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降吴,更像是一个人的投降。

连吴将虞翻都质疑他的表现,实在太假了。

后(吕)蒙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

吕蒙打到江陵城下,糜芳直接打开城门投降。吕蒙就感觉江陵城已经收入囊中,开开心心地在江边沙滩上欢庆。

这让虞翻感到很无语,他认为只看到糜芳上蹿下跳地搞投降,那江陵城内其他人呢?吕蒙这心也太大了吧?吕蒙听了虞翻的话,带兵进城,果然发现有人试图埋伏吴军。

这当中就透露出几点信息:

1、糜芳似乎并未完全掌握江陵城的守军。

2、吕蒙虞翻觉得糜芳并不靠谱。

3、吕蒙对拿下江陵城已是心中已经有底。

在大军入城之前,吕蒙虞翻对糜芳表现出不放心,但吕蒙又觉得心中已有底。其中似乎存在某种矛盾。

后来虞翻给傅士仁写信劝降说:

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

前面糜芳连江陵城守军都管不住,其控制力都存疑。那么谁会听他指使,破坏掉整个江陵防御体系,达到“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的效果?

这是否就意味着,令吕蒙还没进城就开香槟,让虞翻拿来劝降傅士仁的“内应”还另有其人?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诡异的投降

要搞清楚内应究竟是谁,就先得搞清楚,在整个占领荆州过程中,谁抢到了最多的戏份?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人:潘濬。

为什么说潘濬抢到了最多的戏份?因为江陵城破后,孙权亲自去见他了。

其他人都归附了孙权,只有潘濬避而不见,直到孙权亲自上门去请,至于糜芳则提都没提。

这是什么情况?似乎有点大佬的派头了?

那么潘濬到底有没有可能就是虞翻口中的内应呢?

让我们对比一下潘濬和糜芳,看看谁的嫌疑更大。

对比投降前的职务。糜芳是南郡太守,而潘濬是荆州治中从事、典理州事,相当于刘备将整个荆州的行政、驻军事务都委托给了潘濬。潘濬的层级要高于糜芳。

对比投降后的职务。糜芳得到了将军的职位,具体是什么层级的将军呢?他后来跟随贺齐去讨伐叛乱的蕲春太守晋宗,贺齐任四方将军之一的后将军,糜芳在贺齐之下,就只能是杂号将军。而潘濬在东吴则屡获提拔重用,后来任太常,进封刘阳侯,位列九卿,成为东吴的高级官员。

对比投降东吴后的行为。糜芳投降东吴后,几次被虞翻指责其背叛行为,糜芳感到十分羞愧。潘濬降吴后,对待原先的蜀汉势力凶狠凌厉,率军平定了武陵从事樊胄联合五溪蛮夷发动的叛乱,后来长期与上大将军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

可见,潘濬降吴的收益远远超过了糜芳,对东吴的态度也远比糜芳更忠诚。

为何如此呢?因为潘濬本就心不在汉。

潘濬出身于荆州士族,是蒋琬表弟。他拜大儒宋忠为师,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赏识,俨然是名士风范。因为其家族在荆州的地位,潘濬不到三十,即被荆州牧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

而对比之下,糜芳则仅仅是富商出身,另外是刘备的小舅子,在糜夫人死后,他被派往荆州而非在成都任职,就说明其地位已大不如前。而他显然在荆州并没有什么根基。

一个是荆州本地的名士,一个是竞争对手的小舅子,你觉得孙权更看重谁,会更着力争取谁?

并且如果真是糜芳投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他献上荆州要地,应该重重封赏才对。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先看看吕蒙袭取荆州后的封赏:

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吕蒙夺走了糜芳南郡太守的职位,并且此后糜芳再无独立领兵权,只是配合吴军行动。这恰恰说明糜芳在荆州之战中作用并不明显,并未得到孙权认可。

而潘濬的投降才举足轻重。“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潘濬将荆州军事部署详细告诉孙权,被拜为辅军中郎将,随后就率兵平定了武陵从事樊胄联合五溪蛮夷发动的叛乱。

显然在荆州的这次投降行动,糜芳充其量只是在前台搞了一些开城门的具体工作,潘濬以及其身后的荆州本地士族的归降才是重头戏。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白衣渡江

有人就会感到奇怪,荆州派不是蜀汉的中流砥柱吗?这个潘濬身为荆州本地士族的代表人物,怎么跑去降吴了?    

