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叶,黄姓从番禺市桥小龙迁居而来。在广州东城墙定居下来。
这应该是广州城东最早村落之一,它叫黄华塘村。
这是现在广州闹市区“黄华路”的源头。
当然,还有廖屋,捉蛇坑、孖鱼岗,田心、四标村、乌龙岗,等等。
这些,曾是广州城东的村落,已经消失在闹市区的村落;
不妨,我们把时间追溯到几百年前,看看那个时候到广州模样……
广州城东。
广州城东“农林高级农业社”
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曾在广州城东建立省农林试验场,直至民国12年(1923年)结束,长达15年,名声远播。
于是,1955年,高级农业社成立时,这一块就定名为“农林高级农业社”,其范围相当广泛:
东北与登峰村、沙东村交界;
东到水均岗、水荫路,与寺右村、杨箕村交界;
南到大沙头,频临珠江;
西到东川路东濠涌以东、越秀桥,以旧城基为界:
北到今广深铁路,面积数千亩。
农林高级合作社:莫大的范围。
城东的山岗与河涌
土地有平原、丘陵,以山岗丘陵为主,有3条小河涌:淘金坑、水坑、大坑。
农林地处丘陵地带,有很多小山岗,如孖鱼岗、乌龙岗(建设新村)、臭岗(烈土陵园)、麻鷹岗(动物园)、犀牛尾岗、大炮岗(省科学院)、横枝岗、水均岗、云鹤岭、一望岗、二望岗、三望岗、四马岗、青菜岗、太和岗、螺岗、蟹岗等。
山岗上竹林居多,也有桑树、苦棟、榕树、乌柏等树木。
中间有3条由北向南的小溪,最大的一条是淘金坑,一条叫大坑(又叫沙河坑、牛屎涌、后底涌),另一条叫水坑。
淘金坑:
起源于白云山,经横枝岗、淘金路、华乐路、花园酒店后面、建设新村、省党校,在越秀桥入东濠涌,经东堤,今江湾大桥处入珠江。
淘金坑是一条小溪流,最宽处约6米,入东濠涌处比较宽阔。水很清,弯弯曲曲很美丽。
两岸是竹林,有油竹。溪内有金沙,曾有外国人和一对中国夫妇在坑内淘金,故而得名。
水坑:
起源于黄花岗,流经黄花剧院旁边、环市东、东风路、杨箕村、入寺右涌,宽约3米.
大坑:
起源麓湖,宽约3米多,经登峰大酒店、肇庆大厦、朱紫寮,入东濠涌。
现在农林已成市中心,丘陵、山岗全部推平,淘金坑、水坑、大坑上面也盖上水泥板,成为马路。
农林试验场,是城东“农林”得名的源头。
农林有13条自然村
农林地块内农林有13条自然村,其中建村最早的是黄华塘村。
农林有十几条自然村:永福村、永泰村、永泰北约、犀牛尾村、农本新村、捉蛇坑(福今)、淘金坑、廖屋、黄华塘村、青龙坊、区庄、四标村、田心村、孖鱼岗村、乌龙岗村等村。
历史最悠久的黄华塘村建于明朝,最迟的淘金坑建于民国初期。
除黄华塘村有祠堂、庙宇等建筑,有打礁、清明祭祖太公分猪肉、菩萨行乡、摆七姐等民间习俗外,其余的村庄都没有大型的民间活动。
01
黄华塘村
黄华塘村位于现黄华路广东省党校对面。
清同治十年(1861年)《番禺县志》中已经标记有此地名,但标记的是黄华堂。而据老人说:从前黄华塘村有间黄华寺,村里又有2个塘,所以取名黄华塘(又名黄孖塘)。大姓有曾、黄、梁、姚、何,曾经组织过五姓堂,春节组织狮子队舞狮子。
明朝中叶,黄姓从番禺县市桥小龙来到黄华塘开村。其中有位富翁的4个孩子都是女孩,偌大一分家业就没人继承,于是便到番禺找个姓曾的男孩做儿子。开始改姓黄,岳父死后又改回姓曾,其后人也全部姓曾。传说曾姓的祖先当兵死在外面,后人有钱就建祠堂纪念。曾姓有太公田。村里的洪圣庙和北帝庙都有庙产。以后,梁姓、姚姓人陆续迁来,于是便有曾、黄、梁、姚四大姓。
