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木兰诗》
南北朝·乐府民歌
1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陈朝的短命偏安小朝廷,存世时间是公元557年到589年,期间有个叫智匠的和尚,编辑了一本叫《古今乐录》的书,书里首次录入了《木兰诗》。500年后大宋有个叫郭茂倩的精通音乐的官二代,他编纂了一部大型诗歌集《乐府诗集》,其中就收录了《木兰诗》。

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词的著名诗歌总集。《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著名乐府民歌,与另外一首南方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北魏与北方柔然部落之间进行了数年的激战。在公元424年—公元449年共计25年的时间里,北魏皇帝拓跋焘共计对柔然发动了13次战争,双方之间战乱不止,十分惨烈。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一带。最后拓跋焘击败了柔然,统一了整个北方,又在与南朝宋国的作战中获得了胜利,让北魏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面对柔然的进攻,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可喜的是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授予她很高的军功爵位。然而木兰因家有老父亲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勇敢又纯朴。她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巾帼英雄之一,忠孝节义的典范,代父从军击败入侵的敌人事迹流传至今。木兰在唐代曾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关于《木兰诗》的创作时间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不晚于南朝陈,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女性从军的例子。比如西晋女将李秀,她父亲是宁州刺史,在平叛的时候去世了,当地官员觉得李秀有其父之风,完全可以接任她父亲的工作,于是李秀就从军了。她身先士卒,多次击败叛军,让宁州转危为安。她在任的时候,州民安肃,海内清晏,深得百姓拥戴。还有《晋书》曾记载,荀崧的女儿荀灌,在荀崧被围困,几乎弹尽粮绝需要突围去救援的时候,13岁的荀灌主动请缨带着十几个人突围成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



(jī )唧复唧唧,木兰当(dāng)户织。
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唧唧声连着唧唧声,原来是木兰在对着房门织布。
忽然她停下来不织了,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了,只听她在那儿不断地叹息。

[注释] 复:还、又、再,副词。当:面对着。户:单扇门。机杼声:织布机在织布时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织:织布。唯:只。叹息:动词近义词连用。叹,叹息。息,叹气。

关于开头唧唧的解释众说纷纭,总结一下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木兰叹息的声音。“唧唧复唧唧”指木兰一声又一声的叹息。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南朝梁施荣泰《王昭君》:唧唧抚心叹。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树出云,咸皆唧唧。北魏《元举墓志铭》: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这里的唧唧都是叹息声。

第二种:纺织机的声音。欧阳修《虫鸣》: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这里的唧唧是纺织机的声音。也有人说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唧唧而是札札。虽然现在我们很难再听到古代织布机的声音,但从一种被称作纺织娘的鸣虫轧织,轧织鸣叫声也可略知古代织布机的声音应与其鸣声相似,否则古人也不会把轧织,轧织叫的昆虫称为纺织娘了!

所以《木兰诗》开头的唧唧到底是叹息声,还是纺织机的声音?个人更倾向于是纺织机织布的声音,先有织布机的声音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然后引出下文,原来是木兰正对着房门织布呢。

第三种:“唧唧”是蟋蟀叫声。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写过: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唧唧复唧唧”指“蟋蟀一声接着一声的鸣唱”。这个说法在1998年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的蓝色小蟋蟀宠物也可得到一丝印证。

蟋蟀的确会发出唧唧的叫声,它们不仅夜间欢唱,白天也会鸣叫。蟋蟀出现了,意味着秋天来临了。对于古代普通人家的女性来说,听到蟋蟀的叫声,就意味着她们必须要开始做一件事情了——那就是纺纱、织布做冬衣!这里将蟋蟀、织布机和木兰联系在一起,就是为了强化木兰的女儿身,突出当时社会赋予女性的职责是纺纱织布,这种默认的社会职责与之后木兰代父从军上阵杀敌形成了强烈地对比,使木兰“巾帼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宋玉在《九辩》中说过: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意思是整晚我都无法入梦乡,夜里蟋蟀哀鸣触动了我的情思。蟋蟀的出现不仅预示着秋天来了,蟋蟀还是“忧愁、叹息、哀愁、失落”的情绪委婉表达。因此,蟋蟀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强化了木兰的忧愁,与之后木兰上阵杀敌的金戈铁马形成了鲜明对比。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父母问道:姑娘你在想些什么呢?思念什么呢?
木兰回答:女儿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注释] 忆:思念,惦记。