因为荆州的士族,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在东汉末年,荆州有着庞、习、黄、蒯、蔡五大家族,当初刘表单骑入荆州,之所以能够牢牢掌控住荆州,就是靠这五家大姓的支持。

但随后这五大家族开始出现分化,在曹操南征荆州时,蔡、蒯两家投降了曹操。

剩下的一些士族,有不少在诸葛亮的劝说下,选择追随刘备进入益州,成为日后蜀汉荆州派的主体。

但还剩下一些本地豪强,在整个过程中选择了观望,成为了规模可观的骑墙派。

潘濬,就是这股势力的领袖。

而所谓孙权劝说潘濬归降,实际上就是潘濬配合孙权,演了一出投降版的“三顾茅庐”。

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遣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呼其字曰:“承明,昔观丁父,鄀俘也,武王以为军帅;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此二人,卿荆国之先贤也,初虽见囚,后皆擢用,为楚名臣。卿独不然,未肯降意,将以孤异古人之量邪?”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你看孙权先召集,潘濬称疾不去;接着孙权专门派人去请,潘濬就趴在床上泪水哗哗地流;到最后孙权亲自上门,以楚国名臣丁父、彭仲爽的例子,说明即便做了俘虏还是可以发光的。然后孙权看潘濬哭得老眼都迷糊了,就拿毛巾给其擦泪,够暖心吧?于是潘濬放下了内心的道德愧疚感,归降了孙权。

感觉是不是有点像渣男劈腿的套路?但经过孙权潘濬这么一演绎,感觉立马提升了档次,可以媲美三顾茅庐了。

没办法,诸葛亮在前面打了样,荆州士族都爱这么整。

而孙权在整这么一出“三顾茅庐”后,是不是就把潘濬的投降行为全都给洗白了?这样潘濬顺利地改头换面,擦干眼泪就带着吴兵去剿灭荆州的蜀汉残余势力去了。

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濬……权大笑而纳其言,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

潘濬这立场,哭完就变,换得贼快。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潘睿

荆州士族为什么会集体降吴?关羽怎么没把这群人稳住呢?

先了解一下关羽对荆州本地士族的态度:

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为什么关羽会看不起士大夫呢?可能这和荆州的局势有关。

当时荆州本地士族处于观望态势,对比蜀汉荆州派,或是曹魏荆州人士,他们立场模糊、态度暧昧。荆州经过刘表、曹操、刘备和孙权几轮拉锯后,他们已能够熟练地切换欢迎花束和投降白旗。

此时,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在荆州这个四战之地延续并壮大他们的家族。

从追求上看,他们跟蜀汉的益州派极为相似。

就像刘璋、刘备最初进入益州时一样,关羽只能通过强力打压本地士族来树立自己的威望。

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关羽“善待卒伍”了。因为他在荆州要想站稳脚跟,就只能依靠军队。

高压态势有利于关羽初期掌控荆州局势。但长期这样干,负面影响也很明显:荆州本地士族会慢慢站到他的对立面。

那么关羽可以借鉴刘璋刘备的经验吗?他们是如何对付益州派的逆反心理呢?那就是引入新的势力,比方说扶持外来人士形成新的势力东州派,让东州派和益州派对着干,刘备居中平衡两方势力就能有效控局了。

假如关羽培养起荆州版的“东州派”就好了,那样他在荆州绝对就稳了。

但问题是,刘备也不想看到关羽在荆州坐大,尾大不掉啊。

214年,马超投奔刘备,关羽对马超受到重用颇为不满。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后,即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这在关羽看来,是一种“不公”待遇,不愿意和黄忠并列,不肯接受任命。

如果关羽在荆州的势力根深蒂固,等刘备死后,接班的新国君管不住关羽,“易世不能御”,怎么办?

所以刘备是不会允许关羽扶持听命于自己的荆州版“东州派”的。

那怎么约束关羽的行为,并制衡荆州本地士族呢?

刘备派出了糜芳。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荆州是个巨大的挑战

糜芳、傅士仁,都是刘备所器重之人,刘备极有可能就是安排两人做关羽的监军,约束关羽扩充自身势力的行为。

因为是约束和被约束的关系,所以关羽和糜芳等人关系也不可能好到哪去。

“与羽有隙”“素皆嫌羽轻己”

关羽是前将军,“四方将军”(前、右、左、后将军)之一,地位相当于“大军区司令”。

如果关羽能够安插自己人,就能够削弱荆州本地士族,关羽便将军政都一肩挑起来。

而糜芳一去,就担任南郡太守。南郡,是蜀汉荆州地区的首府。这一任命,相当于卡住了关羽的权力发展空间,同时把潘濬本土士族的势力范围也吞下一大块。  

所以在荆州,关羽、糜芳、潘濬三方应该形成竞争关系,大家互相看不惯。

这种形势下,糜芳不可能支持关羽拿下襄樊。

所以关羽和曹仁在樊城相峙之时,关羽令“芳、仁供给军资”,芳、仁“不悉相救”,即没有及时将“军资”运往前线,关羽就大发雷霆,宣称“还当治之”。  

关羽打襄樊,让糜芳傅士仁在后方打下手。如果关羽拿下襄樊,那么糜芳等人在荆州地位肯定是会下滑的。于是糜芳就有可能思路和李严不给诸葛亮送军粮一样,通过减少补给的方式,阻止关羽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然这都是一些小插曲,不足以造成关羽最终的败亡。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关羽水淹七军

