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代书法,但凡上过小学的人,即便没接触过书法,也能说出几个书法家的名字,比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但是,提起隋代书法,就算你学过好几年书法,可能最多说出智永,其他茫然无所知。其实,隋代写字牛逼的人很多,只是因为众所周不知的原因,他们的名字和字,没有被后世人熟知。
闲话不说,下面就来看看隋代那些牛逼的字。
智永,不消多说,大牛。
唐人张怀瓘搞了个三品论书。三品即神品、妙品、能品。他把智永的楷书、草书列于妙品,行书列于能品。看起来座位不是很靠前。其实他排的神品里头,是那些远在汉晋时代,连骨灰都化了的人物,即钟张二王那拨人。把这些人放在神品里头,也是供着的意思。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这些咖,也都在妙品里。所以,把智永列于妙品,合理。
张怀瓘评价智永的字道:“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说他的字有张芝、王羲之的风或肉。又道:“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说他在“道”的层面不如欧阳询、虞世南,而在“技”的层面超过羊欣、薄绍之。张怀瓘评价书家,比较苛刻。我倒觉得,《千字文》的笔墨,看着比传世欧阳询的一两件墨迹要舒服。无论如何,智永厕身欧、虞之间,杜越羊、薄之上,是没有疑问的。
到了宋代,智永评价开始上升。苏轼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评价相当高。米芾说:“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已少钟法。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以“古法”为标准,认为智永的字还有“八面”,即还有古法,而欧阳询他们的字,用笔平匀,已经丧失了古法。米芾又说:“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贬抑欧、虞诸人,不留情面。在宋人这里,智永完成了段位提升。
智永就讲到这里,具体的我们的网课正在讲。下面看几件隋人写经。先看《大般涅槃经》某种:
这件小楷长卷,先不说你喜不喜欢这种风格,就全文这3629个字,你要在里边找到一个明显失败的字,算我输。当然,偶尔会有写得不完美的笔画,比如这个“我”字的斜钩:
这种情况极少。该经的字,经常有出人意料的用笔或结体之势。比如:
一般我们写口字形,都要收着点,避免因写大而造成傻呆感。但这个字的口突然写得很大,却并无呆感。
右竖更加靠右,跟左竖中间绷开很宽一块空地。这叫什么来着:疏可走马。
有牵丝。看多了古人墨迹,你会发现,上乘的楷书,都会有行书的笔意,笔画之间有非常多的顾盼和牵连。这才是真正的楷书。那种笔笔分明、先后笔画无连贯性的楷书,是印刷体。
这个字,一是有行书笔意,二是三撇形成一个扇形,有一种聚散的美。
再看《老子变化经》:
这件写经字势右肩上耸,取斜势。到处找不到高清图,只能将就看看。看看落款:
书写者叫王俦。记住,王俦,职业是经生,我们可以称他为隋代的大书法家。上文《大般涅槃经》是刚健,这篇《老子变化经》则有一种弹性在里边。不一样哦。
再看朵云轩藏《妙法莲华经》:
这件写经,书法好得不得了。可以这么说,隋朝后传到今天的墨迹里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行楷抄经,或者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小字行楷。真是太好了。它有小楷的架子,又有行书的运笔;有小楷的笔法,又有行书的姿态。写得不紧不慢,不滞不滑。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你把唐代的褚遂良、颜真卿拉出来,让他们闷着头写,未必写得过这个无名氏啊。
墨迹就看这几件,下面看看石刻。
考古出土的隋代墓志,有好几百方,《美人董氏墓志》是其中翘楚:
该墓志的字,结体多有奇妙之处。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往往右边突然放大且下沉,但整个字的结构却没有问题,实在令人意想不到。如果右下角是个捺,往往也是下沉,给整字造成跌宕之势。有些字的部件,要么收,要么放,总能出人意表。一句话,结构没有呆板平匀之病,又无奇肆怪诞之风。至于它的笔画,虽然是刀刻,却像极书写出来的,可见是位高手刻的。点画刻得仔细,字看着就精巧。加上其结构的多变,整篇给人灵动多姿的感觉。实在是一件漂亮的书法。
《苏孝慈墓志》也是精品:
这字跟欧阳询的字颇为类似,只是结体没那么紧俏。这说明欧阳询的那种字,在隋唐之际绝非孤例。名家也活在时代里头,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的。
除了墓志,隋代还有一些精品石碑,比如著名的《龙藏寺碑》。清代人对这块碑评价很高。康有为称其不光是隋碑第一,而且统合分隶,荟萃诸派,安静浑穆,风度端凝,是集六朝书法之大成的碑。夸得有点猛。不过,这块碑的不同拓本面貌差异比较明显,比如这两种拓本:
拓本残泐较多,笔画变得很细。尽管如此,我们观察其结体,仍能看到很多跟隋人写经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少跟唐代名家的字相通。杨守敬说这块碑跟虞世南、褚遂良颇有类似之处,实际上是说它处于隋唐楷书风格序列里边。
康有为曾说:“昔人称中郎书曰’笔势洞达’,通观古碑,得洞达之意,莫如隋世。”用“洞达”一词概括隋代书法的优长。清人刘熙载曾经解释过洞达,他说:“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曰洞,边透曰达。洞达则字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这个“中透曰洞,边透曰达”,说得太好了!字要有内有外,内要有涵容,外要尽笔势,这叫洞达。隋人的精品楷书,确乎是符合这个特点的。
以上看的基本都是隋人的楷书。隋人的草书也有名作传世。比如《出师颂》:
历来评家对这件草书评价甚高,这里不再啰嗦。
隋代也有一些好玩的书法,比如高昌国墓砖:
《画伯演墓表》
很鲜活对吧。这种不是特别严谨,够不上“法书”标准的字,反而最能让人起一种历史的联想。
再如这种杂糅各体书法的墓志:
《寇偘墓志》
很可爱对吧,楷书写着写着,来一个篆字。这种情况,有人说是跟当时的道教风气有关。
浏览完以上书法,我的感受是:没有隋人的书法,就没有唐人的书法。没有隋人在前面铺路,唐代就不会冒出那么多书法名家。我们老说“晋唐书法”,好像中间的时代不存在似的。书法的传承和创新是复杂的历史过程,隋人的光芒被唐人更大的光芒掩盖住,唐人的大光芒把隋人的光芒吸收了进去,不等于隋人的光芒就失去了价值。对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来说,隋人的书法,可鉴赏,可学习,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