复沓的修辞手法,在句子和句子之间替换少量词语,然后重复,可以起到强调和加强节奏的作用。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昨夜见到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地征兵。
发了很多的征兵名册,每一卷上都有阿爹的名字。

[注释] 军帖:征兵的文书。可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木兰生活在北魏时期,此时统治黄河流域的北魏皇室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此处的可汗指的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点兵:大规模征集兵士。点:指定,选派。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实数。爷:父亲,当时北方呼父为“阿爷”。

木兰替父从军,父不是一般兵士,而是天子可汗三令五申亲自点名的贵族将军。“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职位之关键。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可是阿爹没有大儿子,我也没有哥哥。
我愿意为此去市集上买马鞍马匹,从此替父出征。

[注释] 为:为此。市:买。鞍马:马匹和乘马用具。据《新唐书·兵志》记载,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规定:从军的人要自备武器、粮食和衣服。愿:愿意。



3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
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到东西南北各个市场买了骏马、马鞍、垫子、嚼子、缰绳和长长的鞭子。

[注释] 市:集市。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互文的修辞手法,不是说她逛了好几个集市,就是在一个集市里买齐了这些用具。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看起来这一句话说的是好几件事情,实际上是互相呼应、阐发、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并不是说秦代的明月照耀着汉代的边关,而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可如今有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归还。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有时是为了避免重复,有时是为了表达的美感。东西南北就很有节奏感,其实就是在一个集市里把东西都买齐了。

怎么判断一句话里有没有用互文的手法呢?把这句话直译过来,如果不合理的时候就可以尝试用互文的思路翻译一下。比如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窗,哪能刚把东阁门打开,一屁股就坐在西阁床上?用互文的思路来翻译就是:把东阁和西阁的门都打开,坐在床上。

唐代确实已经有了东市和西市,怎么就能确定她只在一个集市上?木兰买的是马和马具,按照经营物品的范围,不可能把相互关联的物品分到四个市场上去售卖,所以木兰用不着跑四个市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jiān)溅。

木兰买齐了马匹和马具,早晨辞别了父母,晚上就到了黄河岸边。
再也听不见父母呼唤自己的声音,只能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

[注释] 旦:在早晨。辞:辞行,告别。去:离开。但闻:只听见。溅溅:水流激射的声音。

连续出现黄河这个词,正好北方第一河就是黄河,似乎就已默认此处的黄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然而在古代称黄河,只称河,而不称黄河。我们的母亲河被称为“黄河”是唐代及以后的事情了。诗里的“黄河”在哪儿?这是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jiū)啾。

清晨又离开了黄河,晚上来到了黑山头。
再也听不见父母呼唤自己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注释] 暮:夜晚。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啾啾:马叫的声音。

黑山也叫杀虎山,在内蒙呼和浩特东南,离黄河很近。燕山古时叫燕然山,即今蒙古的杭爱山。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燕然山之战和东汉时窦宪将军大败匈奴后在此刻石记功,燕然山就成了我国历史上北方对敌征战的对象,在古诗词中常常也有代表征战对象的意义。如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

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晋朝皇室南迁建立东晋,国内出现了“五胡十六国”,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在北方强大起来,逐步统一了北方,与南方取代东晋的刘宋形成了南北朝。而与北魏相邻的柔然是其最强大的敌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把柔然叫做“蠕蠕”,即虫子的意思。但柔然并不好惹,经常侵袭北魏边境,攻陷城池,烧杀抢掠,成为北魏的心腹大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十六岁刚登基,柔然便大举入侵。拓跋焘率军救援,被柔然骑兵团团围住,但拓跋焘镇定自若,北魏军奋力打退了柔然军。激战中,柔然大将被射杀,拓跋焘趁机率军出击,柔然军乱作一团,大败而逃。

面对南朝刘宋和北面柔然的双重威胁,拓跋焘决意先打垮柔然。在他当皇帝期间,先后十余次征伐柔然,时间跨度长达十三年。柔然被打得元气大伤,分崩离析,臣服于北魏。就是下文说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的越过一道道关隘和山峰。
夜里北方的寒气伴随着打更声传来,清冷的月光带着寒气照在半夜还在征战的将士们的铠甲上。
将军和士兵们身经百战,历时十余载,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注释] 戎机:军机,指战争。戎,军事行动。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度:越过。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器,形状像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柝:打更用的梆子。寒光:指清冷的月光。铁衣:古代战士穿的带有铁片的战衣。