清代政府在此征地建钱局(现黄华塘对面省党校处),所以又有钱路头、造币左巷。因铸钱币的地方有两支大烟囱,一铸钱就冒烟,如果下雨,就有烟又有雨,成了一景,村民称“大通烟雨”。
黄华塘村就在城墙脚,是清代东郊最靠近广州市区的农村。30年代陈济棠统治广州时,在黄华塘征地建第一监狱。黄华塘对面,还有清末政府建的盲公院、女老人院。建国前,黄华塘村是全农林最漂亮的村庄,有麻石街巷、寺庙、闸门。村边有新竹,村内有鱼塘。1950年统计,全村有160户,671人,耕地2商。现在黄华塘已布满高楼大厦。
上图为1910年代地图上的黄华塘,面积的很大的。
下图为现场拍摄,黄华路上,该村唯一现存的旧屋子。
02
永泰村和永泰西约
永泰村位于现东山广场后面。
因从前村的周围都围着筋竹,而进村的道路十分细小,所以人们又叫永泰村做龙喉村。
关于永泰村的来由,有个传说。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个皇姑,患了病疾,听说南方有医治这种病的药,便南下求医。皇姑来到这里,看见有个大塘,周围树木葱龙,微风吹过,十分凉快,觉得很舒服。
看看前面,山清水秀,不远处又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淘金坑流过,自觉病情也轻松了许多。于是对皇帝说想在这里养病。皇帝同意,并在这里为她修建住房,还在路口修牌坊、华表、拴马柱,大官来到这里都要下马。皇姑希望大清国泰民安,于是取名永泰村。
传说皇姑死后,葬在登峰后面的山,人们便把那里叫“皇姑岭”,后来叫歪了,便成“横谷岭”(广州话中皇姑和横谷差不多音)。
后来又有一些外地人在附近建房居住,遂成小村落。
清朝时,政府在这里建了一条村,每间屋1房1厅1厨,青砖屋,大街三板石,小巷两板石。有这种病的人都迁到这里住。村周围种满竹,把村子与外面隔开。后来,也有外人不避病痛搬到这里来住。
解放初已有100多人。姓氏很多,其中较多的有何、李、屈、黄。
1950年统计,水泰村有26户,104人,耕地88亩。
拴马柱连同顶上的马头于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烂。
永泰北约在永泰村的西面,建于清朝,建国初只剩下几户、二三十人。
1940年代地图上永泰乡。
03
犀牛尾村
犀牛尾村在现犀牛路一带。
广东工业大学至犀牛尾一带以前是一座山,整个山就象一只犀牛,牛头在今广东工业大学,该村在犀牛尾,故名。
村庄以吴、钟两姓人数为多。
吴姓是清嘉庆年间,从揭西迁到这里居住。
钟姓则是清代从惠州经太和来到这里居住。
以后还陆续有人迁来。村里客家人多。
1950年统计,有78户,381人,耕地290亩。
1910年代的犀牛尾村。
04
区庄
区庄在现区庄立交桥先烈中路南侧一带。
清代又名鸡庄,可能附近的水塘有鸥鸟栖息,故名。
清道光年间,姓欧的人在原穗港家私厂(现区庄立交桥往沙河方向路南)开庄,放了两副棺材,请姓蔡的人来看庄,于是人们又叫这里为区庄。
该村姓蔡的人口最多,有20~30户,还有姓丁、姓黄的,都以种菜为业。
解放初有100多人。建国前这里有一个基督教怡养院(老人院),由余师太创办,收容二三十个老妇人。
1950年统计,有34户、172人,耕地191亩。
地图上,也曾经叫“区村”。
05
青龙坊
青龙坊在现花园酒店之东,邮电新村一带。
清末,这里有人以养羊为生,人们便叫这里做羊咩案。
后来,东莞黎姓人来到这里谋生,一个叫阿苏的和当地一个养羊户女子结婚,人们便叫他做“羊咩苏”。
后来,一些钟落潭人又在此租田盖房居住。
