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字源及演变
提到“比”字我最开始想到的并不是比较之意,而是《诗经》里的“风雅颂”,因为只要想到“风雅颂”就会联想出《诗经》的手法——“赋比兴”。运用这种手法将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情感得以抒发,也造就了一个美好的时代。
我们现在看到的“比”字,是由两个“匕”组成,但其实最早的“比”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比”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之中,在大篆里,它的字形像两个并排的人,所以“比”字的本义是靠近、并排。我们知道,通常比较东西的时候都喜欢拿近比较,因此“比”字就引申出了比较的意思,后又引申出比喻、比方之意。
金文中的“比”字
“比”字从篆书中的“人”的字形,转变到隶书,渐渐的演变成了“匕”的形状,因为历经了隶变,所以它的字形也就更容易进行书写。
《北大汉简》中的“比”字
“比”的古今释义
《说文解字》:【卷八】【比部】毗至切(bì,今读bǐ)
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从比。
夶,古文比。
《康熙字典》:【辰集下】【比部】 比;部外笔画:0
古文:夶、𣬅
(bǐ)《廣韻》卑履切。《集韻》《韻會》補履切。《正韻》補委切,並音匕。校也,並也。《周禮·天官》: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註:比,校次之,使知善惡足否也。《儀禮·大射儀》:遂比三耦。註:比,校也。《齊語》:比校民之有道者。
又類也,方也。《禮·學記》:比物醜類。疏: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則學乃易成。《韓詩外傳》: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挾行也。比於善,自進之階。比於惡,自退之原。
又《詩》有比體。《毛詩序》: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詞也。比之與興,同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隱。
又比例。《禮·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鄭註: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後漢·陳忠傳》:父寵在廷尉,上除漢法溢於《甫刑》者。未施行,寵免,後忠略依寵意,奏上二十三條,爲《决事比》。註:比,例也。
又綴輯書史曰比。《前漢·儒林傳》:公孫弘比輯其義。《唐藝文志》:玄宗命馬懷素爲修圖書使,與褚無量整比。
又謚法之一。《左傳·昭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詩·大雅》: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註:比,必里反。正義引服䖍云:比方損益古今之宜而從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義。即今刑部。《正韻》:音皮,誤。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南陽郡有比陽縣。應劭曰:比水所出,東入蔡。
(pǐ)又《集韻》《正韻》並普弭切,音諀。與庀同。治也,具也。《周禮·春官》:大胥比樂官。註:録具樂官也。與庀通。
(bì,今读bǐ)又《廣韻》《韻會》毗至切。《集韻》毗義切。《正韻》毗意切,並音避。《爾雅·釋詁》:比,俌也。郭註:俌,猶輔。《易·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卜氏傳》: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親也,近也。《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註:比,猶親也。
又和也。《周禮·春官》:𥰫人辨九𥰫之名,六曰巫比。註:巫讀爲筮,比謂筮與民和比也。
又近鄰之稱。《周禮·地官》: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鄉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疏:三年一閏,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則大案比。
又及也。《詩·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註:比于,至于也。《前漢·高帝紀》: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頻也。《禮·王制》:比年一小聘。《漢志》:比年,猶頻年也。
又比比,猶言頻頻。《前漢·成帝紀》:郡國比比地動。
又並也。《書·牧誓》:比爾干。《正義》:楯則並以扞敵,故言比。《史記·蘇秦傳》:騎不得比行。
又齊也。《詩·小雅》:比物四驪。註:比物,齊其力也。
又偏也,黨也。《書·洪範》:人無有比德。《正義》:人無阿比之德,言天下衆民盡得中也。《論語》:君子周而不比。鄭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又從也。《論語》:義之與比。朱註:比,從也。《晉語》:事君者比而不黨。註:比謂比義。
又合也。《禮·射儀》: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註:比,親合也。漢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比意同力,冀得廢遺。師古註:訓合。
现代释义:比较;较量:~干劲。学先进,~先进。
能够相比:近邻~亲。坚~金石。演讲不~自言自语。
比画:连说带~。
对着;向着:别拿枪~着人,小心走火。
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
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做诸葛亮。
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四。
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一胜乙队。
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
姓。
紧靠;挨着:~肩。鳞次栉~。
依附;勾结:朋~为奸。
近来:~来。
等到:~及。
“比”的演变及古代书家的字
赵之谦《许氏说文叙》 篆书 清代
《好大王碑》 隶书 东汉
祝允明《草书手卷》 草书 明代
苏轼《次辩才韵诗》 行书 北宋
魏碑《高猛墓志》 楷书 北魏
文徵明《离骚经》 小楷 明代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