图片

▲ 金柝


短短六句,浓缩了木兰的战争生涯。木兰打仗的过程不是作者想描写的重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不可能将军都身经百战战死,士兵们都回来了。应该是将士们身经百战多次面临死亡,熬了很多年回来了。这里的百和十应该也是虚数,不是具体的数字。

5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高坐在明堂之上。
天子赏赐木兰很多东西,授予木兰极高的军功爵位,又给她成百上千计的金钱赐赏。

[注释] 明堂:古代帝王用来举行祭祀、听政、选士的地方,即殿堂。策勋:记功。转: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百千:形容数量多。强:形容词,这么多。百千强就是成百上千次这么多。

注意此处的可汗变成了天子,这中间很可能北魏入主中原已进行了汉化改革,天子、可汗通称了。十二转(zhuǎn),其实是唐代的制度,把功勋分成很多等,每升一等为一转。有人认为凭借十二转这个词可以判断《木兰诗》写于唐代,其实并不严谨。这个词有可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唐代人补上去的。十二也是虚数,指记了很大的功。

策勋十二转说明木兰在军中早已立下了相当的战功。她不太可能一直是个士兵,很可能早已是中级军官。因此,她很有可能有独立的营帐。

图片

策勋十二转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她不需要尚书郎那样显赫的高官厚禄,
只希望骑上千里马,疾驰回家,送我回到故乡。

[注释] 用:动词,需要。尚书郎:官名,魏晋以后在尚书台下分设若干曹,主持各曹事务的官通称尚书郎。驰:动词,车马疾行。千里足:可驰千里的脚力,指好马。

“愿驰千里足”也有写作“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6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huò)霍向猪羊。

爹娘听说女儿要归来,互相搀扶来到外城迎接。
姐姐听到妹妹要归来,急忙在窗前打扮梳妆。
弟弟听说姐姐要归来,磨刀霍霍忙着杀猪又宰羊。

[注释] 郭:外城。父母在家都坐不住了,到外城来迎接。扶将:互相搀扶。将,助词。姊:姐姐。理:梳理。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霍:磨刀迅速时发出的声音。磨刀霍霍霍霍磨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

木兰回到家,把东阁和西阁的门都打开,坐在自己的床上。
脱下了戎装战袍,换回以前的女儿衣裳。

[注释] 阁:古代女子住的小楼。著同着,穿。



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háng)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对着窗子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照着铜镜贴上花黄。
走出阁门重见军中的同伴,大家一见全都惊呆了:
我们一起战斗了这么多年,竟不知木兰原来是女郎!

[注释] 云鬓:旧指青年女子柔美乌黑的头发。帖花黄: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帖同贴,粘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共火为食。火伴即同火的人,也就是现在的伙伴。行:行伍。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也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对着窗户和镜子梳头发,贴花黄。这里的十二也是虚指。

图片
▲ 贴花黄


7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被拎时两脚不停扑腾,雌兔被拎时眼睛时常眯着。
雌雄两兔同时紧靠贴着地面跑,怎能认出哪只雄来哪只雌?

[注释] 扑:扑击、扑打。朔通搠,用力推。迷离:动词反义连用,相当于开合。眼睛不断地一张一合,眯着的样子。双兔:指雌雄两兔。傍地走:贴着地面跑。傍:依附、紧靠。走:跑。安:如何。

据说把兔子耳朵拎起来,悬在半空中时,公兔是两只脚在扑腾,而雌兔是两只眼睛眯着,这样就能区分公母了。可是如果它俩都在地上跑就分不出来了。这就是成语“扑朔迷离”的出处。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辨别出真实情形。

这句话的重点并不是说木兰雌雄难辨,而是强调木兰虽然是女子,保家卫国的时候,却能和男子一样在战场上拼命嘶杀,一样的勇猛无畏,世俗对男女两种性别的刻板印象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不值一提。有句话说的好:对对手最大的尊重是全力以赴,尊严是自己挣回来的。



8



木兰后来被追封为“孝烈将军”,为了赞颂木兰替父从军的美名,后人便在她的家乡商丘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时至如今,木兰虽然已经离去千年,但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英雄,顺着木兰的身影,我们所能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男扮女装,而是木兰所蕴含的力量。

无论什么时候,女子都不该是男子的附庸,就像木兰一样,在男权世界中,她冲破了世俗的枷锁,成就了万世美名。

上学时读这篇文章时就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木兰从军多年却没被人发现是女子?

