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寒山寺·
摘要
大运河以其不朽的姿态,自北向南蜿蜒流淌,不仅滋养了沿岸的沃土,更串联起了一座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与名胜。本期,我们将带大家走近寒山寺,领略它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意情怀,也能体会到现代人对精神归宿的深切渴望。寒山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让每一位到访者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
壹
·寒山寺概况·
1.1
寒山寺选址
大运河的悠悠流水,常与宗教文化的圣地交相辉映,在两宋时期,苏州运河沿线出现了“接待寺”,专门用于接待远道而来的僧众并为其提供食宿。大运河的枢纽城市山东临清在清初时著名的寺庙和宫观就各有30多座。
这些寺观已经成为当时城市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寺庙的兴起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寒山寺静谧地坐落于以私家园林著称的苏州古城怀抱,四周是繁华的城市与错落有致的建筑,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型佛寺韵味,既入世又出世。
寒山寺地理位置(来源:作者自绘)
1.2
寒山寺背景概述
据清代学者徐崧在《百城烟水》中的记载,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传说普明禅师圆寂后归葬枫桥,佛门建造灵塔以志纪念。普明禅师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的弟子,名闻朝野,曾跟随师父往来于金陵、扬州,苏州乃必经之地。在宋代曾更名为普明禅院及枫桥寺,元、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沿用寒山寺寺名。寒山寺规模适中、布局紧凑,既彰显了佛教的庄严与神圣,又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寒山寺文字记载 (来源: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
1.3
所处历史阶段
寒山寺,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的缩影,不仅是园林艺术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也映射了社会情绪的复杂多面。这一时期,悲观与放纵交织,个性解放引领风尚,促使许多人选择皈依佛道,归隐山林,以寻求心灵的慰藉。此变迁深刻塑造了中国园林体系的完善与审美观念的革新,自然之美跃居设计核心,淡化了旧有狩猎、求仙、通神等传统目的,转而为游赏服务,为文人雅士们提供了理想的休闲与冥想空间。
寒山寺(来源:网络)
1.4
寒山寺发展沿革
唐
唐代时,寒山寺因高僧寒山曾栖身于此,名声渐起。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是让寒山寺声名远播,成为全国知名的佛教圣地。虽然寺庙规模尚小,但其声名已远播四方。唐末,普明宝塔被毁。
宋
宋代太平兴国初(976-978)节度使孙承裕重建七层佛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苏州西郊民居被焚,寒山寺幸免,但众僧逃匿。绍兴四年(1134)法迁长老亲自带领徒辈,扶倒补败,重修佛塔,新建水陆院,规模气势,远胜往昔。
元
元末明初,佛塔毁于战火,明清两代再未重建。明永乐三年(1405)深谷昶禅师在瓦砾堆中重建佛殿、丈室、山门、法堂。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可知,最晚从明代永乐三年(1405)起,寒山寺“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可见寒山寺很早就将寒山、拾得当作菩萨来供奉,这是极富个性色彩的。明正统己未(1439)郡侯况钟整修寺院,万历四十六年(1618)大殿遇火,次年修复。
清
清康熙五十年(1711)至咸丰十年(1860)的一百五十年间,寒山寺两次被焚,破败不堪。光绪三十二年(1906),巡抚陈夔龙发心修建,终未完成;宣统二年(1910)巡抚程德全重建大殿、后楼、长廊。
民
民国时期,寒山寺身处逆境,香烟稀少,寺僧星散。日本侵占期间,寒山寺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
