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主题书店
“捕蛇者说”四字,众人耳熟能详,此处加引号,乃表明是借引之意。绝非借题僭用大唐先贤旷世之作篇名,特声明在先。
本文所述旧事,系见识了两名流窜作案的江湖骗子,以捕蛇为名所施展精湛骗术的陈年故事。当年二捕蛇者在众人眼前捕蛇,见之者凿凿在目,障眼之法,高明至极,所以印象深刻,至今不忘。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而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如今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当红打卡地,李子坝轻轨穿楼之处。为厘清这网红之地的前生今世、溯源李子坝的沧桑嬗变,请容我暂离本文主题,啰唆几句。
李子坝 摄影:海意
“轻轨穿楼”所在大楼原址的左端头,曾是原市中区政府派出机构李子坝街道办事处所在,在它的对面,重庆资深摄影大师戴前锋先生曾拍有一幅颇能反映重庆旧时风貌的摄影作品。
李子坝交通银行 摄影:戴前锋
李子坝俯临嘉陵江,背倚鹅岭,当年,主城区出城到成都的唯一通道,便是循着两路口、中山路、曾家岩、李子坝,并从李子坝折转向上,通向鹅岭、大坪的。这条起于李子坝,蜿蜒向上的之字形公路共有三道迴折,旧称“三层马路”,而轻轨穿楼之处的主体建筑,便矗立在这一层与二层马路之间。
从李子坝通向鹅岭正街的三层马路上,分布着国民政府时期赫赫有名的史迪威公馆、国民参议院、交通银行学校旧址。而通向鹅岭正街的第三层马路端头,正是如今被年轻人热捧的网红之地“二厂”_原印制二厂搬迁后,遗下厂房、车间改造而成的二厂文创园。整个三层马路,便蕴含着这许多的历史人文。
李子坝正街 摄影:戴前锋
原李子坝街道办事处旧址的右侧,有一栋一楼一底,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居民住宅,住着十来户居民,一间废品收购站。再右边则是重庆陪都时期,为躲避日寇飞机轰炸,国民政府修建的防空洞群的两个出口。其中一个是用条石券拱,可供车辆进出的大型洞口,洞内有数个分支,则是抗战年间,国民政府中央日报、扫荡报的印刷车间。妥妥的抗战文化旧址,只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
防空洞口临大街一面,当年有一家用席棚搭建而成,毫无规模可言的路边摊式的街道汽修“厂”。本篇“捕蛇者说’的故事则发端于此。
上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前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陈兵百万,是时,全中国举国一致,“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仗。
正逢此时,当年作为下乡知青的我,历尽艰辛,“病退”回城。那时街道办事处的人防办公室由一小姑娘负责,组织辖区内的重庆仪表厂、灯泡厂等单位开展人防工程建设。承蒙我在江北城的旧邻,李子坝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熊家大哥关照,为我谋得一个工作机会,作为上述二厂的临工,在李子坝原抗战时期遗留下的防空洞内,继续掘进开挖人防工程。
在粉尘弥漫,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从事钻孔、爆破、出渣工作约半年、掘进百米、向嘉陵江倾倒了成百上千车弃土后,我结束了临时工生涯,进了洞口外的街道李子坝汽修厂工作,工作的环境,则从黑暗的防空洞内转向这路边摊式的汽修’厂”,也算是来到阳光之下了。
进李子坝汽修厂工作不久,因工作踏实肯干,渐得心地善良领导重用,将汽修厂管理之权放我,迭经艰苦磨炼的我遂大展身手,汽修厂规模也逐渐扩大。
那时李子坝汽修厂右侧,一层马路与二层马路之间,有一片经多年风化而成的页岩山坡。为拓展汽修厂地盘,我领着厂里的青壮,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此挖山凿岩,平整土地,扩成了一个可停放十数辆车的平坝,现今轻轨穿楼而出,垂直向下所对应的地标便是此处。而如今外地游客仰望轻轨,拍照打卡时站立之地,便是当年我们向嘉陵江岸倾倒挖山弃土,在公路边堆积而成的一个台地。
李子坝临江民居 摄影:戴前锋
此后数年,已调往他厂工作的我,因该厂与李子坝汽修厂合并,在汽修厂原址成立重庆嘉陵电器厂,我重回与之有不解之缘的故地,再度带领工厂青年工人开山劈石,用毛竹、油毡搭建嘉陵电器厂金工车间厂房,在这里亲手安装下数十台机床。并顺理成章,作为嘉陵电器厂初创的开拓与建设者,担任重庆嘉陵电器厂金工车间首任车间主任。
捕蛇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一日,嘉陵电器厂金工车间门外,两外地人在此探头探脑。守门的大爷见状上前呵斥:工厂重地,谢绝参观哈!二人忙掏出一纸盖着鲜红大印的介绍信,声明来自广东野生动物研究所,肩负国家重任,来重庆考察野生动物资源。闻讯前来凑热闹的工厂青年员工、大妈们,也上前七嘴八舌,盘问起二人来…
这二人声称,这个地方背靠长满荒草的山坡,车间内外肯定有蛇出没,而他们是捕蛇高手,定会在这里捕到野蛇云云。
二人所言,顿时激起围观者的兴趣,于是有人到办公室向我报告此事,我当然对此嗤之以鼻,车间内机器轰鸣,哪会有蛇虫出没。但禁不住好奇心重员工的一再请求,加之本人一贯的自由开放管理风格,于是同意放二人进车间试试,是否真如所言,能逮出一二条野蛇。
