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式太极拳的起源和指导理论
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张大辉
我1992年师从孙剑云先生修习孙式太极拳(包括孙式三拳三剑和孙式太极道功),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孙式太极拳的理论源泉等问题,我根据师从孙剑云先生的十余年从学经历和体会,谈一些我的观点。
孙剑云先生携弟子张大辉演示孙式太极拳推手《孙氏太极拳剑》(1997)
(一)关于太极拳的起源
对于太极拳的修习,由于我家祖上和孙剑云先生家的世交亲谊关系,相较于我师从孙剑云先生修习孙式太极拳之前的其他太极拳(24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修习,孙剑云先生向我传授的孙式太极拳修习实践和理论更为系统。我从1992年始,一直坚持至今(2024年)。
据我所学,孙剑云先生认为,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张三丰先生的武学修为记载。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其中华民国第一部太极拳拳学著作《太极拳拳》中写到“…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详见如下所示插图和附录)据此文述可见,孙禄堂先生也认为太极拳发明于元朝张三丰先生。我个人认为,认同此太极拳发明渊源之说,可以消除诸多关于太极拳起源的歧义。
况且,孙式太极拳学成熟于徐世昌先生、孙禄堂先生和我家先祖等诸多先贤于1917年10月至1918年11月连续14个月期间组织的多次太极文化学术活动(以下简称“1917太极文化活动”),期间,湘帆赵衡先生、蕲水陈曾则先生、东台吴心榖先生、晚清最后状元刘春霖先生等许多文化先贤都曾不同程度参与此项太极文化活动,应该说,关于太极拳发明于元朝张三丰先生之说,应属诚恳慎重之说。我们太极文化后来学者应当充分尊重之。
根据对“1917太极文化活动”的详细考究,孙式太极拳的发明起源传承序列应该说是非常清晰的:
元朝张三丰先生——山右王宗岳先生——清朝豫省怀庆府赵保镇陈清平先生——晚清道、咸年间广平武禹襄先生——晚清李亦畬先生——清末民初郝为真先生——孙禄堂先生——孙剑云先生——
此外,详查“1917太极文化活动”,只字未提太极拳起源和温县陈家沟的关系,值得今日太极拳文化学者深思之。
孙禄堂先生1919年(民国八年)《太极拳学》自序 原文如下所示
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气,赋于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暑、湿、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祛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其虚灵之气。迨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焦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炼气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掤、、挤、按、採、挒、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式,至前清道、咸年间,有广平武禹襄先生,闻豫省怀庆府赵保镇,有陈清平先生者,精于是技,不惮远道,亲往访焉,遂从学数月,而得其条理。后传亦畬先生。亦畬先生,又作五字诀,传郝为真先生。先生以数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奥妙。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会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式虽不同,其理则一也。惟前人只凭口授,无有专书,偶著论说,亦无实练入手之法。余自维浅陋,不揣冒昧,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之图,均有电照本像,又加以图解,庶有志于此者,可按图摹仿,实力作去,久之不难得拳中之妙用。书中皆述诸先生之实理,并无文法可观。其间有舛错不合者,尚祈海内明达,随时指示为感。民国八年十月河北完县禄堂孙福全谨序
(二)关于孙式太极拳和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的关系
据我所学,孙式太极拳实践和理论与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密不可分,孙式太极拳实践和理论的源头活水就是王宗岳先生的《太极拳论》。详究“1917太极文化活动”,孙禄堂先生主张之,“…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1917太极文化活动”中的许多太极文化先贤也主张之(陈微明先生“太极拳学,王宗岳论之精矣。…”等)。我师从孙剑云先生期间,据我记忆,孙剑云先生同样主张之——孙式太极拳实践理论根源于王宗岳先生《太极拳论》。
此外,据我所知,蒙古密法也曾对孙式太极拳实践和理论有所贡献(孙式太极拳学开合手式源于蒙古密法桩式)。
附录
中华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学著作《太极拳学》(1919年)
中华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学著作《太极拳学》(1919年)
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自序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公开出版发行的太极拳学著作《孙式太极拳》等(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