新
解放后寒山寺得以重生,1955年整修后首次对外开放;“文革”期间虽遭厄运,1978年重新开放,1980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寒山寺古刹逢春,生机勃勃,殿宇辉煌,香火旺盛,钟声诗韵,名扬四海。
寒山寺发展沿革(来源:作者自绘)
贰
·寒山寺发展阶段·
2.1
寒山寺的空间格局
如今的寒山寺东部为古典庄重的普明塔院,塔院水陆相济,布局规整严正,沿袭着唐代原址的禅院布局形式。塔院以普明宝塔为中心,有方形放生池,引桥飞架其上,外围以廊院围合,四角分别设有角楼。山门、宝塔和法堂依南北轴线布局在中轴线上。
前院则是清代园林布局手法。山门面西,朝运河方向而开,呈现出东西轴线狭长的建筑序列。三大殿构成主轴并居于中心位置,两侧配殿结合院落附加其中,没有再生轴线。
从寒山寺的整体布局来看,虽然塔院和前院风格迥异,却也相得益彰,空间层次明确,建筑与其所形成的院落序列完整且富有节奏。礼佛空间依次展开,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寒拾殿-普明宝塔-寒山丈室,形成起始、承接、高潮及尾声的完整关系。
寒山寺总览(来源:作者改绘)
寒山寺的起始位于照壁与天王殿形成的空间,借助半围合的灰度空间将人们由城市空间引向寺庙的宗教场所。
穿过天王殿,是第一组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大悲殿围合而成。在这里,由于天王殿内外形成空间的转折,产生由入口郁闭的内向性空间转向稍加开放的小院落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感。从大雄宝殿穿过,便进入寺内最为开阔的主体院落,由大雄宝殿、寒拾殿、钟楼与两侧连廊建筑围合。
经过寒拾殿,进入塔院,序列的高潮便是占据至高处的五级阁楼式普明宝塔。它不仅统领整个寺庙建筑空间序列的强度,更是整个古城的坐标点之一,并构成此处天际线之至高点。穿过塔院向东,便进入新增的建筑院落,完成了收尾,在功能上为寺庙僧人增加了活动空间。
普明塔
2.2
寒山寺的景观组织特色
在景观组织上,寒山寺更有其独特的处理手法。看平面可以发现三座主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寒拾殿)并非按照传统严格的轴线排列,而是略有错落,并且除三大殿作为寒山寺礼佛活动的主要殿阁外,其他功能建筑的布置更加变通而巧妙。这种布局看似毫无规则,却含藏精妙奇思。
寒山寺平面轴线图(来源:作者自绘)
从整个平面布局来看,寒山寺的山门即天王殿是退后的位置关系,内凹的山门、对应的照壁以及两侧的院墙共同形成略成喇叭口的过渡空间。寒山寺入口空间的西南侧是寺庙的花园部分,借助自然植物空间为入口营造出仿佛隐于山野深处的景观效果,在内外虚实变幻之中引发“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的飘渺深邃的神秘感受。
2.2.1 廊
寒山寺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廊。从空间格局来看,廊道作为佛院空间关系建立的基础,构筑整个院落体系,在帮助围合院落的同时,也是院落衔接的纽带,将位于中心地位的三大殿同两侧的附属建筑以及花园景观联系构成一个内外兼容、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从线路关系来看,廊道成为除去中心礼佛线路以外的第二条线索,在路径中串联许多附属建筑,如钟楼、罗汉堂、弘法堂、寒拾亭等。
由廊道串联的钟楼(来源:作者自绘)
从景物环境来看,廊道丰富多变的方向性以及内外之间景观的信息渗透,极大地丰富了寺庙园林的景观层次,从而很好地体现出古典园林以小寓大的设计理念。在廊道与院墙之间,廊道与附属建筑之间,栽植花草树木,点缀湖石小品,不仅增加了观赏价值,为寺庙增添了几许自然情趣,也使得行走于廊中的人在观赏的同时借由花木获得内心的愉悦。
廊道、院墙与花木构成的景观(来源:网络)
2.2.1 建筑装饰
寒山寺的建筑装饰采用多种方法,均以佛教为主题进行表现,着力渲染宗教气氛。在表现手法上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木雕、石雕、泥塑、彩绘等形式。素材上主要选取动物、植物、几何、人物、故事等等,比如大雄宝殿外墙开的漏窗常常采用辟邪护法的狮子进行装饰,还有其屋脊上出现的龙纹等。
植物纹样主要有莲花纹、忍冬纹、卷草纹、宝相花纹样等等,这些都是佛教中常见的象征元素。几何纹样包括火焰纹、祥云纹、如意纹、八宝纹等。根据佛经人物和故事而创作的泥塑、雕刻等更是集装饰审美和宗教教化于一体,形象直观的宣讲宗教教义,比如天王殿屋顶四角放置的四大天王泥塑采用圆雕的手法,象征护佛护法,渲染佛教寺院的威严和庄重。
文:齐天语 吴宜蔓
京杭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