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苏州“贵潘”祖先潘仲兰由安徽来到苏州,侨寓南濠街,经营盐业。康熙初年起,其子潘景文正式卜居苏州黄鹂坊桥巷,成为潘氏迁吴始祖。潘景文生有9个儿子,真正长盛不衰的是长子潘兆鼎支,人丁兴旺,科举亦盛,共出进士9名(其中状元1名、探花2名)、举人36名、贡生1名、秀才142名,六部九卿、相国宰辅都出自该支,李鸿章曾经题赠“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额,因此赢得“贵潘”之誉。

      自从安徽来到苏州后,“贵潘”便与太湖之滨的光福结下不解之缘,或营坟墓筑丙舍,或建别墅构园林,留下很多的遗迹。其家族第一落葬光福的是潘兆鼎,其“实为葬吴之始”,成为其家族落葬苏州第一人。自此以后的200年间,潘氏家族先后有535人葬在光福境内。 

潘兆鼎(1658—1724),字敷九,后人称“敷九公”。他“积学砥行,乡里称长者”。晚年选授处州府松阳县教谕,“未赴任而卒”(《大阜潘氏支谱》,下同)。据《敷九府君行略》记载,其“业师吴政则精通地理”,他“得其指授,弱冠即通形家言,中岁益究心焉……又深于星学”。他跑遍吴中,看中了光福香雪海河亭桥南、司徒庙北——“吴县十九都上十五图盖字圩”的好风水,即买地修墓。其五世孙潘遵祁《河亭桥谒五世祖墓》诗,描绘了墓地山水环抱、梅花拥门的优美环境,更点出潘氏后裔将此当作怀念鼻祖、家乡的地方。诗云: 

涧水回环处,梅花拥墓门。

藏幽仍聚族,衍派各寻源。

古木竟无恙,流风犹有存。

苏州怀鼻祖,此地即黄墩。

在“古木竟无恙”一句下,潘遵祁注释“司徒庙古柏,适当墓前。”在“此地即黄墩”一句下,注释“吾家出歙县黄墩,公始葬吴。”曾经有人说:“贵潘”兴旺发达,这是得益于光福祖坟的好风水。

潘兆鼎葬司徒庙北后,晚辈每年要来此上坟祭扫,探幽赏胜,对光福山水喜欢有加,或寓居读书,或隐逸山林,先后在香雪海里构筑了三处园林。

《吴门表隐》“怡园”

民国《吴县志》“怡园”

嘉庆年间,潘奕玙在香雪海司徒庙后河亭桥祖坟旁建筑一座园林“怡园”。

大阜潘·潘奕屿

潘奕玙(1753—1820),字怀珍,号红珊,国学生,潘兆鼎(敷九公)四房潘宗聿(南有公)长子。怡园景观以真山真水为主,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思原堂”等,“贵潘”第一个进士潘奕隽特地为堂题书“怡园”匾额。园中除了梅花、桂花等特色花卉之外,特地辟出一处“石榴园”,栽种了很多不同品种的石榴树。初夏时节,石榴树枝繁叶茂,婀娜多姿,枝叶碧绿,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各种颜色的花朵像一个个铜铃一朵朵喇叭,如云似锦,艳丽惹眼,令人赏心悦目。到了初秋时分,石榴树上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似一盏盏红灯笼,给人一派丰收的喜悦。潘奕玙去世后,就葬在园林附近的官山坞。

咸丰年间,潘遵祁在吾家山香雪海下(今倪家巷村头)构筑园林“香雪草堂”。

民国《吴县志》“香雪草堂”

潘遵祁像

民国《吴县志》“潘遵祁传”