大约三四十年代,一些清远人也来这里居住,以拉车仔为生。
刚来时拉黄包车,后来蹬三轮车。
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远人陈开记嫌羊咩寮不好听,于是把这里改名青龙坊。建国初有100人左右。
06
永福村
永福村在沙河顶原铁路东侧,先烈东路北侧。
农林的永福村由黄窿、塘堂(无中间的口)、石人窿3条小村构成。
姓氏有丁、刘、卢、张、潘、何、叶、陈。
清末,丁姓、卢姓、陈姓分别到这里建房居住,多是泥屋、板屋,由于是外地人,村又小,常常受大村欺负。
有一次,石人窿有个村民到地里耕田,被人抢去耕牛。
当时清末爱国将领、黑旗军领袖刘永福驻扎在沙河,牛主向刘永福哭诉,刘永福仗义执言,为他要回了耕牛。村民感激刘水福,就把村子改名水福村。
为了得到刘永福的保护,沙河叫永福村的自然村就有五六条之多。
另一说是,人们希望生活永远幸福,故叫永福村。
07
淘金坑村
淘金坑村在今淘金路一带,建于民国初年,现无存。
建国前,淘金坑有间教会得圣婴堂。教会很多田在淘金坑。
民国初年,孙姓、吴姓、刘姓、江姓的人来租教会的田耕种。租教会的田就要入教。如果租教会的田就可以租教会的牛耕田,租教会的屋住(泥墙、春墙盖瓦),田租也比较便宜。
因而淘金坑的人多数人教。1950年统计,淘金坑有人口52户234人,耕地107亩。
08
廖屋
廖屋在现淘金路铁路以北,现已无存。清末民初,廖姓客家人从增城来此建屋开村,有十几户,三四十人,故名廖屋。
廖屋前有淘金坑,旁有洋淀寮,后有瓦渣岗。
洋淀寮是清代的一个染布作坊,瓦渣岗是装染料的瓦罐破损后扔在后面岗上而叫出来的地名,山岗有六七米高。
民国时期洋淀寮已不再染布,只剩下烂屋、烂瓦罐和几个染布池。
清末民初,廖姓来定居时都没有见过染布。
30年代,政府在村前修筑铁路,路基有两三米高,村民挑东西很不方便。
修铁路后,村里死了几个人,村民认为坏了风水。村民廖镜、廖银先搬出,以后全村都搬走了。
廖屋村有祠堂,面积约150平方米。
地图上没有发现廖屋村。但是这个“何屋村”倒是有。
09
农本新村
清末,一些钟姓人在犀牛尾对面建房居住(即现粵剧学校一带),因为附近有农林试验场,遂改名农本新村。
钟姓的太公与吴姓的太公是拜把兄弟,他觉得这里好,于是又叫吴姓出来住。
建国初,人口有一百多人。
农本新村,高楼大厦。
10
福今村
福今村在现福今路气象局一带的山岗边。因有人在这里捉蛇,故又叫捉蛇坑。
最先梁姓在此建屋耕种,有10户8户人家,多数是泥屋,少数板屋,还有人用棺材板围住做墙,上面盖瓦居住。因此处有德国教会的福音楼,又名福音村。建国后改名福今村。
11
田心村
田心村是因为村屋建在大片田地的中心而得名,位置在今天秀小学附近。1950年有12户48人,现在已无存。
12
四标村
四标村在黄华塘对面今省党校处,原来是清兵四标营盘,后来清政府在此建造币厂。建国初统计,四标村有14户,40人
13
乌龙岗和孖鱼岗村
乌龙岗和孖鱼岗村在今建设新村和粤北大厦后面一带,建国初就征被了地。
建国后只存在了很短时间,共50户200人
乌龙岗上,曾经有个炮台。
城东历史地名
一望岗、二望岗、三望岗
在先烈中路。古时由广州城到沙河基本靠步行,挑担负重尤为吃力,当从广州到达这里已相当累,有人便取名一望岗,意为望到沙河,快到了。有了一望岗,便有了二望岗、三望岗。
另一说是清驻军炮轰打瘦狗岭,为多骗朝廷经费编出来的地名。
大炮岗
在省科学院附近,以前驻过国民党炮兵。
女师
女子师范学校。位于犀牛头广东工学院处。
小北
原在广州城的北门,原叫小北门,后来城门拆除。
山水井