二人进入车间四处巡睃,好奇者众,尾随于后。突然,这捕蛇者在车间一角,弯下身来,一声高叫:逮住了。霎时,一条呲牙咧嘴,扭动着的大蛇真被这人高高举起…众人无不惊奇。
随后发生的事,更令众人瞠目结舌。二人将捕得的蛇装入随身携带的布袋后,对着车间后面的山坡,向围观的众人说道,这上面肯定还有更多的蛇,并且可能是毒蛇。
于是车间数位青年工人,随这二人登上背坡的小道,于荒草萋萋中,寻觅毒蛇去了。
随着“剧情’的演绎推进,这捕蛇者理所当然地捉到一条“黑质而白章”的“毒蛇”,且合情合理地被这蛇咬了一口,拇指鲜血滴淋。在众人的惊呼中,被护送下坡的被咬者脸色苍白,颤抖不已,一会便口吐白沫,继而更牙关紧闭,昏死过去。人命关天,不容耽搁。全车间上下,都被这突发事件嚇呆了,我见状便吩咐手下去打急救电话,而被咬者的同伴听说打急救电话,面露一丝惊慌,急欲制止,称咬人之蛇,毒性极大,若等急救车至,则命已休矣。他随身带有解毒良药,只要用凉水送服,可以立止蛇毒扩散,救命于一弦,但在我坚持之下,急救电话还是拨出。
众人依嘱递上凉水,此人掏出一塑料袋中的若豌豆大小的粉色药丸二粒喂入被咬人口中,灌下一盅凉水,吩咐送到床上盖上棉被捂住,称须臾即可化险为夷。
这药的’奇效’当然应声发挥,少顷,被咬者裹着厚棉被,鼾声如雷,安然入睡…
接到电话的急救车如约而至,由于无人接应,在公路来回转了两趟,只好鸣笛远去。
于是这人开始了对这药的宣传:蛇咬虫叮、五劳七伤…(此处略)
车间里的一位老大姐,有积年的腰疼症,为验证此药的效应,服下一粒药丸,褪出后背,由捕蛇者揉捏一番后,用指弹上几滴冷水,后背顿渗出点点“血’珠,(捕蛇者寻机弄上的高锰酸钾所致),此时再问这位老大姐的腰疼感觉,似乎减轻多了,捕蛇者称是此药逼出体内淤血所致,这药的奇效,在众人面前似乎也得到验证…
时近中午,我看这热闹场面一时半会不会结束,便离开车间,回家吃饭去了。
李子坝临江民居 摄影:戴前锋
下午我回到车间,两捕蛇者已离去,工友们仍在热议上午所发生之事,一位热心的职工,递上一包为我抢购到的“灵丹妙药,我递上他垫付的10元钱,表示感谢。但此时我内心已然明白,只要这二人卖药,此事必是骗局,后悔离开车间之时,未向众人做交代,以致大家上当受骗。为免众人懊恼,我当时并没有说破此事。
原来自我中午离开车间之后,职工中有人因这蛇药的“奇效”,向二人提出分上几颗,但二人大卖关子,声称所带之药有限,是应急所用,且以后回单位不好交代,坚持不卖。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这二人又说,如果你们单位能出证明,登记上要药职工名册、数量,盖上单位公章,他们回去好作交代,亦可考虑。职工中有人即去厂部请来厂长,当时的厂长人很年轻,阅历不深,众人所请,当然应允,一番操作,众人踊跃购药…
那个时候的山城重庆尚未进入商品经济时代,民风淳厚,人们心存善良,毫无防范他人之心。而在南方沿海,改革开放之风吹拂,国门大开,受境外港台泥沙裹携坑诈手段的负面影响,不肖之徒,利用内陆人的良善,牟取不义之财,所以轻易得手,这在当时,亦在情理之中。
……
往事已矣。今以古稀之年,回望当年,不胜唏嘘,曾经的重庆嘉陵电器厂早已不知所终,昔年的同事、朋友也星散四方,唯有本文中提到的嘉陵电器厂那位年轻厂长张亚平兄弟与我偶有联系。前不久我二人相约,前去李子坝这网红之地凭吊一番。
我们踏进同在此地,当年我们共同掘进百米的人防工事内,但见眼前灯光明亮,整饬一新。沿洞壁整齐排列着创业青年售卖文旅产品摊位,接待来往不绝的四方打卡游客。想到当年我们满身尘灰、挥汗如雨的“前人栽树”开垦,换来如今荫护后生们的谋生之地,颇感欣慰。
站在我们当年倾倒弃土形成的台地,仰观轻轨穿楼,往事钩沉,心中波澜起伏。如今这里已成重庆拉动地方经济的网红之地,日日游客云集。我们青年时代的忘我付出,竟成就了如今这高楼穿车胜景的基础之地,胸中未免豪气升腾…
白云苍狗,往事随风。今以旧事抒怀,情感激荡,在所难免!但绝非以这网红之地炫情,实在是回首我们这跌宕起伏的人生过往,胸臆难平!
此文,像一幅旧时重庆李子坝的风情画。作者王新国以其亲历者的身份,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欺骗与纯真的年代。文章以捕蛇之名,生动地揭露了江湖骗子的伎俩,同时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中对李子坝的历史变迁的描述,从抗战时期的防空洞到国民政府的遗迹,无不透露出历史的沧桑。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心态的转变。这些细节,如同老照片一般,虽然泛黄,却依然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在文字中不时流露出怀旧之情。他对于李子坝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变迁,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有对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某些东西的惋惜。白云苍狗,往事随风。这,或许就是这篇文章最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这,也是《故城时光》一直展现和追寻的内容。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