潘遵祁(1808—1892),字顺之,号西圃、简缘等,探花潘世璜之子,状元宰相潘世恩之侄。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授翰林院编修。他淡于仕宦,不久便乞假归,从此不复出。道光二十七年秋,潘遵祁在吾家山下建造香雪草堂,自己取号“铜井山人”。妻子汪氏也喜欢这里,“老妻亦解幽居乐,催促移桡共入山”。咸丰四年(1854),园林建成,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泉石幽深,花木扶疏,墙头薜荔,绿荫翳地。堂之西有隙地,治为花圃,仿城里旧居,命为“西圃”。堂东有“四梅阁”,阁中珍藏宋代名家扬补之(号逃禅)《四梅花卷》,庭前植有老梅四株,与之相匹配。钱塘著名画家戴熙特地为他绘画《山居图》《四梅阁图》《湖山偕隐图》。凡游山者无不拜访,都有诗歌题咏,或书画题赠。俞樾、亢树滋分别写有《香雪草堂记》《四梅阁记》。俞樾《香雪草堂记》云:

简缘先生筑室邓尉山中,曰“香雪草堂”。堂之西尚有隙地,治为圃,曰“西圃”,盖先生城中所居旧有西圃,故山居亦袭其名。六十(岁)以后,遂自号西圃老人。堂之东有小阁,阁中藏宋杨逃禅《四梅花卷》,因颜之曰“四梅花阁”。钱塘戴文节为绘《山居图》《四梅阁图》《湖山偕隐图》各一。其云“偕隐”者,谓先生配汪夫人也。先生诗云:“老妻亦解幽居乐,催促移桡共入山。”伉俪之贤,其今之陶、翟乎。庚申、辛酉间,东南沦陷,山中亦无乐土。大难既夷,市廛榛莽,而入山访旧,则草堂岿然独存,逃禅《四梅花卷》及文节三图亦皆无恙。先生因赋《还山》诗,有云“天留茅屋老馀生”。海内闻之,无不为先生庆。

余与先生为同馆后辈,因得从容茗话于城中之西圃,见其泉石幽深,花木阴翳,墙头薜荔,幕青帷绿,徘徊其下,辄不能去,不知山中西圃其胜又当如何?先生乃示以《山居图》,并出一长卷,凡诗五十五首,皆往来山中所作者,受而读之,草堂之胜在略可见。于是,叹先生之品之高,而先生之福亦遂不可及矣。香山诗云:“试问池台主,多为将相官。终身不曾到,惟展宅图看。”世之达官贵人,经营第宅,风亭月榭,重栭累翼,而驰驱鞅掌,曾不得一日偃仰其中者,夫岂少哉?先生家门鼎盛,壮岁入玉堂,循阶随牒,便可坐致霄汉,乃甫至四十,即谢病归田,高卧湖山,侣鸥鹭而友麋鹿。

溯自咸丰四年甲寅之岁,经始草堂,至于今二十有二年矣。春秋佳日,青鞋布袜,无岁不游,无游不畅,信有东坡所云“隐居之乐,虽南面之君不与易”者,非癖烟露、芥轩冕如先生者,其何修而得此福于天哉?先生年逾耆艾,神明不衰,虽汪夫人先逝,偕隐不终,然嗣君辛芝昆仲辈,皆翚然而起,致身通显。先生颐养天和,优游桑梓,自兹以往,岁月方长,有山水之缘,无人事之扰,此其福岂可量邪?

余故里无家,侨居吴下,偶于先生旧第马医巷之西买得隙地,构为曲园,卷石勺水,聊以自娱,视先生城中西圃已有不如之叹,若视山中西圃,殆犹碛砾之于玉渊矣。而先生不弃,属为之记,因书数语于《山居图》后。他日访先生于山中,共坐草堂之上,看灵岩、玄墓诸山,浅青浓碧,罗列左右,当更胜城中薜荔墙也。

上图:

戴熙《湖山偕隐图》

左图:

《四梅阁图》

(戴熙绘图,

何绍基题字)

俞樾曾在苏州郡城筑曲园,而看了香雪草堂,自叹不如,两者相比,“实犹碛砾之于玉渊矣。”亢树滋《四梅阁记》云:

同治壬申,余偕麐生探梅西崦,过其族潘顺之先生香雪草堂,先生引登四梅阁,出示宋逃禅老人《四梅花卷》,属为阁记。滋尝谓金石、图籍、书画之名于世者,恒视所藏之人为重轻。藏之得其人,则物见为重焉;藏之失其人,则物见为轻焉。古权贵如韩平原、贾秋壑辈所藏,极古今之选,乃后之赏鉴家至割裂其印记,不使污及卷轴。而海岳米氏、墨林项氏、清河张氏所品题,争相宝贵,惟恐其不传于世,则其故可思矣。是卷旧为先生外大父陆谨庭孝廉所藏。孝廉精赏鉴,多蓄宋元人真迹,家故有四梅阁,为刘文清公所题。

岁甲寅,先生草堂成,庭前有老梅四株,因借摹文清书,榜诸阁。而是卷久无踪迹,继乃展转得之程君心柏所,遂取置阁中。事固有巧合,如此者斯亦奇已。先生以名翰林家居,不役役于富贵,惟以乐志林泉,怡情翰墨为事,其恬淡盖由天性,则其得法书名画而宝之,不亦宜哉。是卷之在当日也,孝廉至以名其阁,其为宝贵可知。乃流转数姓,几于若存若亡,而一旦天作之合,为先生藏弆,或亦逃禅灵爽护持其卷于千载之下,而使之得所托欤?然则,孝廉加盟失诸身后,当亦喜所藏之得人,而为是卷幸者欤。抑闻之苏文忠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则凡物皆为我乐;留意于物,则凡物皆为我病。”先生能尘视轩冕,庸肯留意于物者?其于此卷,殆亦如林鸟之感耳,山花之悦目,一笑赏之,而初无容心于其间也。

阁之成,距今十有九年,能与铜坑、石壁分峙于山巅水涯之间,越劫火而长存,经丧乱而不改,尤事之可喜者也。滋故不辞而为之记。

 亢树滋《四梅阁记》

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攻占苏州后,潘遵祁携全家逃难到上海。人在沪上,心系光福,赋《故山》诗,其中有“故山枉费草堂资,自别松楸又一时……今日岁寒冰雪里,梅花如我最相思”之句。

太平天国一结束,潘遵祁马上回到光福,见草堂岿然独存,扬补之的《四梅花卷》、戴熙的“三图”都安然无恙,欣然赋《还山诗》,其中有“天留茅屋老余生”诗句,“海内闻之,无不为先生庆”。见到司徒庙古柏与梅树依旧,他很是高兴,写下“古木有灵经劫后,寒梅无恙又春前”诗句,并为司徒庙撰写“此中只许鸾凤宿,其上应有蛟龙蟠”楹联。潘遵祁擅诗能词善画,著有《香雪草堂词》,画有《香雪草堂图》《邓尉读书图》等。他在香雪草堂“享山居之乐逾四十年”,光绪十八年(1892)六月逝世后,葬在香雪海旁张家涧。

上图:

李鸿裔

《香雪草堂歌》

左图:

“贵潘”香雪海里筑园林

程庭鹭

《香雪草堂图》

20世纪30年代,香雪草堂尚在。1926年4月李根源访古到此,他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写道:“折往倪家巷,经香雪草堂,潘顺之先生遵祁别业也。中有四梅阁,以宋人杨补之《梅花卷》得名。庭奉顺之先生栗主,俞曲园樾联云’霄汉早归来,最好卜居近。’’香雪云烟同供养,依然偕隐在湖山。’至张家涧,谒顺之先生墓。”

同治年间,潘霨在香雪海北侧的涧上构筑园林“韡园”。

大阜潘·潘霨

《光福志》“韡园”

潘霨(1816—1894),字赓纠、伟如,号韡园,潘遵渊长子。国学生。历任福建按察、福建布政使,钦差帮办台湾海防事宜,湖北巡抚、贵州巡抚,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名医、养生学家,精于医术,曾为皇帝视脉、为恭王福晋医病,知名京师。历官所至,恒以医济民。