在越秀公园东门以北,有山泉水井,故名。
马棚岗
中山医学院东例。清初,清兵在此养马,建起许多马棚,故名。
马湟水岗
在农林下路犀牛路口斜对面现省教育厅处。传说马姓人从北方湟水迁来,遂叫马湟水岗,现无存。
乌龙岗
在建设新村之西,山岗透迤似龙,泥土黑色,故名。
孖鱼岗
在乌龙岗侧,今建设新村和现粤北大厦后面一带。
云鹤岭
在云鹤南。古时,这一带生态环境好,有鹤在此栖息,鹤飞起来,就像飞到云里,故名。
元运街
在东华西街,云香茶楼对面,以前此处有条小河涌,水运繁忙,街中有香烛铺、竹丝加工场和农具店。
壬癸村
在广州城的东北,现小北北园酒家后面。
太和岗
在黄花岗公园后面。从前村民看见日出时一片祥云,故名。
水牛岗
在现福今路北,因山形像水牛,故名,现无存。
水均岗
在今东风路东峻广场一带。因岗上长水均子,故称该山为水均岗。现岗已推平。
水鬼塘
在青菜岗,因以前淹死过几个小孩,村民说塘里有水鬼,故名。
牛王庙
在先烈中路省科学院以西,供奉牛王。建国初该庙还在,现无存。
瓦渣岗
在黄花岗公园后面,又叫洋电寮,因以前这里有间染布作坊,装染料的瓦罐扔在后面山岗,故名。
东皋大道
在大东门。因这里有明代广州四大名园之一的东皋别业,故名。
北较场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开辟,为清军操场。
四十八亩
在云鹤的南北街一带、有农田4商,故名
四马岗
在先烈中路,山形像驾车的4匹马,故名。
四标村
在黄华塘对面 今省党校处,原是清兵四标的营盘,现无存。
田心村
在现天秀小学附近,因村屋建在大片田地的中心面得名,现无存。
白灰里
今执信中学对面肿瘤医院处。
石人窟
在现市党校,以前有大山坟,有石人石马,故名。
华乐坊
在花园酒店之东。旧社会有赌坊、食肆等玩乐场所,故名,现改名华乐路。
孖鱼岗
即现建设新村一带,因山形像两条鱼,故名,现无存
师姑山
即现市中心血站、以前有师姑(尼姑)墓,故名。
执信路
为纪念朱执信而起的路名。
杂耕田
在四十八亩南面,传说这些田谁去耕对谁不利。
百子路
在中山一路烈士陵园之东,原名百花桥,又叫状元桥,后在桥侧建育要堂,遂名百子桥。1925年在此修马路,即称百子路。
竹丝岗
在今农林下路西侧。以前岗上有人把竹削成竹丝交给香烛铺做原料,故名。
红岗
永福路东侧新华印刷厂直入,现市政专科学校,因山岗有红泥,故名。
沙河顶
沙河因沙多而得名。这里是沙河西山坡最高处,故名。
花果山
在环市路现电视塔处,原名飞岭,山形像飞翔的大雁。60 年代,农林大队在此山开荒种波萝、三华李、桃树、竹等果木,于是改名花果山。
庚戌
现科学院斜对面解放前有间庚戌学校。现建了浙江大厦。
板窿
又叫湴窿,因以前这里的农田湴深,故名。现叫天胜新村
青菜岗
因山岗种满青菜,故名。因有军队在此驻扎,又称军山。
南坑西
麓湖有支水从北向南流,村民称为南坑,南坑之西便称南坑西。
茶亭
在沙河公共汽车站处,亦名四马岗,亭为建国前广济善堂所建,用以为路人施茶、休息之用。现为公共汽车车站。
原道路
在区庄立交桥附近,因建国前在现华泰宾馆处有一间英国教会办的原道圣经学校,故名。
臭岗
在现烈士陵园。建国前掩埋处决犯人的地方,因草草埋葬,臭气熏天,故名。建国后改名红花岗。
岘壳岗
在华侨新村内,因岗内有大量岘壳,故名。现已推平。
钱路头
因该路有清政府办的钱局,故名。
梅花村
在中山一路省人大之东,这里有陈济案公馆,因陈济棠之妻英秀英喜梅花,路旁种满梅树,冬天梅花盛开,故名。
蛇头
即现环市东路市二十一中学处,因地形似蛇头,故名。
麻鹰岗
