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兵工厂位于广州石井。全称叫广东兵工总厂。是晚清名臣张之洞推动创办。
当时鸦片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清朝割地又赔款,元气大伤,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首的重臣们开始思考国家命运。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增强国力。
1884年,既光绪十年,张之洞在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晚清是多事之秋,这时候中法战争正在打响。当时广东有一个制造局,能制造修理小型船舰,却不能大量生产枪弹,朝廷又命令机器局制造军火。
可厂小机器小,又没有能匠,怎么造?别说造,欧美联合不是拒授就是抬价。买都买不到,张之洞急得如热锅上蚂蚁,最后咬牙向朝廷上一道奏折,请求建枪弹厂。自己造方不受制于人。
四面楚歌,皇帝最紧张,光绪急忙批复,并拨银让张之洞速办。张之洞花了1.73万两白银,在大北门外的石井墟买下了37亩地,又花了近6万两白银购买设备,华南地区第一家兵工厂诞生。
时间是1887年。
建成后,张之洞把原来的机器制造局和一个军火厂迁到城西增埗,称为制造厂东局,把新建成的石井厂称为制造厂西局。两者统称广东制造局。主要生产枪弹。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作为军事后备基地,广东制造局生产了120万颗炮弹,北运湖北,解湖北城防之急。在1895年,又制了一批抬枪,供前线使用。虽然甲午战争,又以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结束,但广东兵工厂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遗忘。为守护国土、抗击侵略做出了贡献。

但也暴露出些短板,比如生产能力低等。1901年广东制造局花7万两白银从英国和德国购买设备,并仿制出了德国的毛瑟枪。算是上了一个台阶,赶上了国际水平。1905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又大手一挥,投入80万两从德国进口制造枪弹和无烟火药的全套设备,并在1907年建成无烟药厂。厂区面积也由开始的31亩扩大到400亩,厂房上千间,机器设备近千台。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军火厂。并改名广东石井兵工厂。
再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的国革命联军接手了兵工厂,继续发挥作用,随着不断钻研和精进,不仅可以生产各种口径手枪和子弹,还能生产飞机炸弹、手榴弹等,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每月能产枪支900支,子弹70万发。
后来农讲所成立,毛泽东和周恩来还亲自带学员到兵工厂进行实弹射击和军事演习。
周恩来还在院子里亲自栽下一棵榕树。
由于后来兵工厂搬迁,现在这棵树在广州海军陆战学院院内。广撒浓荫。
而兵工厂所以搬迁是因为日军占领广州。
兵工厂在辛亥革命后,广州陈济棠主政。作为一名军人,自然知道军工厂的重要,陈济棠对兵工厂分外重视,派亲信做厂长,并偷师学艺。出厂枪械质量大为改观,枪械的弹着点由原来一个水缸大的范围,缩小至一个茶壶底大小。石井兵工厂进入了鼎盛时期。
然后,1937年陈反蒋失败。兵工厂被国民政府所收。1937年10月,日本对广州实施无差别轰炸。长达14个月的轰炸,让广州遍地瓦砾。石井兵工厂也未能幸免,遭到了破坏。为了保护设备,秘密转移,先转移到了广西,后来又转移到了贵州的崇山峻岭间的山洞里,继续使命。
1949年广州解放,石井兵工厂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撤销。从1887到1949,石井兵工厂走过了62年的岁月。这62年中,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日军侵华,解放战争,见证了国家由弱到强,由被人欺到当家做主。
虽然石井兵工厂消失在了历史尘埃,但却永远闪耀在军事史上。
白云区石沙路1号,原来兵工厂附近不远处,有一座广东兵工总厂红色教育基地。不要门票,免费参观,可以近距离了解石井兵工厂惊心动魄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