江分出了南阳郡和南郡,南阳郡和南郡之间以汉水为界,南阳的位置是在汉水以北,这一点史学界也没有什么异议。

2  隆中,在汉水以南

      隆中,在今汉江南边约5公里处。从古至今,古隆中这个地点都在“汉水以南”。到这里,“诸葛亮躬耕地”的结论已经出现了,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直接排除了古隆中,古隆中不是诸葛亮躬耕地。如果隆中不属于南阳郡,那它又属于哪里呢?这一点在史料中有准确记载。

(1)《襄阳记》,又名《襄阳耆旧记》,东晋习凿齿撰写,是目前所知襄阳地区最早的地方志,书中明确记载:“秦兼天下,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自汉(水)以南为南郡”。

(2)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郧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习凿齿《襄阳记》中记录“襄阳有诸葛亮故宅……”,此处的“诸葛亮故宅”就是襄阳城西的隆中。

  

     汉代襄阳古城在欧庙邹湾

(3)2013年襄阳考古队在襄阳欧庙邹湾,发掘出一座完整的汉末襄阳城遗址。襄阳考古界认为今天的襄樊二城是在宋代时从欧庙搬迁至此今天的汉江边。襄阳考古队的这发现,又把汉代的襄阳古城向南推进了五六十里。这就是说,汉代的襄阳,在今天想襄阳城南五六十里远,连汉江边都挨不着。

     汉代的时候,  连今“古隆中”地标东边二十里的襄阳城都不存在。“襄阳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是彻头彻尾的弥天谎言。

     翻遍整个两汉史,找不到“隆中”二字。也就是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连“隆中”这个地名山名都没有,何来的“隐居隆中”?何来的《隆中对》?

      诸葛亮隐居“古隆中”的伪学说不攻自破。

刘备南阳三顾茅庐访诸葛

南阳卧龙岗三国遗迹诸葛草庐

草庐对

            诸葛亮躬耕在南阳卧龙岗

南阳作家群《南阳三国历史文化故事》选粹微展

主办单位:南阳市卧龙区文联

2020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