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乱世,叛军四起,江湖风云变幻。高杰,这位曾与李自成并肩作战的将领,突然背叛,不仅携带军中重宝,更是拐走了李自成的妻子邢氏。当年,李自成信任高杰,把他安插在关键岗位,未曾料到,这位同乡会在暗中与邢氏私通,最后还策划投奔明军。高杰带着邢氏逃离,踏上了未知的道路,命运似乎在等待着他们的终局。

投靠明军后的高杰并未获得民众的拥戴,他的残暴行径引发民怨,最终死于许定国的阴谋。可是,邢氏的结局又如何呢?

高杰与李自成的初次联手

高杰与李自成,这两位来自同一乡镇的将领,在明末的社会动荡及横征暴敛的大背景下,选择了并肩作战。

崇祯七年的闰八月,局势尤为危急。明朝官军在各地频频遭受叛军的攻击,整个陇州地区更是危在旦夕。总督陈奇瑜派遣了参将贺人龙赶往陇州,意图解救被围的官军。然而,贺人龙的队伍在抵达陇州前就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重围,叛军数量之多、战术之准确,显然是事先有了周密的准备。

李自成看出了贺人龙所处的困境,便想借此机会将其拉入自己的阵营,增强自己的势力。李自成知道要想说服贺人龙,需要一个合适的中间人,于是他想到了与贺人龙有过交往的高杰。他派人把书信交给高杰,希望高杰能转达自己的意图,并说服贺人龙一起反明。高杰在犹豫中未能及时给予回复,这让派来的使者在焦急等待中度过了数日。使者一再催促,高杰仍旧未做出决断。

时间一天天过去,陇州的围攻依然如火如荼,李自成那边未能等到高杰的消息,心中开始怀疑起高杰的立场和忠诚。两个月的时间,陇州城的局势越发紧张,李自成感到不能再等下去了,他需要重新调整计划。终于,李自成做出了决定,他要更换高杰的职位,撤回其军权。

邢氏与高杰的秘密联盟

邢氏作为李自成的妻子,在军中她负责监管所有军用物资和兵器。在一次例行的军事检查中,高杰作为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前来交符验合。邢氏在接收和核对符令时,首次近距离观察了高杰。高杰的外表英俊,不同于常见的粗犷战士,他的举止中透露着一种书卷气,这在战乱频发的时代颇为少见。

邢氏对高杰的印象由此深刻,而高杰在完成验合手续后,也无意中多看了邢氏几眼。两人的互动虽然极为简短,却在无声中埋下了情愫的种子。随后的几次物资分配和军事部署中,两人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每当夜深人静,营地中其他人都在休息时,邢氏和高杰会在物资库中交谈,从军情到日常生活,话题逐渐增多。

随着交往的频繁,两人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尽管他们都清楚这种关系的危险性,但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两人开始了秘密的恋情。

在一次深夜的密谈中,他们讨论了当前的局势,两人共同认为局势对他们极为不利。随着叛军与明军的冲突愈发激烈,他们所在的阵营也越来越不稳定。最终,两人决定制定一个逃离的计划。

高杰的投降与随后的命运

崇祯八年(1635年)八月,高杰和邢氏密谋已久,终于抓住了一个合适的时机,离开了李自成的军队,携带着他们能够带走的物资和一些心腹,投奔了明军。当时明军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农民军的叛乱愈演愈烈,明朝官员迫切需要加强军力。

洪承畴是当时负责接收高杰的明军高官,得知高杰前来投奔,他谨慎而迅速地做出了应对。为了测试高杰的忠诚度,洪承畴没有直接让高杰加入明军的高层,而是将他交给了参将贺人龙,由贺人龙负责高杰的安置和进一步考察。

贺人龙接到洪承畴的命令后,派遣自己的部下,游击将领孙守法,带领高杰去对付正在作乱的农民军。高杰此时已经没有退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在孙守法的指挥下,他们一同率军进攻农民军,经过几番激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高杰开始频繁为贺人龙效力,成为了他麾下的一员干将,参与多次镇压叛乱的军事行动。

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贺人龙因各种原因触犯了朝廷,被下令处死。这一事件震动了军中上下,而高杰的处境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贺人龙一死,高杰失去了靠山,然而由于他此前的战功显赫,朝廷并没有轻易舍弃他。相反,高杰被提拔为游击将领,接管了部分原属于贺人龙的部队,继续为明军效力。

拐走李自成妻子的叛徒高杰,与李自成的妻子结局如何?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高杰的军功越来越多,声名日隆。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终于被晋升为总兵官。

高杰的最后岁月

高杰在被晋升为总兵官后,虽然在军中有一定的地位,但在民众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好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的局势愈加严峻,农民军和清军的双重夹击让明朝的官军疲于应付。朱由检下令高杰率领军队前往山西,试图解救那里的危机。高杰带领着他手下的部队,急行军赶赴山西,但一路上并未取得什么大的战果。