在现动物公园猴子山处。以前岗上有个山坟,坟上有只石麻鹰,故名。
黄庄
今中山医科大学一带。
黄花岗
原名红花岗,1911年同盟会黄花岗之役失败,同盟会员潘达微四处奔走,发动善堂出面,在此安葬72烈土。潘达微认为黄花高洁,于是改岗名。
黄埔大道
民国时,执信中学以南叫黄埔大道,现在是东风路。
黄 窿
在现省科学院后面,住姓刘、姓丁、姓韩村民,因泥土黄色,故名
犀牛路
又叫犀牛尾,以前这里的山形像犀牛,牛头在广东工学院处,叫犀牛路牛头,牛尾在那牛路,叫犀牛尾,后改名犀牛路。
紫薇庙
在广东国际大厦后面。紫薇,即北极星名,紫薇郎,唐代官名,即中书令,相传该庙是纪念一个做过紫薇郎的人的庙,现无存。
滇庄塘
在云鹤北街云山大酒店一带,因民国时滇军在此建军营,故名。
福今路
在中山一路,现省人大以东,原名捉蛇坑。后来德国教会建福音楼,故名福音路,建国后叫福今路。
横枝岗
现市皮肤病防疫所血站一带。因此地多长水横枝,故名
窿笃尾
永福路新华印刷厂后面,由于地方偏僻,故名。
螺岗
在现黄花小学,远洋宾馆一带,因山形像螺,故名,现无存。
蟾蟝岗
在现省人民医院,因地形似蟾蟝,故名,现无存。
蟹 岗
在北园后面,因山形似蟹,故名,现无存。
主要姓氏
农林自然村多,居住分散。较大的姓集中在黄华塘村。
曾姓:
农林第一大姓。明朝中叶,黄姓在黄华塘建房开村。黄姓有钱,但妻子只生了4个女,没有人继承产业。于是,黄姓便去番禺找了个姓曾男孩做儿子。初时改姓黄,岳父死后恢复姓曾。现在曾姓有200多户六七百人,是黄华塘的大姓,也是农林所有自然村最大的姓。
梁姓:
农林第二大姓,也是在黄华塘。清朝,梁氏从番禺县鹿步司寺右乡迁居黄华塘,现在有100多人。
姚姓:
农林第三大姓。清朝,姚氏从番禺鹿步司寺右乡迁居黄华塘。现在大约有100人。
黄姓:
有几十人,主要在黄华塘。
何姓:
在黄华塘,有几十人。永泰村也有10人左右。
杨姓:
在黄华塘,有几十人。
蔡姓: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欧姓在区庄开庄放棺材,请姓蔡的人看庄。解放初已经有二三十户,五六十人。
廖姓:
清末由增城迁居廖屋,有十几户,约40人。
丁姓:
区庄大姓,有三四十人。水福村的黄隆也有约30人。
吴姓: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吴姓人从揭西迁居犀牛尾村,约30多人。淘金坑也有30人左右,民国初年迁来淘金坑,替教会耕地一・
钟姓: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钟姓人从惠州经太和迁居犀牛尾,约30人。农本新村的人也姓钟,有30多人。
卢姓:
清末迁来水福村,约30人。
孙姓:
民国初年迁来淘金坑,帮教会耕田,约30人。
陈姓:
在板窿,有二三十人,从花都迁来。
李、屈、尹、黄姓:
在永泰村,每姓都是10人8人。陈、卢、阮姓:住青菜岗,每姓也是10人8人。
刘姓:
民国初期到淘金坑耕田,大约有10多人。
其他姓氏很多,但人数很少,分布在青龙坊、华乐等自然村。
农林十几条自然村中黄华塘有曾氏族谱,犀牛尾村有吴氏族谱,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均被销毁。
注:本文参考资料主要来自《农林村志》,故语境是2011年左右。
有历史才有现在,
知过去才知兴衰;
《广州旧闻》,
讲述广州2300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