荆州局势彻底崩盘,是从关羽进攻襄樊开始的。

在进攻襄樊之前,关羽得先确保后方基地荆州的安全啊,于是他做了不少准备。

其一,是留下足够的守军。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 (吕) 蒙图其后故也”。

其二,关羽巩固了防御体系。他在江陵、公安的沿江地带修筑了许多“屯候”,即烽火台。并且派遣了大量的斥候,他们一旦发现敌情,就能施放狼烟。这样两城之间能够及时支援,防止敌人突袭。

其三,扩建江陵、公安二城,将其建成内外套城,形成坚固的两道防线。

当然这些只是筑牢御敌之城,还需要巩固人心之城。

谁知道孙权会不会趁荆州空虚之时,联络城中的荆州士族,引诱其反叛呢?毕竟关羽之前轻慢打压荆州本地士族,引发了他们的不满情绪,给了孙权充足的操作空间。

怎么让他们变得老老实实呢?

刘备让关羽“假节钺”。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可以代替君主出征,拥有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及节将的权力。

这项权力肯定不是针对糜芳,因为刘备的小舅子可不是关羽想斩就能斩的。所以军资没到位,关羽也只能威胁“还当治之”。即便刘封救援不力,关羽也没有直接砍了刘备养子的底气。

那么这项权力极有可能大部分就是针对荆州本土士族的。通过这种大战之前的打压和威胁,迫使荆州本土士族循规蹈矩,不敢轻易与东吴势力勾结,从而确保荆州后方的安全。

但高压适得其反,它激化矛盾、引起不满,渐渐将荆州本土士族推向了东吴。

比起荆州本土士族,关羽还是更相信糜芳。安排荆州防守事宜时,关羽只交给糜芳傅士仁防守任务,潘濬等人并未插手。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

可孙权趁关羽不在,开始疯狂地劝降在江陵的人。

(孙) 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但你说糜芳都是刘备的小舅子了,孙权还能开出什么更高的待遇呢?并且攻破荆州后,孙权还拿吕蒙夺走了糜芳的南郡太守职务。

糜芳和傅士仁作为刘备心腹,基本的忠诚度还是有的。孙权也没有合适的价码来劝降他们。

但这至少透露出一点信息:既然糜芳傅士仁都“阴诱”了,有没有可能“阴诱”潘濬等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当时公安是荆州的治所,潘濬“留典州事”,便必定在公安。傅士仁在公安投降东吴,潘濬要是反对,事情就顺利不了。可见潘濬肯定是投了赞成票的。

并且孙权给潘濬开出的价码更高:

拜濬辅军中郎将,授以兵,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权称尊号,拜为少府,进封刘阳侯,迁太常。

而糜芳傅士仁在东吴被剥夺了实权,只是作为他人部属而已。

也足以证明潘濬出的力远大于糜芳、傅士仁。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荆州失守是集体运作的结果

难道投降派的幕后主使到了潘濬就算完了吗?

不不,还远没有。还有一位隐藏的大佬:刘璋。

益州之战后,刘备把刘璋迁至公安,并将财物归还于他,再佩振威将军印信。

又是公安!

当时公安是荆州的军政要地,而刘璋在公安有钱有势,很快就能成为足以左右公安局势的流浪小朝廷。

关羽之所以假节钺,或许部分原因也是为了震慑刘璋。因为刘璋并不老实,他无时无刻不想打回益州去。

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  

在孙权得到荆州后,刘璋如愿又重新做回了他的益州牧。

显然帮助孙权夺取荆州,对于刘璋来说,仅仅是个开始。

……

诡异的糜芳降吴,或许仅是荆州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大逃亡的遮羞布

丢了荆州,直接导致关羽的败亡

那么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既然糜芳、傅士仁投降时没有起到什么决定作用,投降后也是被限制使用,并且还背负道德良心上的压力,动不动就被人指责得羞愧不已。他们投降究竟是图啥?  

或许他们投降真的就是迫不得已,只是为了保命。

因为当时荆州本土士族不少已经投降东吴,“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这些事估计都是他们干的。

也就是说在内鬼的运作下,荆州城防已经变得和纸糊的差不多,危在旦夕。

而一旦荆州丢失,刘备肯定不会怪关羽,板子只会打在糜芳傅士仁这类守将身上。

守住荆州,可能性极小。而一番死战过后,得不到关羽奖赏不说,还可能面临被追究军资之责。

守不住荆州,那将面临刘备最为严厉的惩罚,掉脑袋都有可能。

这样看来,投降东吴,或许是保住身家性命的唯一选择。

……

于是面对东吴的商船,糜芳傅士仁率先打开了城门,成为人们口中背叛蜀汉的首恶。而隐藏在阴影下的荆州本土士族和益州流浪势力,则最终将关羽和整个蜀汉拖入了黑暗的深渊之中。

账号在全平台的统一名称:江樵品史,小编欢迎大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