潘霨是官场上的红人、苏州的名人。光绪六年(1880),上海《申报》曾刊登《出殡盛仪》报道云:“湖北巡抚潘(霨)中丞之太夫人于月之十八出殡……是日,出殡仪仗先有开导马对子,马数十匹,继以卫牌数十对,皆中丞历任之职。由是诰亭及 御场乐旧好,区额亭继之。亭前各有继仪如制,随岁则香亭、真睿亭,以及魂舆灵輀则饰以独龙,扛柩者三十二人。此外送丧者百数十人,皆亲族也。当道自护抚藩臬,暨府县、各营皆在。胥门码头各设路祭一坛,抠出胥门下船,赴光福山择吉营葬云。”(1880年4月30日《申报》01 版),从他母亲出殡仪式,可见其风光与荣耀之一斑。

民国《吴县志》“云壑藏舟”“荥阳别墅”

同治初,潘霨购得香雪海东北涧上村原陈王庭(或作廷)园林“泛香居(窗楞阑槛,制成太湖船舫型,汪琬题“云壑藏舟”额)旧址,营造家祠、园林。韡园,又名荥阳别墅,亦名西崦草堂,园林分为前后二部分,前面部分有涵云阁、镜湖草堂、望榴居、奏蝉亭、逍遥坞等建筑与景观,“药阑不葺,茅茨遂深”。后面部分有泛香亭、瞰云楼,楼下有精舍,何绍基等名家题额书联。回廊下琴台茶灶,一应全有。《光福志》称它是“亭轩池馆,别饶幽韵”。诗人沈钦韩《次日泛舟下崦至涧上潘氏园亭》云:

峦容献篷窗,水色清自照。

柳丝罩垂竿,蘋花颤过櫂。

小泊当斜阳,偶步展清眺。

云壑本天然,池馆粗能肖。

长廊桐未阴,疏棂竹已啸。

山亭水榭倚,白波青嶂绕。

莬裘老空营,鹤影孤相吊。

榴房红惭坼,花冠艳如烧。

潘生酿法传,酒徒有常调。

斟酌秋光中,记此开中笑。

彭玉麟画像

晚清名臣彭玉麟(谥号“刚直”)曾经慕名到韡园游览,并欣然在墙壁上挥毫画梅,“纵横二丈许”,并自题七言长句云:

韡园粉壁净于雪,令我狂醉来污墨。

乱写梅花纵复横,千枝万枝虬如铁。

纵有五丁六甲来,费尽神力不能折。

任他美人月下看,任他高士山中歇。

罗浮仙子竞欢颜,姑射神人开笑靥。

繁华不羡软红尘,清芬压倒众香国。

记得当年顾虎头,满壁沧州画奇绝。

今我泼墨画梅花,写与邓尉荥阳宅。

道子传神笔已枯,疏影暗香写不得。

主人有鹤守天寒,缟衣玄裳真皎洁。

不知鹤寿几千年,来与梅花相契结。

鹤子梅妻共一家,茫茫幻海谁主客。

世事原如壁上观,何必定须分黑白。

但留清气在乾坤,十二万年不许灭。

掷笔狂呼酒百杯,吸取太湖三万六千顷外一天月。

人称诗画“二绝”。潘霨于是特地在题诗墙壁外面“以朱栏护持”,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守梅亭”。

光绪十七年(1891),潘霨疏请入觐并请便道省墓,抵家遽病,便住在韡园里。三年后去世,奉旨照巡抚例恤,谕赐祭银、谕则祭文。墓葬在香雪海西侧铜井山大墓头(今大亩头),妻陶氏、沈氏,侧室周氏均同葬。

抗日战争前,韡园尚完好。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西访古记》中写道:“西北行至涧上,游潘氏韡园,园旧为陈氏汛香居,伟如中丞得之,易今名。亭台池馆具有,结构已失修理。寻彭刚直画壁梅花,妄人涂抹数处,恨事也。”

 原创:李嘉球

苏州风景园林公众号 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