山西的战事并不顺利,明军在与农民军的交战中接连失利。高杰的军队兵力不占优势,再加上供应困难,士兵的士气日益低落。高杰无奈之下选择撤回泽州。他率军撤退时,军队纪律涣散,士兵在沿途肆意抢掠。这些士兵在进攻受挫、补给短缺的情况下,将怒火发泄在无辜的百姓身上。他们烧毁村庄、掠夺粮食,甚至杀戮平民,场面极为残忍。这些暴行不仅没有改善局势,反而进一步激起了当地百姓的仇恨和反抗情绪。百姓们原本寄希望于明军能够保护他们免遭农民军的袭击,然而高杰的军队所带来的灾难,让他们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

由于在山西的失败和撤退过程中的暴行,民众对高杰的怨恨越来越深。战事不利的消息传回朝廷时,朝廷内外对高杰的表现也多有不满。然而,此时的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朱由检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继续依赖手下有限的将领,包括高杰在内。

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的政权已经名存实亡,高杰此时率领残余部队转战至扬州。扬州作为当时重要的城市之一,是明朝南方残余势力的重要据点。然而,当高杰带领部队驻扎在扬州城外时,扬州的百姓对他的到来充满了戒备和恐惧。此前关于他在山西撤退时烧杀掠夺的消息早已传开,扬州百姓深知他军纪不严、性情残暴,因此纷纷闭门拒守,不愿让他的军队进城。

高杰面对扬州百姓的抵制,开始恼怒。他试图强行进入城内,但遭到了城中守军和百姓的反抗。无奈之下,他选择暂时驻扎在城外。然而,这并没有让局势好转,反而使得他变本加厉。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高杰的士兵开始在城外周围的乡村进行掠夺。他们进入农家,抢走粮食、牲畜,甚至还强行带走了不少年轻的妇女。

这段时间内,高杰的名声可以说是彻底败坏了。他的残暴行径使得扬州百姓对他避之不及,甚至有不少地方的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抵抗。

惨烈的结局与余波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高杰已经走到了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此时,明朝的局势日益恶化,南明政权试图重整旗鼓,但内外受敌,局面一片混乱。高杰迫切需要寻找盟友,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和军权,因此,他决定召集许定国,希望两人能够合作,共同对抗清军的南侵。

许定国接到高杰的召集后,表现得相当冷淡,既没有立即回应,也没有表现出合作的积极态度。当地的巡抚越其杰也曾劝高杰不要急于进入城内,认为许定国的态度难以琢磨,进入城中恐怕会有不测。然而,高杰一向自视甚高,尤其对许定国这种表面上地位不如他的人更是心存轻视。他没有听从越其杰的建议,执意进城,认为许定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不敢对他采取任何行动。

高杰率军进入城中,许定国虽表面应对,内心早已暗中安排。为了消除高杰的疑心,许定国特意设宴招待高杰。宴席上,酒菜丰盛,歌舞助兴,气氛看似轻松和谐。高杰在席间与许定国言笑晏晏,毫无戒备。席间,许定国并未提及合作的具体事宜,而是绕开话题,借助酒宴的气氛,企图麻痹高杰的警惕。

当高杰醉意渐浓,失去警觉时,许定国的伏兵早已埋伏在周围,等待时机行动。宴会结束后,高杰回到自己的军帐,准备休息。然而,就在他沉睡之际,伏兵突然发动袭击,夜幕下的城中爆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混乱。高杰的卫兵猝不及防,被伏兵迅速击溃。高杰自己在慌乱中被俘,随即被带到许定国面前。许定国对高杰毫不留情,命令士兵将其处决。

高杰的死消息传出后,他的妻子邢氏和幼子高兴平的命运也成了焦点。邢氏心力交瘁,为了寻求庇护,她决定带着儿子前往扬州,试图投靠当时的明军名将史可法。

邢氏抱着最后的希望,希望史可法能够收留她和年幼的高兴平,甚至打算让高兴平认史可法为义父,以此获得保护。史可法在了解情况后,拒绝了邢氏的请求,并没有给予她们母子任何实际的帮助。

失去依靠的邢氏和高兴平,此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史书上也再无她们的踪迹。她们的命运不明,但可以想见,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孤儿寡母的处境无比艰难。

高杰死后,他麾下的部队一度陷入混乱。虽然高杰生前对部下要求严格,但他的残暴统治让部下对他并无多少忠诚可言。清军南下时,明军节节败退,而高杰手下的许多将领和士兵面对清军的攻势,选择了投降。许多人甚至成为了清军的先锋,主动为清军效力,协助他们攻打南明的残余势力。

参考资料:[1]高强.高杰及其对南明弘光朝局势的影响[J].新校园(上旬刊),201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