一、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古代买马和现代买豪车差不多是一个概念,马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何况木兰买的是战马,比普通马种更贵。由此可知木兰可能并不是普通家庭,算是比较有钱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就是战机,木兰带着情报奔赴万里,这说明木兰干的是传信和侦察的活。可知木兰在军中担任的是负责侦查的传令兵,而传令兵在军营中是不与普通士兵同住的,他们有单独营帐。《太白阴经》中记载“马军无幕,故以披毡代”“幕”就是隋唐时代的帐篷,而唐军骑兵每人一件“披毡”,也就是骑兵每人配发一件的简易帐篷。

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知,木兰是在晚上活动的侦察兵。与其他战友有身体接触的机会并不太多,而且还有帐篷,日常起居露出破绽的概率就很小了。

二、《木兰诗》的故事发生在北魏时期,从诗中可汗一词中可以推断,花木兰应为鲜卑族人,并且出生在武术世家,家族基因使其天生虎背熊腰,女儿身体格并不输于同族男子,因此女扮男装是不容易被看穿。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民风还是很开放的,男女之间没那么多讲究,男女的服装、发饰并没有严格的要求。

古代战争历来艰苦异常,长期生活在四处征战缺衣少食条件下的女性,多少会出现一些生理病变,例如肌肉发达、骨骼粗壮,使女性性征逐渐衰退,甚至没有生理期,因此不被当成女人也是正常的。

三、从诗中的“策勋十二转”和“木兰不用尚书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木兰在军中早已立下战功,所以她作为女儿身肯定不可能只是一个普通士兵,应该是中级军官以上军衔。不仅有自己单独的营帐,还有服侍自己的侍从,所以被同伴发现身份的可能性再次大大降低。

同村的人难道没人举报木兰是女子?

在北魏时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的特点就是一个村庄的兵都在一起,组成一队的府兵,彼此都比较熟悉。木兰同一编制的战友其实都是木兰的同乡,而这些“火伴”,极有可能就是木兰家的邻居。

木兰为了父亲,自己上战场这个事情,是瞒不过自己村里人的。但是大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人,是不会有人举报的。这种欺瞒的罪过一旦被人发现,倒霉的是全村人。大家当然不会傻到自掘坟墓,所以他们不仅不会说,还会助力木兰做好掩护。

花木兰姓木吗?

全诗四处提到木兰,第一个“木兰当户织”是他称;第二个“木兰无长兄”是自称;第三个“木兰不用尚书郎”可以认为是自称,也可以认为是他称;第四个“不知木兰是女郎”又是他称。无论是自称,还是他称,都只有“木兰”两个字。

民间所称花木兰,显然是后人一厢情愿给木兰加了个姓。现在所能查到的最早让木兰姓花的资料,是绍兴才子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而徐渭的存世时间是1521年到1593年,正是晚明时期,离木兰的时代相差了一千年。

历史的实际情况是鲜卑族的普通人是没有姓氏的,贵族才有姓氏,而木兰是鲜卑贵族,她是有姓氏的。据《魏书》卷二七《穆崇传》载:“太祖初,(穆丑善)率部归附,与崇同心戮力,御侮左右。”穆,即丘穆陵氏,是北魏时期仅次于宗室拓跋氏的鲜卑贵族,与皇室之间维持了近百年的联姻关系。孝文帝改革去鲜卑姓改汉姓,穆氏列为八姓之首。木兰,出身在穆氏家族,她的全名应该写作“穆兰”,这完全符合她的身份。除前文所指出诗中所揭示的优裕生活外,替父从军,这个“父”不是一般兵士,而是天子可汗三令五申亲自点名的贵族将军。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见其地位之重要,职位之关键。木兰之父,应该是道武帝迁都平城后,留守盛乐的贵族世家。



《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通过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突出。这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对偶、反复、互文、顶针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还使得木兰这一角色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图片

图片