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试考场上,遇到综合分析类题目,不少同学都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窘况(很遗憾,综合分析类还是结构化面试必考题型)。撇开紧张、怯场这类不确定因素,导致无话可说的最根本原因,我想还是因为部分同学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正是因为思维局限,所以才导致找不到足够的切入角度,这样自然“词穷”。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综合分析题中,很实用的一种答题方法——主体分析法(申论写作也常用)。通过主体分析法,可以确保同学们有话说,而且你的答案会让考官觉得思考问题很全面,分析很到位。

   主体分析法,最关键的就是找到主体,然后再对各个主体扩展分析。接下来我用一道往年真题,来给同学们演示怎么找主体。

     真题1:“XXXX(背景介绍),每年毕业季都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但实际上却是很多制造业企业想招人但招不到,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企业“用工荒”,对此你怎么看?

  从这个题目我们至少可以提炼出四个主体,一是大学生(正确择业观/合理就业预期);二是学校(就业引导/技能传授);三是企业(工作环境/保障职工权益等);四是社会/政府(舆论引导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完善立法和执法,强化职工权益保障等);

  从上面的演示我们可以认识到,主体分析法中的主体,不是具体的某个“人”,它其实指的是题干涉及的角度(也可以称之为有利害关系的方面)。

  我们可以抽象的把主体分析法中的主体,理解为三种类型,一是具体个体(比如大学生);二是具体组织(比如学校、企业);三是更为宏观层面的“事物”(比如社会/政府)。

   明确了分析主体以后,我们就可以从原因、影响、对策等多个角度,对各个主体进行灵活分析(重点论述哪个角度就看你擅长哪方面)。如果实践中能够这样操作,那么考官必然会觉得你是一个思虑齐全、考虑问题周到的人。内容方面再稍加雕琢,那必然是一份非常有深度的作答。

  点击下方公众号链接“喜欢聊考公的熊”关注作者,及时了解作者发布的更多高质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